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11篇)

| 浏览次数: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11篇)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6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11篇),供大家参考。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11篇)

篇一: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6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

  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3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

  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

  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

  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

  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

  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

  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

  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

  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

  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

  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

  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4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

  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6《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微笑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何况是对于这6、7岁的孩子。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我做的真的不够,班里孩子也多,特别是讲课时,我总是急于想把自己备好的课都教给孩子们,孩子小有时会坐不住,我就有点急躁,总忘记微笑这件事,但吵的效果又是比较差的,形成了恶性循环。每每下课,我总后悔自己怎么又忘记了微笑,下定决心下次务必换种沟通方式。

  我要记住的第二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对于孩子来说,更恰当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给了孩子动力,是成功激发并维系着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来自老师的激励。所以,夸奖孩子、激励孩子,这是老师应有的善举。

  于老师给这样一个语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开出的“药方”:从今天开始,您的孩子必须完成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您要为孩子多买点好书,例如国内外著名童话,专为青少年改写的古典名著,等等。总之要有一定情节的,这样能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读半小时。累了,声音可以轻一

  点。什么时候发现您的孩子读书很流畅了——特别是读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这就告诉您,他的语文水平上来了。开始,没有兴趣以前,可以强制他读,时间可以短一点,比如说十分钟、二十分钟。是啊,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课外书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后劲,更不怕考试。

  绘本是一种用比较直观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讲述故事的书,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绘本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选择了很多适合他们现在阅读的绘本,每人一本绘本,每人一张读书清单,读过的绘本让家长在读书清单上面签字,每月汇总一次,评选出本月的阅读之星。现在孩子们形成了换书习惯,直接自己换书,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现在孩子们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识字量明显变多,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

篇二: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从《文心》看夏丏尊和叶圣陶的阅读观

  作者:刘萍

  刘译蔓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文心》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语文教育经典著作,以三十二篇国文小故事,关联地写述国文的抽象知识与中学生日常遇到的疑难。《文心》蕴含的阅读观,穿插于故事之间,总体介绍了阅读的理论与阅读方法。简言之,阅读深入于文字,升华于生活,共同指向终身学习。借以观之,《文心》表达的阅读观,符合当心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阅读理念,值得每一位语文人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心》

  语文

  阅读观

  《文心》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语文教育经典著作,以故事的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国文的全体知识,对语文教育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简言之,《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而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1]P1同时,每个题目都建构一个最贴切的场面,将个人或社会时事进行融合,非常具有逻辑性和实用性。借以观之,《文心》所涉及的阅读观,巧妙地将阅读三层次融入青年生活,采用经济型阅读基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以此收获阅读意趣。由此,文章以“阅读”为线索,探究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关于阅读的具体观点。

  一.理论主张

  《文心》将阅读视为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阐明读书的目的是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1]P107具体而言,《文心》借用学生们讨论李先生的画作《母亲》阐明阅读“看”的三层次;考量学生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介绍经济型阅读方法;回归阅读、写作皆是生活,说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兼具读书笔记、心得的写作。

  (一)阅读三层次

  《文心》在《鉴赏座谈会》中阐明阅读“看”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见”“视”“观”。具体来看,三个字在“看”的程度上各不相同,“见”是见到、看见,无别的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伴有观察的见到、看见,有观察的心理作用;“观”最为复杂,有难下简括的注解。借以观之,阅读中“看”的“见”“视”“观”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一是“见”,看到别人的一篇文章或是一幅画,曾写着什么而已,仅是感觉器官的作用。二是“视”,仔细去辨别一篇文章或一幅画的结构、主旨等,偏重知识思辨方面。三是“观”,深入其境地用整个的心去与一篇文章或一幅画相对,饱含读者整个的心理活动。三个阶段层层深入,书中用吃东西来作比喻,“见”和“视”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状态,“观”是咀嚼细尝其真滋味。因此,阅读三层次中的“观”又叫做“鉴赏”,亲切领略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是最真实的受用。[1]P287-288

篇三: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华夏大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生时代我们听惯了一句话:

  “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而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也应该成为我们进步和升华自己的最佳契机。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父开始我的学习成长之路,在师父的引领下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吴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师、薛法根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读书、听讲座逐步的去聆听、感悟这些小学语文界的顶层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运。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读书状态瞬间被唤醒,那份学习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在书中说:“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能够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这应该比多写会一个生字、多背过一篇课文要有意义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学生时代,我就特别感谢曾经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汉字符号经过不同的加工与组合竟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可能积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长年累月的做下来,总会对文字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我还感谢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到高中,到大学见到古文都会莫名的兴奋,而不是排斥和厌恶。如果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也都能成为兴趣,那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文。于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节而施;……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例子,为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新人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怎能不令我佩服?

  于老师在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彰显于他每一节课的精巧构思和设计。于老师教学过程的导入、解词、朗读、习作训练都可以称其为艺术,那是凝结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导,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习作?

  还有就是于老师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

  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第八次,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第八次,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篇四: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叶圣陶、夏丏尊语文课程观的探讨

  叶圣陶和夏丏尊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课程观,二老有着共同的看法。他们都认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无所不包的,重点在于文字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一、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工具

  新文化运动之后,学界出现了“文白之争”的局面,叶圣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提出了关于语文教学的新思想,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教材或由搜集,或由创作”“力避艰古而近口说”。另外,这一时期,文章创作多着重强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文章形式方面多有忽略,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对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加强语言文字技术方面的学习,让思想学习与文章知识学习达到平衡。

  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中说:“通观圣陶现实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1]这一段话明确地总结出叶圣陶给语文课程的属性定论,即工具性。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叶圣陶编辑教材,本着学生受用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致力于编写易于被学生接纳的教材。他认为语文是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学生通过掌握这一工具来为我所用,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叶圣陶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他说:“只是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2]

  在叶圣陶看来,语文就是工具。语文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能够进行思维,而语言就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有效工具。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工具就是语言。语文这个工具能有效表达思维,达到交际的目的。1942年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和《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词》等文章中都指出了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一性质,“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同时,叶圣陶认为语文

篇五: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从《文心》看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

  摘要

  《文心》是由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编的一本关于语文读写的故事体教材,轻快活泼地讲述了有关国文学习的知识,故事内容概括全面,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叶圣陶作为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阅读教学思想博大精深,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细致的实践指导,操作性强,对于当今的阅读教学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从《文心》的阅读教学角度出发构建叶圣陶阅读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探究出适合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心》,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启示

  一、绪

  论

  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凭借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合编了《文心》,书中涉及的很多观点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感教学等阅读教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把《文心》中的阅读教学理念现实化、具体化,运用到现今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1)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第一,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①第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新课程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学段目标来看,第一学段的重点是:感受阅读的乐②趣、识字朗读、积累词语。第二学段的重点是:学会朗读默读、理解词句、领悟文章大意、体会思想感情。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阅读速度、领悟表达方法、扩展阅读面。第四学段的重点是: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品词析句、探讨交流、鉴赏文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第一,阅读教学目的性过强

  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造成不良影响,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掌握能力;学生阅读是为完成练习,并不做深入思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这使学生阅读流于形式,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第二,阅读教学方式僵化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论文章风格一律从中心思想出发,分析段落、疏通文意,介绍写作特点,教学方式僵化。其次,课堂问题设计具体死板,每个知识点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是回答问题而没有独立深入思考,导致学生思维狭窄。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第三,阅读评价的缺失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答案的评价过于简单和笼统,使学生误认为只要说出来都是合理的。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清晰的评价,没有思维的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的反馈。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的阅读指导,不利于学生及时纠错,更正思想。

  2.选题意义

  《文心》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它揭示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和教师发展的思想都具有前瞻性,对当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以及师生发展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正如吕淑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言中所说:“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立足于教学实践,《文心》对阅读教学活动和教学思想的认识更①形象、深刻,研究它可以获得关于阅读教学的诸多启示。

