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9篇

| 浏览次数: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9篇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9篇,供大家参考。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9篇

篇一: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华夏大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生时代我们听惯了一句话:

  “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而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也应该成为我们进步和升华自己的最佳契机。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父开始我的学习成长之路,在师父的引领下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吴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师、薛法根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读书、听讲座逐步的去聆听、感悟这些小学语文界的顶层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运。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读书状态瞬间被唤醒,那份学习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在书中说:“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能够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这应该比多写会一个生字、多背过一篇课文要有意义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学生时代,我就特别感谢曾经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汉字符号经过不同的加工与组合竟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可能积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长年累月的做下来,总会对文字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我还感谢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到高中,到大学见到古文都会莫名的兴奋,而不是排斥和厌恶。如果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也都能成为兴趣,那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文。于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节而施;……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例子,为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新人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怎能不令我佩服?

  于老师在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彰显于他每一节课的精巧构思和设计。于老师教学过程的导入、解词、朗读、习作训练都可以称其为艺术,那是凝结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导,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习作?

  还有就是于老师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

  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第八次,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第八次,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篇二: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读书之叶圣陶|夏丏尊《文心》读后感8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readingexperience,readingnotes,readingexperience,readingexperience,beautifulessayexcerpts,essays,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learnabout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sampleessays,staytuned!

  读书之叶圣陶|夏丏尊《文心》读后感800字

  读书之叶圣陶|夏丏尊《文心》读后感800字心得体会:

  偶然看到有人推荐《文心》这本书,于是买来一观。《文心》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所著,成书于民国时期。

  叶圣陶这位作者我们不陌生,小学学过他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语文”这个词、这门课程的概念就是叶老提出来的,他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夏丏尊也是同时期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两人是儿女亲家。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知识、国文教育,包括如何读书,如何写文章,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一些文学常识等等,其中颇多妙解,对我时有启发。

  我曾经在三所大专院校任教,教授大学语文、文学作品导读、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语文教育于我而言不算陌生。

  不过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进入了新天地,书中的教育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在读书的同时也学到不少新知识。如果在当时看到这本书,想必会教得更好。

  这本书有三十二节,包括方块字、题目与内容、一封信、小小的书柜、知与情意、日记、诗等等。它的体例很特别,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授语文知识,里面既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和对话。

  书中虚构了周乐华、张大文、汤慧修、周锦华、周枚叔、王仰之等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对话,来表现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情景教学贯穿全书。

  相比一般罗列式的枯燥乏味的教育著作显得更有趣味,更容易接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以更有趣味、更吸引人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寓教于乐是一种很高超的教学手段与写作方法,把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味是一门学问,越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事物越是能流传广泛,读后感.成为经典。这本书面向的是青年学生,两位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受众的特点,把枯燥的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让读者边读故事边学知识,成为一种享受,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书中涉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等各种语文知识,从书中内容可看出,两位作者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扎实的理论修养,深厚的写作功力。

  书中的举例作品都是作者写成,信手而为却水平不低,契合行文需要,兼且旁征博引,体现出二人学识的渊博,让人叹服。

篇三: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人生信条。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并将这种以“诚”为本的思想贯彻到了语文教育中来,提出了“立诚最为贵”[1]的教学理念,这在他的作文教学思想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诚”,是叶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提出来的,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同时,这种求“诚”的思想对我国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何谓“诚”

  “诚”即“诚实”“真诚”。叶圣陶先生的“诚实”在写作教学上有其特定的涵义。首先从文章内容来看,他认为“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2]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3]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自己发抒文字就必须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4]如果是“从旁描述的文章则必须做到观察周至,才为‘诚实’”。[5]写作不仅具有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功能,也具有描述事件、人物的作用。但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描写事件人物,都必须说“真”话,而不能是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这是第一个层面的“诚”。其次从文章形式来看,主要是修辞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即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在把话说对的基础上说得更好。具体有这么几点要求:1.用词恰当;2.造句自然妥帖;3.文风简洁明快、明晰畅达。用正确且富于逻辑性的语言,简洁明断的文辞,来准确表达真“诚”的情感义理,这样的修辞才可谓“诚”。只有这种“真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真诚”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诚”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这种思想在《周易》中就有,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指要用适当的言辞来表达诚实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将古人的思想创造性地用到了现代写作教学中来,强调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在“诚”上求得统一。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真正做到“诚实”呢?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6]而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7]只有“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8]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则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从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入手,培养学生勤观察、善分析、常总结的好习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的原料,这样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实话。同时,写作也需要多写多练。写得多了就会感到原来写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好文章,少一分恐惧,则多一分自信。反复练习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能力,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诚实”写作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实现叶圣陶先生“诚实”写作要求的最好途径。

  二、“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求诚”的作文教学观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优秀菁华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旧式教育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八股精神提出来的。八股精神就是“内容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替圣人说话,说一番比圣人所说的更详尽的话,八股的形式也有规定,起承转合,两股相对,却不容马虎。”[9]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规定好了,写作者不能用自己想用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提起笔来写文章就必定说假话套话,这种极坏的风气严重地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对生活缺乏了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学生只能成为“活书橱”,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人云亦云。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提出“求诚”的写作教学观,就是对这种充满弊端的旧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极大突破。他在1924年发表的著名的《作文论》中第一次发出了“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呼声,并提出将原来由教师机械死板的命题作文改为不限材料,不限时间,不限形式的随机作文。30年代,他与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家在《中学生》期刊上开辟了“写作杂话”“文章偶谈”“文章修改”“文章病院”等专栏,对中学生写作进行指导,依然强调以“诚”为本,写作要写出自己的经验,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这些观点