  ①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语文学习》,1981年01期.02(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以《文心》为载体,研究叶圣陶的阅读教学体系,借助教学实例呈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享受审美乐趣”等教学理念,化抽象概念为直观形象。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①从课内到课外,探究叶圣陶阅读教学体系对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获得阅读体验,最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查阅、收集、分析并总结归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心》中阅读教学体系。首先,参阅有关选题的书籍,包括夏丐尊和叶圣陶合著的《文心》、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有思想概论》、王荣生《语文学科课程论基础》等。其次,参考和选题相关的期刊论文和优秀硕博论文。这些文献主要来自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库等。最后对代表性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奠定基础。在清晰客观的了解《文心》研究现状后,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完成论文。

  (2)比较研究法

  总结归纳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文心》中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比较。明确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与《文心》中阅读教学思想的关系,明晰《文心》中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标中阅读教学思想的相同之处,提出更合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文心》中的实例,探究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构建体系,介绍阅读方法。借助教学实例中的师生情感,亲子之爱,同学友谊,以及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形象具体,易于理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二、叶圣陶《文心》中阅读教学思想概述

  (一)《文心》的创作背景与阅读教学思想

  1.创作背景

  了解《文心》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弊端,分析叶圣陶创作《文心》的根源,理解《文心》表达的思想。理论源于实践,叶圣陶的教育实践活动让他在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是《文心》创作的素材和源泉,也是他阅读教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早期的从教经历让他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感社会环境对教育的严酷影响。因此,他决定为广大师生编写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教学规律的理想教材。1931年到开明出版社主持编辑工作,为叶圣陶编写《文心》提供了契机。在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的努力下,1934年《文心》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1949年3月已印行22版。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后,国内包括港、台多家出版社重印,对我国语文教育界影响重大。

  《文心》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以故事形式讲述理论知识,巧妙融合了语文教与学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等内容,既有情节又有人物对话,满足学生阅读心理需求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吸收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文心》既是指导教师教法的书又是指导学生学法的书。

  2.阅读教学思想

  《文心》作为面向学生的教育小说,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教学思想。全书共有32篇,集中论述阅读的篇目有: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第二篇《方块字》,第五篇《小小的书柜》,第十四篇《书声》,第十五篇《读古书的小风波》,第二十八篇《关于文学史》,第三十篇《鉴赏座谈会》。这些篇章就教师和学生在语

  文阅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颇有借鉴学习价值。

  《文心》中的阅读教学主张有:

  (1)阅读之前有效预习

  预习对课内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面对一篇新鲜而陌生的文章,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会主动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使知识自觉的联结与融合,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重构,培养自觉思维的习惯。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2)适当引导启发

  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发①挥“引路”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读物,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工作,为提高阅读水平扫清基本障碍。最后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适应阅读,获得阅读体验。

  (3)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

  作为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要和其它学科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延伸的内容不仅可以是自然科学知识,还可以是国家大事、生活困难、趣事等,通过延伸阅读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文心》中的阅读教学主张不仅是集中概括的这几点,还包括学生主体地位、合作探究学习和诵读能力培养等,散见于全书的各个篇目,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五》,《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二)《文心》中叶圣陶阅读教学体系

  现今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过于集中或者分散的局面,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材撰写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明确的阅读教学观。《文心》作为叶圣陶先生的重要著作,其中的阅读教学思想对现今语文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1.阅读思想从一元走向多元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叶圣陶提倡摒弃“灌输阅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他反对逐字逐句讲解,倡导启发和引导,认为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在承认学生是主体的同时,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文心》中和谐融洽、亲近友爱的师生关系正是这一观点的真切体现。王仰之先生和他的学生是师生更是朋友,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师生都能获得更深刻的见解。一方面,王先生并不总是在学识和经验上表现出优势,更不简单粗暴地指出学生认知上的错误,而是将自己的品德融入教学活动,注意对学生的细微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关注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节奏,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方块字》一节中,王先生采取学生自觉主动的方式讲解选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发朗读,互相评价。遇到需要补充的地方,他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最后加以点评,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文心》中地其他大人形象,如教数学的沈先生、教图画的李先生、教英文的张先生、枚叔等也都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他们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自觉学习。

  (2)增长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内容杂多,需要师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钻研,但阅读能力的提升又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平时的积累,才能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第一,提升想象力和思考力

  在《“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中,乐华与大文读《秋夜》时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的经验不及作者。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感知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时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他们读懂文章。枚叔交给他们的技巧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趁早把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联系到水平线的程度。”大①文和乐华在重读文章时结合自己各种感官体验,回忆并想象了秋夜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受,充分思考后获得不少新的感悟。

  第二,合理使用工具辅助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能力。在《小小的书柜》中,枚叔指导大文、乐华整理书柜时说:“字典是最要紧的,读书有疑难时可以随时查检。”运用工具书不仅可以查检字词,保证通顺②阅读,还可以借助工具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风格的研究》中指出研究文章风格、了解作者背景这一阅读技巧。大文在阅读《诗品》时运用这一技巧,有了给更深刻的感受。这是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作者的语言习惯、语调缓急、词汇运用也都有所差异。根据客观条件去感知一篇文章,才会看到它真正的风格。

  《文心》中的学生在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后,阅读效果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3)配合其他板块教学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教学内容不但涵盖了文章的思想、主旨和表现形式,还涉

  ①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8.1②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8.3及识字、诗调、绘面、文学史、文学鉴赏、创作风格等知识,这些知识不能孤立地传授,要各板块相互配合,摸索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不孤立地教语文知识。这一思想在《文心》中随处可见,书中的师长在对学生和子女进行国文学科的教学引导时,常常冲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教数学的沈先生、教图画的李先生和教英文的张先生等都曾运用文学知识辅助教学,打破学科限制,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在扩充和运用知识时,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收益和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可以不断挖掘的课程,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来解读。比如在讲授古典诗词的时候,除了分析诗词大意,真正的目的是分析和感知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音韵、画面、技法、构思、情感等,这就需要在教学时配合其他板块为阅读教学进行补充。

  2.阅读策略从单一走向多样

  国内外学者界定阅读策略多是针对各种学习活动共有的信息加工过程,在今①天,我们应该沿用策略在语义学上的含义,把阅读策略视为能应对学习情境的多变性的操作或操作的组合。作为提升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阅读的策略必然要走向多样化。

  (1)科学阅读培养习惯

  叶圣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阅读方案:“预习——讨论——练习”。

  第一,预习是个人阅读的重要阶段

  预习是在课前完成的,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就查检字典或求教他人,在预习结束后接受老师的指导。《“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讲述了乐华和大文预习《秋夜》、《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的情况。“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

  ①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默读下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铅笔标出,借助《学生字典》逐一检查。”在①后来课堂上王先生提问时,两人因为提前预习,回答得到肯定。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字词障碍,这有助于对课文进一步解析和认知。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查漏补缺。

  第二,讨论是集体阅读的中心环节

  “讨论”即“对话”。新课标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基于自己的预习经验,和他人交流预习成果或提出疑问。在《方块字》节中,王先生改变传统课堂模式,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活跃有趣。在《戏剧》节中,志清、锦华、慧修、乐华、大文等同学通过讨论,各抒己见,确定了抗日戏剧的场面、幕数和每一幕的内容。充分参与讨论,使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融合,弥补了独自思考的不足,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帮助。

  第三,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叶圣陶先生的训练观是:要使学生把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他把训练工作归纳为吟诵、阅读相关文章、回答老师问题三个步骤。在《书声》节中,王先生在法华寺指导大华等学生读法的高低、强弱和缓急,学生通过诵读将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戏剧》一节中,学生为了完成抗日戏剧的编排,研究杂剧、传奇和京剧的不同。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将书本里的知识消化、吸收、巩固和拓展,最终化为日常经验,指导他们的学习及生活。语文学习的许多内容都要经过不断学习,反复训练,才能产生自己的见解。

  (2)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文心》中提出的阅读方法主要有朗读、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等。

  第一,朗读的要求

  新课标中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还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叶圣陶也认为要借助心、眼、口、耳的帮助,才能把语文学科的内容化为自己的内在体

  ①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8.4验。在《书声》节中,乐华等学生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感受吟诵的高低、缓急、强弱,多种方法结合去读文章,从中获得不少乐趣。朗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感受艺术形象,又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第二,读书笔记的必要性

  读书笔记作为参加讨论时的准备,不仅是对阅读的深化也是写作材料的初步积累。在《读书笔记》一节中,王先生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选取合适的读书笔记材料,让学生传阅并讲解古人今人所做的笔记,分析笔记的性质和格式,鼓励学生也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彩段落、记录读书心得和研究成果,以备日后查阅。学生在王先生的鼓励下开始做读书笔记,受益良多。由此可见,倡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对于掌握所学知识,积累素材资料很有必要。

  第三,交流读书经验的价值

  阅读要注重经验的吸收,以课堂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包括对字句的分析、对文章的见解、自己的感悟心得。在《语汇与语感》节中,振宇将自己最近读书的感想在全班进行汇报,获得王先生夸赞的同时自己也吸收了其他同学的想法。在《文章病院》节中,慧修、锦华、大文等人共同总结了“文章病院”中的存在的问题向全班作报告,使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交流读书经验有助于的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适时指导增添动力

  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也要进行课外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指导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制定长期的计划,分阶段确定阅读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

  首先,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知识储量,对阅读书目的类型、版本等进行指导。如《小小的书柜》节中,大文书桌上的书堆得满满地,不仅有教本还有经史子集,多而不精。枚叔见此给大文清理了小书柜,并教会大文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在选择合适自己年龄阶段的书后,大文的阅读兴趣迅速提高。在《关于文学史》节中,王先生指导辍学的乐华如何读文学史书籍时这样说“应先浏览文学作品的内容,不可一味的读古人或者近人编辑的文学史著作,而是要在知道原书的大概内容之后,再去查阅文学史的内容,这样才会变得有意义。”其次,教师的阅读指导可以贯穿①包括解惑和辅导答疑的全部过程。如《文心》中的王先生通常是把讲文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自读提示”为纲,以课后练习为训练重点,在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适时指导,答疑解惑,传授具体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能力。

  现如今,移动网络普及使学生的阅读环境、内容、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类阅读,选择合适自己的阅读内容,在质、量、面上丰富阅读经验。

  3.阅读模式从平面走向多维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和略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目的、方法和要求上有所不同。精读强调逐字逐句分析,重在理解。略读作为精读的补充,只需大致掌握文章纲目,重在体验。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把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协调统一。

  在《文心》中,王先生也采取精读与略读相互配合的教学方式,学习有的篇目时采用精读教学。如《文章病院》一节中,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和体会文章的字词、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以便透彻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而有的篇目则采用略读教学,如《风格的研究》一节中,他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语义,明确文章脉络发展的轨迹。这样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压力又保证了阅读的质量。

  (2)阅读与写作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常常重写作,轻阅读。而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与写作同等重要,都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心》中的王仰之先生就是读写并重的老师,他不仅指导学生如何的写作,如《方块字》、《印象》、《诗》等,也悉心指导如何阅读,如《“突然做了大人和古

  ①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8.276人”》、《小小的书柜》、《书声》等。王先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有出周刊、编戏剧、研讨会、辩论会、演讲等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学习效果良好。如《戏剧》中,复初、锦华等同学吟诵《桃花扇》、《长生殿》等曲文,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经典剧本的起承转合和内韵。于是他们还根据这些知识,学以致用确定了编排的戏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广度、宽度得到落实,写作能力也得到锻炼。阅读为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奠定基础,教学时要读写结合,不偏重任意一方,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合作与探究

  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当代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批判性思维。

  《文心》关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场面很多。如:当乐华、志青、慧修等人在《中学生》杂志上看到《文章病院》这篇文章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决定利用课后的时间一起来研究这篇文章。经过合作探究,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总结写文章时常犯的三种错误。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为了揭露日军的暴行和表达抗日爱国之情,锦华、志青、乐华等学生计划排演一部宣传剧。为了对戏剧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他们阅读了古今中外很多戏剧名著,如《桃花扇》、《长生殿》、《元曲选》、《戏考》等,外国的有《易卜生集》、《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在阅读、比较和讨论之后,发现中国的戏剧与外国的戏剧有很大差别,于是他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了宣传剧的内容和形式。由于班里很多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句调,文句不好读、不协调,所以王仰之先生布置了演讲题目,让大家课后分组学习。志青他们一起汇报、讨论和完善研究成果,气氛活跃融洽。在这种探究学习中,大家对诗歌鉴赏的意义、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准备、鉴赏中想象的作用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文心》的阅读实践证明,基于合作探究模式构建阅读教学课堂,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模式,能丰富课堂形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文心》与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关联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独创性和系统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心》作为叶圣陶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不同于其他同类教材,它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是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现实的语文教学,是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宝贵资源。《文心》与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关联具体表现在:

  1.《文心》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体现

  《文心》遵循了叶圣陶一线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步骤,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体现。其阅读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为: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阅读教学就是要帮①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欣赏文学的能力,最终实现终身受用。

  (1)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第一,培养习惯的种类

  学生应该养成哪些方面的阅读习惯呢?《文心》中的老师认为:第一、眼看和口诵。这是阅读的基本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习语文先要阅读文本,精彩的段落要进行诵读、摘录,详略结合,增强阅读效果。第二、整本书阅读。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叶圣陶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应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的短章作为辅佐。”由于整②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较短篇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使用参考书。学生阅读时如果囫囵吞枣,不去翻阅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往往一知半解,不能在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益处。

  第二,培养习惯的渠道

  ①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3②

  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呢?首先,要掌握方法。叶圣陶认为,传授知识是必要的,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才是学习阅读语文的真正目的。因此,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具有自我阅读的能力。其次,要在训练中不断强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反复认真练习。同时,可以变换题目内容方式,相机引导,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而且可以终生受用。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师生共同努力、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2)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第一,阅读鉴赏需要认知和分析能力

  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碰撞,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在《文心》中也有多处体现。那么,阅读鉴赏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第一、认读感知能力。快速有效地区分字词篇章表达的概念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阅读能力的关键。第二、理解分析能力。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由浅入深的解读,结合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第三、综合运用能力。阅读不只是对文本的理解,还在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和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第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渠道

  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个性差异,对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形式等给予指导。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指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问,打破固定思维方式,实现多元发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最后,教师要主动营造阅读氛围、优化阅读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学会鉴赏文章,实现语文素养①的提高,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

  2.《文心》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延伸

  纵观整个《文心》,是由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故事组成的,细看之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种语文知识,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贯穿师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通过具体的教学故事,将抽象的阅读教学理论剥茧抽丝,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广大师生,便于理解和实践。例如:预习、诵读、做读书笔记是养成习惯的具体方法,合作探究、鉴赏触发、自主阅读就是提高能力的具体做法。

  3.《文心》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实践

  《文心》以教学实例来来呈现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书中的王先生、枚叔、乐华、振宇、慧修等人便是鲜活的教学素材,师生教学模式正是叶圣陶理想中的教育。例如王先生以身作则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指导思想的实践,教图画的李先生结合文学知识讲解画画也是叶圣陶语文联系其他学科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也是叶圣陶提倡和赞赏的,乐华等人编排戏文时进行讨论正是叶圣陶合作探究思想的实践。因此,《文心》中的师生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实践者。

  ①夏丏尊,叶绍均《阅读与写作》[M],上海开明书店,1948.82三、《文心》中阅读教学观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这与《文心》中所蕴含的叶圣陶的一些阅读教学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探究《文心》中叶圣陶阅读教学主张对我们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文心》中教师的教法,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这一理念也①是叶圣陶学生主体观的集中体现,即阅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探索,使学生愿意阅读,从而达到“教学就是不教学”的境界。

  1.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能力。《文心》中王仰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吟诵的规律,分析读书笔记的写法,纠正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接受并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不仅做学生的“良师”,也做学生的“益友”。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循循善诱。在生活中细致呵护、无微不至。在法华寺中,王先生用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谈论读法的高低、强弱、缓急。在《读古书的风波中》中,王先生以引为主,纠正学生对古书、古文的看法。在乐华辍学去工厂后,王先生鼓励乐华在现实中体验生活,读不用文字写的书。得益于王先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指导,《文心》中的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勤学善思的学生,常常不待老师教就已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求索答案。自觉领会课文的内容与

  ①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语言的运用,获得文本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2.团结协作

  《文心》中学生的学法体现在自主阅读,以及学生之间的帮助与合作上。对于学生而言,要正确看待教师的教,掌握阅读方法,独立自主阅读,学会合作探究。如果过分依赖于教师,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等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文心》里的学生之所以能提出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习得自主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在《“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一节中,大文和乐华自主预习鲁迅的《秋夜》,面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就虚心求教,细心感悟,直到弄懂为止。《语调》一节中振宇、慧修等学生就王先生发的讲文进行讨论,对字的奇偶、句子的排列、音节有了新的体会。这样主动的阅读习惯,不仅学生学的有乐趣,老师也教的有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灵活的将各种方法运用到终身学习中去。那样才是真正的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的阅读方法概括如下:

  1.比较归纳

  比较归纳可以分析出文章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普遍意义上的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总结,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词汇与语感》一节中,振宇说他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平时阅读就注重相似或者相近词语的比较和积累,这使他阅读的水平迅速提高。《文章病院》中,乐华等学生对杂志上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归纳,获得了习作经验。《小小的书柜》一节中,在枚叔的帮助下,大华对书的门类有了简单的认知,通过归纳整理将原本杂乱的书桌清理整齐。

  2.内外结合

  “内”指的是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外”指的是别人的经验。阅读是自身体验与外在经验的融合,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学懂学通,理解透彻,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如:周乐华和张大文在预习鲁迅《秋夜》的时候,对于很多内容都无法理解,因为作者是依照他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来写作,这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同的。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感悟文章内容主旨,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意趣。乐华与大文在初步预习《秋夜》时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在认真观察秋天的夜空后,“觉得比先前懂了不少,以前经历过的晚秋夜间的景物也一一浮现在眼前,文中有许多话,差不多就是自己所想说而说不出的。”如此内外结合,阅读时就会有新的发现①和意趣。

  3.善于触发

  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但可以根据一件事情感悟到其他的事情,与自己生活产生交集,这就是触发。其实,读书不在多而在有所感悟。在《触发》一节中,枚叔和乐华详细的谈论这一问题,枚叔认为读书的时候不可以孤立地读文字,也不能孤立读这一本书,而是要和读过的文章,做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看到过的事物形象等联系起来,相互印证,从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见解。其次,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一味照搬别人的见解和想法,要大胆质疑和创新。枚叔的话给了乐华很多的启示,不再追求读新书,而是把读过的书拿出来再读一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不断挖掘书中隐藏的东西,从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感悟到朗读的韵律,文字繁简的布置,作文的结构、句式。这时,乐华好像换了个世界,什么都新鲜、有趣。学会触发,旧书读出新意,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习就变得愉快享受。

  ①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8.(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生是环境的产物,有了主动阅读的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还需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环境激发学生情感,潜移默化浸润学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1.情境教学,激发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理机智全面和谐地发展。

  《文心》中随处可见情境教学,在《“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一节中,枚叔为了让乐华和大文更直观地感受鲁迅的《秋夜》,带他们齐坐在庭心,共同观察星星,感受晚风。在这样的自然情境之下,他们有了晚秋夜间的形象和感受,再读文章时就能轻松理解了。有了形象,就有了情景,有了情景,也就有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知与情意》一节中,乐华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请王先生作指导,王先生并没有直接告诉他有关的知识,而是通过创设问题的真实情境,把他们引到渴望知道的知识上来。情景教学可以辅助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促成课堂成效的发展与提高。

  2.带头示范,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传。叶圣陶先生提出“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身教,是一种现实生动、鲜明有力的教育手①段,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心》中王仰之先生就特别注重以身作则。在教学中,王先生坚持不断学习,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勤奋的榜样。有一次学生到王先生房中请他修改评论,看见王先生的书桌上摆着《中国外交史》、《国际观势》、《日本研究》、《约章成案汇览》、《帝国主义》等书册。因为那时所选授的内容与抗日有关,王先生就阅读大量有关内容,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暑假王先生没回家,几个学生去看望他时见他正捧着一本书高声地读。仔细一翻发现王先生在读他们一年级所授的选文订本。原来王先生准备在下学期让学生们加做些读的功夫,所以在这里先自预备。王先生的潜心钻研,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利于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3.师生互爱,和谐共存

  良好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积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

  《文心》中的王先生和他的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乐于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愿意真诚指导学生。在乐华辍学的时候,王先生积极开导乐华,激励他并不一定要读文字之书。年岁稍长不喜发言的振宇,王先生让他在全班做分享,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王先生暑假借住在城外的法华寺,学生们就结伴去看望他。在这种师生互爱的环境中,学生和老师真正做到和谐共生,教学相长。

  结

  语

  《文心》出版至今一直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凝结着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及对青少年学生的热切关爱,书中讲述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依旧切合实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心》描绘了一幅理想、和谐的图景。

  通过对《文心》中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发现阅读教学是有章可循的,教师要明确学生主体的地位,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阅读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做到教学相长。

  《文心》虽然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依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心》中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完善、系统。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结合时代要求,充实、完备文学理论各方面知识,择其所长,补齐所短,获得新的体会。

篇六: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人生信条。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并将这种以“诚”为本的思想贯彻到了语文教育中来,提出了“立诚最为贵”[1]的教学理念,这在他的作文教学思想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诚”,是叶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提出来的,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同时,这种求“诚”的思想对我国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何谓“诚”

  “诚”即“诚实”“真诚”。叶圣陶先生的“诚实”在写作教学上有其特定的涵义。首先从文章内容来看,他认为“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2]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3]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自己发抒文字就必须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4]如果是“从旁描述的文章则必须做到观察周至,才为‘诚实’”。[5]写作不仅具有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功能,也具有描述事件、人物的作用。但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描写事件人物,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都必须说“真”话,而不能是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这是第一个层面的“诚”。其次从文章形式来看,主要是修辞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即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在把话说对的基础上说得更好。具体有这么几点要求:1.用词恰当;2.造句自然妥帖;3.文风简洁明快、明晰畅达。用正确且富于逻辑性的语言,简洁明断的文辞,来准确表达真“诚”的情感义理,这样的修辞才可谓“诚”。只有这种“真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真诚”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诚”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这种思想在《周易》中就有,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指要用适当的言辞来表达诚实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将古人的思想创造性地用到了现代写作教学中来,强调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在“诚”上求得统一。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真正做到“诚实”呢?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6]而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7]只有“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8]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则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从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入手,培养学生勤观察、善分析、常总结的好习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的原料,这样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实话。同时,写作也需要多写多练。写得多了就会感到原来写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好文章,少一分恐惧,则多一分自信。反复练习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能力,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诚实”写作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实现叶圣2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陶先生“诚实”写作要求的最好途径。

  二、“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求诚”的作文教学观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优秀菁华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旧式教育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八股精神提出来的。八股精神就是“内容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替圣人说话,说一番比圣人所说的更详尽的话,八股的形式也有规定,起承转合,两股相对,却不容马虎。”[9]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规定好了,写作者不能用自己想用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提起笔来写文章就必定说假话套话,这种极坏的风气严重地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对生活缺乏了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学生只能成为“活书橱”,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人云亦云。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提出“求诚”的写作教学观,就是对这种充满弊端的旧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极大突破。他在1924年发表的著名的《作文论》中第一次发出了“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呼声,并提出将原来由教师机械死板的命题作文改为不限材料,不限时间,不限形式的随机作文。30年代,他与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家在《中学生》期刊上开辟了“写作杂话”“文章偶谈”“文章修改”“文章病院”等专栏,对中学生写作进行指导,依然强调以“诚”为本,写作要写出自己的经验,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这些观点无疑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为当时处于国语国文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

  1949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为新中国拟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初中生要能“写出自己的意思”,文风上“不虚浮,不夸张”“不能违背伦理和我国的语言习惯,明确、干净、不含糊、不罗嗦”;高中生则“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发表”。另外还“鼓励学生去写日记、写笔记、写信、写报告,给壁报写稿等”。叶老正是通过课程标准这种最权威的方式将“诚”作为整个新中国作文教学的标准。60年代叶圣陶先生依然关注语文教育事业。在谈到写作教学时,他继续强调“诚”字:“思想认识方面要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10]是起码的要求。“文革”中,“四人帮”猖獗,盛行“大话、套话、废话”的恶劣文风,叶圣陶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粉碎“四人帮”后,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说的都是真话》一文,严厉地抨击了当时的不良风气,再一次强调了写文章要老老实实,讲自己想说的话。这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在文风和学风上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对我国当今写作教学的启示

  21世纪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叶圣陶先生求“诚”的写作教学观依然给人以启示与指导。

  从写作态度看,“诚”首先诚在态度上,否则,起头就会走歪了路,4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积久成习,要改就难了。所以叶圣陶先生一再叮嘱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譬如学生作文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11]否则,他的作文这次通过了,下次作文时他依然“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定势,再也不会用心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甚至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虚情假意,造成消极影响。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则比八股精神还可怕。所以养成求“诚”的好风气,影响不单在作文,从根本上来说将影响学生的做人,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关系是很大的。而要养成这种好风气,态度是最重要的,人诚,文才能诚。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很讲究“文如其人”,叶圣陶先生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本人就是一个文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楷模。他也以此来要求青年一代,让大家朝这个方向努力,真正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很难。“假、大、空、废”四话作文依然是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作文就是编呗,我都写过3次做饭的作文了,可我从来也没做过饭。”“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些话不得不令我们担忧:孩子们用这种态度对待作文,还能写出他们内心的话吗?他们对待其他事和人,还会真心诚意吗?《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教育时评《人格分裂自作文起》,就批评了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为文为人的态度。并强烈呼吁: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而且这种教育思想应当贯穿从小学直至博士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诚实、守信用是最起码的要求,作文要做到,5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做人也要做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重温叶圣陶先生的叮嘱,确实很有道理,它不仅对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精神面貌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七: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夏丏尊的语文教育思想

  作者:刘丽平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7期

  摘要:夏丏尊是我国一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有很多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如阅读教学中的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阅读的三个阶段、语感教学等。他提出的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写作要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观依旧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夏丏尊阅读观写作观夏丐尊(1886——1946),原名夏铸,字勉旗,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夏丏尊先生自幼勤勉好学,1901年中进士,1905年赴日留学,进入宏文书院、东京高等工业学堂学习,1908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从此夏丏尊先生开始投身到长达38年的语文教育事业当中。在几十年的国文教学实践中,夏丏尊先生形成了深厚的语文教育思想,有的思想直至现在都对语文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夏先生曾对于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国文水平,有过自己的理想描绘:“他能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不至于理解错,发表错。”[1](P30)“依文字的本质来说,国文的学习途径,普通是阅读与写作二种。阅读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的事,写作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事。”[2](P32)由此,可以看出夏丏尊先生对于学习国文的一般途径——阅读与写作,有着明确的教育理念。

  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中的阅读观

  (一)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

  众人皆知读书是求知的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却总是没有一个可切实遵循的依据。夏丏尊先生认为:“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一个人该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3](P69)阅读不能盲目地读,而应该和生活“联成一气、打成一片”,该读些什么书要依据生活来决定。阅读要贴近生活,在此基础上夏丏尊先生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确定为三个方面:首先,关于自己职务的书;第二,参考性质的书;第三,关于趣味或修养的书。

  当前中学生主要生活就是好好学习,那首先应该好好地阅读教科书,但这里说的好好阅读教科书,并不是将教科书简简单单地翻来覆去读个几遍,而是要“依据了这些文章做种种进一步的学习,如文法上的习惯咧、修辞上的方式咧、断句和句段的式样咧,诸如此类的事项,你都依据了这些文章来学,收得扼要的知识才行”[4](P71),要结合内容思考语法修辞段落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意精细的阅读。关于如何选定参考书,应该是从教科书向外扩散思维时遇到问题来定的,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为了练习习题的辅导书类的参考书;至于趣味修养的书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定,但是为了涵养趣味,选择的书还是要少而精,且需要我们反复咀嚼,直到读厌为止。夏丏尊先生根据读者生活中的知识技能需要来确定的阅读范围,具体到学生:以课本为基础,读好语文教科书,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参考书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了桥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可见夏丏尊先生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的做法具有前瞻性。

  (二)阅读的三阶段:理解、鉴赏、触发

  在《怎样阅读》一文中,夏丏尊依据教科书的性质把“阅”和“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得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地去阅就行,像国文、英文两门是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地读”[5](P75-76)。具体到国文科里,“阅”就是“略读”,“读”就指的是“精读”。略读要做到理解,获得内容;精读注重揣摩和品味鉴赏。

  夏丏尊说明了理解和鉴赏的方法。理解分为词句和全文两层面。有关词句的理解,首先是弄清词义的解释,强调同义语辨别,其次是文法和知识的运用,强调词的情味。“每逢见到新辞新语,务须求得正解,多翻字典多问师友,切不可任其含糊”[6](P36),借助工具书和师友的帮助,弄懂词的解释和词的情味,才能避免某天自己写起文字来犯用词不当的毛病。而对于全文的理解,夏丏尊先生指出要抽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通过抓住每段的要旨,通过概括的方法将长长的文字归纳于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中。这是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的全面理解。理解以外还需要鉴赏,他提出鉴赏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条件是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就是一边读,一边对文章的布局、对各句或句与句关系乃至于每个字,都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叫我来说,将怎样?”鉴赏的第二要件是冷静。即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了。冷静地去分析作品,不可再囫囵吞枣,要仔细咀嚼。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鉴赏和触发必经的第一阶段,鉴赏是阅读在理解水平上的进一步的提高,是阅读的第二阶段。

  触发是阅读的第三阶段。“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7](P99)触发是锻炼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的阶段,是创作的源泉,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

  夏丐尊最早使用“语感”这一概念,他把对文字应有的灵感和感觉姑且定义为“语感”。他指出缺乏语感对学习国文来说是巨大的缺憾,认为:“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8](P116)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传学生以语感”的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激烈讨论着,同时关于语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夏丐尊的语感教学。

  二、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写作观

  (一)作文是写作也是做人

  夏先生认为:“真的文字学习,须从为人着手。‘文如其人’,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冷刻的文字,不是浮热的性质的人所能模效的,要作细密的文字,先须具备细密的性格。不去从培养本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着想,一味想从文字上去学习文字,这是一般青年的误解。我愿诸君于学得了文字的法则以后,暂且抛了文字,多去读书,多去体验,努力于自己的修养,勿仅仅拘执了文字,在文字上用浅薄的功夫。”[9](P50)可见作文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夏丏尊先生还从三个方面来观察文章的好与坏:一是文章有没有语法上的问题;二是措辞修辞手法是否得当;三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新鲜,是否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得来的,一般人是不可能速成的,只能够终身修养。因此要写出好的文章,先要有好人格,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要多读书,多体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格,只有“从为人着手”——在人格上做好了,我们才能有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和素养。在人格上做好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可见夏丐尊先生提出写作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是生活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应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装饰品。“我所第一要学生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叫他们用现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养成玩味自己实生活的习惯,对于自己实生活玩味观察的能力。”[10](P256)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文章,让学生很难有话可说,那是一种类似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而反映生活的文章才有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写作的内容可以从生活中触发,“书是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11](P100)“没有字的书”,就是“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也就是生活。学生从生活中去触发,就会获得无穷的写作材料,“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能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12](P101)。对于触发而来的材料,不能放之任之,因此夏先生建议学生作“小品文”,用几十个字或者几百个字将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随时记录下来。从生活中触发,在生活中写作。一方面改变了写作态度,克服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同时增加了锻炼文笔的机会,提高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思考力,增添生活趣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作文要有读者存在的预想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老大难,作文课也一直是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头疼的部分,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高、大、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夏丏尊先生提出:“先有读者存在的预想的,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看得厌倦。”[13](P48)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并没有“目中有人”的自觉,在很多时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读者存在的预想,难免作文矫揉造作。夏先生提出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写文章,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考虑读者的需要,为写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回眸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史,在20世纪前期,夏丐尊是和叶圣陶、朱自清齐名的语文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他的阅读观、写作观为那个时代的学子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方向,更为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注入了持久的动力。《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曾这样评价夏丏尊先生:“从五四时期起,直到抗战胜利、含愤谢世为止,在语文教育领域苦斗了将近20年,在旧时代曾被誉为‘始终献身于教育、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注释:

  [1][2][3][4][5][6][8][9][13]杜草甬,商金林:《夏丏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11][1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篇八: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叶

  婧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2期

  叶

  婧

  内容摘要: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贡献和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借由分析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教材观、阅读观、写作观来探寻其教育思想的价值及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夏丏尊

  语文教育

  阅读

  写作

  夏丏尊(1886~1946)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工作的近四十年里,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贡献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关于语文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强调教育者应以人格感化学生,践行“爱的教育”。他指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身心能力,完善其人格。他编订《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等语文教材,力图追求语文学科建设的科学化。他撰写《文章作法》《文章讲话》《文心》等多部著作,创办《中学生》杂志,以期帮助青少年学习国文。相较与其同出一时代的教育名家叶圣陶、朱自清,国内关于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较少。夏丏尊的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也吸收了西方理论,是在新旧教育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站在本国的语文教育的实践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具有民族内涵、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采,对处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对当代的语文学科建设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蓝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培养目标都由教材体现出来”。夏丏尊在教材编写上的探索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1934年,他同叶圣陶、陈望道、宋云彬合编出版了《开明国文讲义》,采用“文话”形式,讲授了关于阅读、写作、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文话”结合选文,帮助自学。1935年,他与叶圣陶又合作出版了《国文百八课》,把文话(即文章做法常识)、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这四项按照教学目标,分单元配置,强调听说读写并重、讲练结合,形成一个螺旋式提高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系列。这套教材对我国语文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意义重大,影响了对后世语文教材编写。

  夏丏尊提出两条编写教材的标准,即满足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的可能,教学的需要就是要明白国文科的特性和功能,教学的可能就是要顾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开明国文讲义》注重“内容完美,形式精美”,选文讲求系统,从编排来看,每篇选文后都附有解题、作者详略和语释以及练习题。《国文百八课》体例上教学目标明确,文章语言的编撰形式决定选文的内容,文章的选编采用文章学的系统,还考虑到要便于学生自学。

  (二)阅读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做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夏丏尊所处时代正是中国白话文与文言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转型时期。当时争论的焦点问题包括语文阅读的教育应该侧重文言还是白话,课堂阅读教学采用默读还是诵读,阅读书籍是为了什么等。

篇九: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文心》的学习心得十篇

  夏丏尊与叶圣陶的书《文心——不一样的国文课》,以故事的形式谈国文,谈点共享沟通:

  一、关于读书:

  写作,读起来很轻松,也很受益。下面是我为大家共享的《文心》的学习心得,期望1.读书的目的在于收获其内容的意趣。

  能关怀到大家!

  《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阅历。“勿

  《文心》的学习心得1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同学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大多只是通

  《文心》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是一本特地谈论“读”和“写”读一遍,或许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内容,犹如读故事一样读完了一本书,却没有一个的书。共有三十二个小故事,以民国时期几位学校生和教书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为深化的思考,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线索,讲授了文章写作中需要留意的要点以及如何鉴别和观赏不同的文章。

  2.读书要左右逢源

  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授写作学问,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写法。不过,其中的重点

  “好的文章不仅在于文法,更要有其它领域的涉及”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还要是教给读者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多多涉猎其它领域的书,比方规律学等。

  在《文心》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

  二、关于写作:

  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在如今的教育1.端正看法,有感而写

  模式下,老师在讲写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讲如何写出猎取高分的文章,反观同

  写作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的同学仿照爆款题目下的花言巧语、局限了学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缺少了点真情实感,这或许与写的阅历和经受有关,但更写作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无法吸引读者。

  多的也是与教育引导有关,所以,通读《文心》后,我就读书和写作两方面做出几

  2.作文章法

  不管是写文还是说话,都要在承接、转折的地方留心;使用字词时,要知晓其精确意思。

  3.知、情、意

  不仅是同学,有时候我们在动笔时也经常会觉得没内容写、不知道写什么。甚至写出来的文章也都是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由于不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件什么样的事情;它与别物的关系是什么;对其发生什么样的感情。

  读完《文心》一书,让我有一种学习上的突然顿悟:哦,原来自己平常的写作毛病书中早已说到,哪些看似简洁的问题,却是自己经常所犯。它带给我各种思考,让自己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了清楚且深化地生疏,更让自己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也更加确定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应依据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怎样去培育出一名具有真情实感的同学。

  《文心》的学习心得2《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月的书,一艘载着国文学问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老师的书,还是同学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实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番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贵重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很多道理,到如今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化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借鉴乐华的伴侣——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主动;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告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头,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

  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沟通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日,同学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范文参考网仆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老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究永久不停止的心。

  《文心》的学习心得3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讲起它的美,通常是褒奖它历史的悠久、想象的丰富、造型的美观,简洁忽视掉汉字表意的转变无穷,正由于汉字在组成文段后表情达意的奇异转变,为学习增加了难度,但也呈现出汉语学习的趣味,我想这就是不少老外醉心于汉语学习的缘由了!

  《方块字》这一篇章提示我重新认真地端详汉字表意方式丰富转变的特点,提示我思考在学习中可以将难点转化为爱好,对于家长指导孩子来说,引导的关键往往在于家长对事物的生疏往往成为孩子对事物的原生生疏。比方对“汉字表意方式丰富转变的特点”,假如我能将其视作一件趣事,和女儿一起探讨商量,确定好过这样对她说:“你们的课文太难了,一个字那么多意思,我是读不懂了,去问老师吧!或者给你报个爱好班?”

  前几日的一晚,女儿说:“妈妈,我考你一个问题呗?”临睡的时候,我已经相当困乏了,可想着“在探究中觉察乐趣”的事儿,我撑着半闭的眼睛问:“你说,什么问题?”女儿饶有爱好地说:“文言文《狼》里有一句话,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里的‘犬’是什么意思?”我依稀记得《狼》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狼的贪欲和凶残,屠夫的英勇,文章里的主角是狼和屠夫,没有狗。明显,这里的“犬”并不是作名词性质讲成“狗”。

  正如《方块字》这一篇章里告知我们的:字会由于地位而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洁,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想到这里,我满怀信念地告知女儿:“你看,这段话是写狼,突然消灭‘犬’字,不是讲成名词性质的‘狗’,你要留意观看这个‘犬’字的位置,它在‘坐’的前面,对“坐”的方式加以修饰和说明,所以应当翻译成‘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女儿听得没了睡意,对我连连赞扬,我说:你看,从文字中能得到丰富的示意,是好玩的事儿吧!

  《文心》的学习心得4《文心》对于培育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都有指导意义。说到文学素养,《文心》里面认为没有选择地多读书,范文参考网手机版不仅无益,否则还可能有害。每个人的时间都很贵重,对于刚处在启蒙期,需要引导的人来说,选书不慎,的确会导致走偏。书里面开出的书单,都是特殊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同学来说,可以培育良好的文学素养。

  其次,书里面还提倡培育敏感、擅长感悟的心。书中的乐华和大文特殊宠爱学习,而且擅长从生活小事中感悟,觉察读书写作的隐秘。譬如:

  在《印象》的章节中,乐华和大文通在游山玩水中,体会记叙和描写的区分;

  看到河流沿着山脚转着弯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观看的精密(《小石潭记》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们在枚叔的引导下,从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书里面提到的触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关于触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读书贵有断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已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倒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阅历着的事物,觉察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贵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方人事的盏裴,用逝水来比方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方老年,入申请书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己的感悟力,对于熏陶心灵、塑造性格都有好处。假如从小就培育这样的习惯,对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灵都大有裨益。如今的人就缺乏这样静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假如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学习的力量。

  这里提到的触发,其实可以理解为感悟、灵感。书里面的人受益于枚叔的提点,有很多新的触发。

  乐华听公鸡打鸣,天开头破晓,联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难以清洗,联想到领袖的职责重大。他还经常将自己悟到的东西,随时写在小纸条上。关于他的触发,书里面这么介绍的,“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要的对比,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长期,从雨后的凉爽悟革命的功用,从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王先生由和尚诵经悟到读书也应当有凹凸缓急,杜振宇同学从穿衣服要分场合,悟到作文时候语汇要丰富多样,符合语境。类似的触发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种感悟力量让我赞美,真的是灵心善感。学会观看和思考,能够大大提升自

  《文心》的学习心得5先说一下《文心》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整体上的感受。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个时期,这些老师和这群同学们,对学习的真诚,对学习的不浮躁。不觉,我也真实地沉醉其中,身心也渐渐被一种轻松的芳香所布满,仿佛自己回到了学校、学校——那时的我还不会像如今这样焦虑,即便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气氛,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没有遇到这么学识渊博的老师,但心至少是平和的。

  我还能感受到:这个时期的学习是那么的灵敏,没有死板,没有功利,一股清爽的学习之风不觉袭遍全身,有一种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欢快之感。

  好了,说完了整体感受,我就浅谈一下读过这本书后所得的一些体会吧,其实也可以说是关于写文章的一些留意事项。

  我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其实也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在茫茫书籍中,人为恰巧下地就选中了这本书,哈哈哈。

  我以前认为,写作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不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写作指导。但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不然。

  关于上述我对写作的看法,这本书给出的一种解释,我认为是再贴切不过了:就意念的次第信手写的不愿定有条有理,假如把未经整理的意念照样写出来,它们的失败就是无可挽回的了,这是就文章的组织来说的。正确的文章组织是把怎样起讫、怎样贯穿先作个大体的规定,然后一步一步写下去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的回问自己,问问自己要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心得体会那些材料能为自己的中心思想来服务?例证的挨次应当怎样来支配?文章的用词等是否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文章时应当留意的。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爱好的就是关于写作的内容。比方它所讲的“触发”:一事一物所引发的思考,不管前人是否想到过,只要是自己想的,都是新颖的,久而久之,自己触的多了,自己的独特性也就出来了。读到这儿,我也是颇受启发,我在想,我不应当只是一味的读书而不去思考,只留意书本学问,而不去读无字之书。

  还有关于小说的,我近来始终想尝试着去写小说,可到底是无头的苍蝇,只能是瞎撞,还摸不到门道。但看了这本书所讲的关于小说文与记事文的区分后,我私似有所悟,原来:小说不愿定要依据实事。即使依据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那其他的东西才是小说的本质,那就是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可是还有一点必得留意,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

  还有……很多很多……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写作的一本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与学习的宝典。把写作融入了生活,生活详情中表达写作,读来真不觉枯燥。

  《文心》的学习心得6先说一下《文心》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整体上的感受。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个时期,这些老师和这群同学们,对学习的真诚,对学习的不浮躁。不觉,我也真实地沉醉其中,身心也渐渐被一种轻松

  的芳香所布满,仿佛自己回到了学校、学校——那时的我还不会像如今这样焦虑,具体来说,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的回问自己,问问自己要写的中心思即便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气氛,没有遇到这么学识渊博的老师,但心至少是平和的。

  想是什么?那些材料能为自己的中心思想来服务?例证的挨次应当怎样来支配?文章

  我还能感受到:这个时期的学习是那么的灵敏,没有死板,没有功利,一股清爽的学习之风不觉袭遍全身,有一种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欢快之感。

  好了,说完了整体感受,我就浅谈一下读过这本书后所得的一些体会吧,其实也可以说是关于写文章的一些留意事项。

  我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其实也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在茫茫书籍中,人为恰巧下地就选中了这本书,哈哈哈。

  我以前认为,写作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不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写作指导。但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不然。

  关于上述我对写作的看法,这本书给出的一种解释,我认为是再贴切不过了:就意念的次第信手写的不愿定有条有理,假如把未经整理的意念照样写出来,它们的失败就是无可挽回的了,这是就文章的组织来说的。正确的文章组织是把怎样起讫、怎样贯穿先作个大体的规定,然后一步一步写下去的。

  的用词等是否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文章时应当留意的。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爱好的就是关于写作的内容。比方它所讲的“触发”:一事一物所引发的思考,不管前人是否想到过,只要是自己想的,都是新颖的,久而久之,自己触的多了,自己的独特性也就出来了。读到这儿,我也是颇受启发,我在想,我不应当只是一味的读书而不去思考,只留意书本学问,而不去读无字之书。

  还有关于小说的,我近来始终想尝试着去写小说,可到底是无头的苍蝇,只能是瞎撞,还摸不到门道。但看了这本书所讲的关于小说文与记事文的区分后,我私似有所悟,原来:小说不愿定要依据实事。即使依据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那其他的东西才是小说的本质,那就是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可是还有一点必得留意,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

  还有……很多很多……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写作的一本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与学习的宝典。把写作融入了生活,生活详情中表达写作,读来真不觉枯燥。

  《文心》的学习心得《文心》对于培育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都有指导意义。说到文学素养,《文心》里面认为没有选择地多读书,不仅无益,否则还可能有害。每个人的时间都很贵重,对于刚处在启蒙期,需要引导的人来说,选书不慎,的确会导致走偏。书里面开出的书单,都是特殊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同学来说,可以培育良好的文学素养。

  其次,书里面还提倡培育敏感、擅长感悟的心。书中的乐华和大文特殊宠爱学习,而且擅长从生活小事中感悟,觉察读书写作的隐秘。譬如:

  在《印象》的章节中,乐华和大文通在游山玩水中,体会记叙和描写的区分;

  看到河流沿着山脚转着弯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观看的精密(《小石潭记》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们在枚叔的引导下,从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书里面提到的触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关于触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读书贵有断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已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倒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阅历着的事物,觉察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贵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方人事的盏裴,用逝水来比方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方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假如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这里提到的触发,其实可以理解为感悟、灵感。书里面的人受益于枚叔的提点,有很多新的触发。

  乐华听公鸡打鸣,天开头破晓,联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难以清洗,联想到领袖的职责重大。他还经常将自己悟到的东西,随时写在小纸条上。关于他的触发,书里面这么介绍的,“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要的对比,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长期,从雨后的凉爽悟革命的功用,从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王先生由和尚诵经悟到读书也应当有凹凸缓急,杜振宇同学从穿衣服要分场合,悟到作文时候语汇要丰富多样,符合语境。类似的触发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种感悟力量让我赞美,真的是灵心善感。学会观看和思考,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感悟力,对于熏陶心灵、塑造性格都有好处。假如从小就培育这样的习惯,对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灵都大有裨益。如今的人就缺乏这样静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力量。

  《文心》的学习心得《文心》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是一本特地谈论“读”和“写”的书。共有三十二个小故事,以民国时期几位学校生和教书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讲授了文章写作中需要留意的要点以及如何鉴别和观赏不同的文章。

  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授写作学问,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写法。不过,其中的重点是教给读者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在《文心》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在如今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在讲写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讲如何写出猎取高分的文章,反观同学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缺少了点真情实感,这或许与写的阅历和经受有关,但更多的也是与教育引导有关,所以,通读《文心》后,我就读书和写作两方面做出几点共享沟通:

  一、关于读书:

  1.读书的目的在于收获其内容的意趣。

  《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阅历。“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同学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大多只是通

  读一遍,或许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内容,犹如读故事一样读完了一本书,却没有一个深化的思考,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读书要左右逢源

  “好的文章不仅在于文法,更要有其它领域的涉及”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多多涉猎其它领域的书,比方规律学等。

  二、关于写作:

  1.端正看法,有感而写

  写作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的同学仿照爆款题目下的花言巧语、局限了写作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无法吸引读者。

  2.作文章法

  不管是写文还是说话,都要在承接、转折的地方留心;使用字词时,要知晓其精确意思。

  3.知、情、意

  不仅是同学,有时候我们在动笔时也经常会觉得没内容写、不知道写什么。甚至写出来的文章也都是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由于不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件什么样的事情;它与别物的关系是什么;对其发生什么样的感情。

  读完《文心》一书,让我有一种学习上的突然顿悟:哦,原来自己平常的写作毛病书中早已说到,哪些看似简洁的问题,却是自己经常所犯。它带给我各种思考,让自己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了清楚且深化地生疏,更让自己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也更加确定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应依据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怎样去培育出一名具有真情实感的同学。

  《文心》的学习心得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讲起它的美,通常是褒奖它历史的悠久、想象的丰富、造型的美观,简洁忽视掉汉字表意的转变无穷,正由于汉字在组成文段后表情达意的奇异转变,为学习增加了难度,但也呈现出汉语学习的趣味,我想这就是不少老外醉心于汉语学习的缘由了!

  《方块字》这一篇章提示我重新认真地端详汉字表意方式丰富转变的特点,提示我思考在学习中可以将难点转化为爱好,对于家长指导孩子来说,引导的关键往

  往在于家长对事物的生疏往往成为孩子对事物的原生生疏。比方对“汉字表意方式丰富转变的特点”,假如我能将其视作一件趣事,和女儿一起探讨商量,确定好过这样对她说:“你们的课文太难了,一个字那么多意思,我是读不懂了,去问老师吧!或者给你报个爱好班?”

  前几日的一晚,女儿说:“妈妈,我考你一个问题呗?”临睡的时候,我已经相当困乏了,可想着“在探究中觉察乐趣”的事儿,我撑着半闭的眼睛问:“你说,什么问题?”女儿饶有爱好地说:“文言文《狼》里有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里的‘犬’是什么意思?”我依稀记得《狼》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狼的贪欲和凶残,屠夫的英勇,文章里的主角是狼和屠夫,没有狗。明显,这里的“犬”并不是作名词性质讲成“狗”。

  正如《方块字》这一篇章里告知我们的:字会由于地位而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洁,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想到这里,我满怀信念地告知女儿:“你看,这段话是写狼,突然消灭‘犬’字,不是讲成名词性质的‘狗’,你要留意观看这个‘犬’字的位置,它在‘坐’的前面,对“坐”的方式加以修饰和说明,所以应当翻译成‘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女儿听得没了睡意,对我连连赞扬,我说:你看,从文字中能得到丰富的示意,是好玩的事儿吧!

  《文心》的学习心得1去年多个简书大神安利的这本上世纪三四十年月的畅销书,古怪

  了这么久,我最终读了!

  它用小说的形式讲阅读与写作的入门与进阶,读起来生动好玩,也让我了解1930年月的学校生活是什么样儿的。这本书的主角是两个学校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长、老师又是如何引导他们自己去给出答案的?

  和很多优秀的现代文学一样,这本书给我震撼最大之处在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的自强不息,和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以前读胡适、唐德纲,在那个动乱的局势下,西南联大在一次次搬迁下坚持开课,老师没有工资,同学也习惯了敌轰炸……虽读得如临其境,但始终隔着一层,好像伟人所为是顺理成章的。而《文心》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第一次从同学这种小人物的视角去端详,去思考,我应当怎样去面

  对残酷的现实。

  一个中同学没钱读书被迫去工厂当学徒工,他一开头也很抗拒,他父亲找来俄国诗人写工厂劳动的现代诗给他读,让他明白生活就是艺术的来源。并开导他,学习不是确定要在学校里。他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全班同学给他开欢送会,他的老师也说: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只要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何况你已经学会了自学。他后来也真的不负众望,把自己在工厂里的所见和思考写下来给同学传阅,时常找机会和老师同学沟通。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中最特殊的一本。它是一本小说,即使大家知道这本小说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关于阅读、写作的见解通过几个人物之口抖落出来,但这本书还是大大超出了大多数读者的预期!它的情节内容很有深度,以小见大烘托出了时代背景,塑造出了几位不偷懒强行灌输的老师,主动学习思考的同学。我忍不住觉得,这些事是真的。它们虽经时间冲刷了近百年,却鲜亮照旧,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篇十: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例谈夏丏尊教材的独特风格

  作者:王怡瑾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王怡瑾

  内容摘要:夏丏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都在提倡语文教学的革新。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国文教育家,编撰了多本国文教材,并在这些教材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和理念,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夏丏尊

  教材

  开明国文讲义

  国文百八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主要是“文白之争”。作为最能影响“文白”教育的国文教材,在教材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当时也因“文白”的影响有了不同的意见。初中是否要学文言文?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白话文和文言文都要教,一种是主张绝对不教。夏丏尊虽然推行国文改革,倡导白话文的学习,但以他为代表的春晖教师却认为,初中应是白话文和文言文并教。他们认为,学生不能读不懂普通的文言文。因为,中学生如果没有阅读古文的能力,也就享受不到先人的精神遗产,也看不懂当时社会中以文言文为主的文件、官厅报告等。可见,夏丏尊不是一味地推行现代国文而放弃传统语言的教学,这在他之后编写的教材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谈到了中学生应具有的国文能力。其中,“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就是阅读,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是写作。夏丏尊认为,如果一名中学生能阅读、能写作,那么他学习文字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这也是夏丏尊编写教材的侧重点所在。

  一.《开明国文讲义》

  1933年,“开明函授学校”由开明书店创办,这所学校面向全社会进行招生。其创办的目的在于帮助由于战火失学的青少年,让他们自学普通中学的课程和一些必要的谋生技能。《开明国文讲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四位先生所编撰。这本讲义的目的是为了让失学的青年能够用这本教材进行自学,从而掌握相应的中学基础知识。按照他们的设想,通过该教材的自学,即使没有课堂讲授,如果能够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练习,就能弥补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

  这套书一共有三册,第一、二两册重点为文章种类的介绍和写作的技巧,第三册重点为文学史的认识。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囊古涵今,文白兼有。第一、二两册中,每四篇选文之后都有一篇文话,文话是有关于各种文体的介绍。这些文章采用谈话的形式,来讲述有关文章的写作、欣赏等内容。如第一册选文前两篇为孙福熙的《我的舱房》和韩愈的《画记》,作为记述文的范文。文话第一篇则为“记述文”,介绍记述文的写法。第三册中,每三篇选文后面都会有一篇文学史话,文话、文学史话和选文相互照应。如第三册选文前三篇为《氓》和《绵》以及《卜居》,文学史话第一篇则为《诗经与楚辞》,以文话来初识文学史,用文学史来深入了解文话。

  第一、二册中,每四篇选文之后有一篇关于文法介绍的文章(如词性辨认、短语、格式等),文法之后又有修辞(如形容词、副词等)。这两部分注重理解和实用。文话、文法的后面又附有练习的题目,如:

  练习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各有同一的字,其词性同否?

篇十一: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5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

  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2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

  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

  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3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

  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

  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_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4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

  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5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推荐访问: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作文教学 叶圣陶 夏丏尊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11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