  无疑为当时处于国语国文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

  1949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为新中国拟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初中生要能“写出自己的意思”,文风上“不虚浮,不夸张”“不能违背伦理和我国的语言习惯,明确、干净、不含糊、不罗嗦”;高中生则“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发表”。另外还“鼓励学生去写日记、写笔记、写信、写报告,给壁报写稿等”。叶老正是通过课程标准这种最权威的方式将“诚”作为整个新中国作文教学的标准。60年代叶圣陶先生依然关注语文教育事业。在谈到写作教学时,他继续强调“诚”字:“思想认识方面要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10]是起码的要求。“文革”中,“四人帮”猖獗,盛行“大话、套话、废话”的恶劣文风,叶圣陶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粉碎“四人帮”后,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说的都是真话》一文,严厉地抨击了当时的不良风气,再一次强调了写文章要老老实实,讲自己想说的话。这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在文风和学风上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对我国当今写作教学的启示

  21世纪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叶圣陶先生求“诚”的写作教学观依然给人以启示与指导。

  从写作态度看,“诚”首先诚在态度上,否则,起头就会走歪了路,积久成习,要改就难了。所以叶圣陶先生一再叮嘱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譬如学生作文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11]否则,他的作文这次通过了,下次作文时他依然“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定势,再也不会用心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甚至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虚情假意,造成消极影响。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则比八股精神还可怕。所以养成求“诚”的好风气,影响不单在作文,从根本上来说将影响学生的做人,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关系是很大的。而要养成这种好风气,态度是最重要的,人诚,文才能诚。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很讲究“文如其人”,叶圣陶先生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本人就是一个文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楷模。他也以此来要求青年一代,让大家朝这个方向努力,真正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很难。“假、大、空、废”四话作文依然是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作文就是编呗,我都写过3次做饭的作文了,可我从来也没做过饭。”“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些话不得不令我们担忧:孩子们用这种态度对待作文,还能写出他们内心的话吗?他们对待其他事和人,还会真心诚意吗?《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教育时评《人格分裂自作文起》,就批评了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为文为人的态度。并强烈呼吁: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而且这种教育思想应当贯穿从小学直至博士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诚实、守信用是最起码的要求,作文要做到,做人也要做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重温叶圣陶先生的叮嘱,确实很有道理,它不仅对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精神面貌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写作教学过程看,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命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善于出题的老师就是在出题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据平时对于他们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积蓄些什么,而就这范围内拟定题目”。[12]这样就“适合学生的经验和思想了,可以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13]又激发了他们发表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多年这样的训练,习惯养成,即使没有老师出题,也必定会用文字来发表自己心里的东西。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而多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一度以高考为指挥棒,平时训练也是把往年的高考题作了又作;或以高考题为参照,拟相同类型的题让学生作,以至真的让学生自己拟题了,他们也往往为了求稳而不敢有所创新。1999年起高考作文题开始改革,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天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诚信》《心灵的选择》??从单纯的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后来的话题作

  文,高考作文在不断演变。其目标就是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拓展学生思路,尽情展示学生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当年提倡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达到如此程度,这也成了今天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了好的命题,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要学生写出“真诚”的东西,首先必须指导学生拥有一副好眼光,用自己的眼去看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心去思考生活,这样生活才会给予你格外丰裕、格外充实、格外真实的写作原料。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一副现代的好眼光除了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之外,还要知道通过哪些方式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材料,如何筛选信息。这是当今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现代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好眼光不是一时就能练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要循序渐进;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14]标准不要太高,否则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另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多种写作训练方式,比如写周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对文章进行扩、续写、改写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叶圣陶先生还指出了阅读和说话对写作的重要性。读就是用眼睛来听,说就是用嘴巴来写,所以作文与听、说、读三者是不可以拆开来的。因此要培养写的能力,工夫不应只花在数量很少的几节作文课上,单为作文而作文。而要从听、说、读中吸取养分,从实际生活中寻求锻炼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修改,是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叶圣陶先生则主张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只指出主要缺点。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观点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教师们依然是全收全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进行了实践。今天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兴起后,教师们又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了: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示范修改后,对作文的字词语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自己进行修改,做到文从字顺;并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争取最大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当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新理念。

  最后,从教师下水来看。所谓教师下水,就是让教师也要常动动笔,叶圣陶先生对此是非常赞成的。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要“诚”,自己首先要“诚”。所以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真正从现实生活入手,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态度严谨,给学生以榜样。这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在师生平等交流中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在业务上做到了“诚”,更在人品中体现了诚。这种风气对于我国写作教学,以及文风、学风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以“诚”为本的写作教学思想的几点体会。然而,叶圣陶先生一生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远不止这些。他以“诚”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地位,也可看作是当今以学为本、以生活为本的现代写作教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它对我们今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写作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四: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夏丏尊的语文教育思想

  作者:刘丽平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7期

  摘要:夏丏尊是我国一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有很多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如阅读教学中的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阅读的三个阶段、语感教学等。他提出的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写作要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观依旧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夏丏尊阅读观写作观夏丐尊(1886——1946),原名夏铸,字勉旗,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夏丏尊先生自幼勤勉好学,1901年中进士,1905年赴日留学,进入宏文书院、东京高等工业学堂学习,1908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从此夏丏尊先生开始投身到长达38年的语文教育事业当中。在几十年的国文教学实践中,夏丏尊先生形成了深厚的语文教育思想,有的思想直至现在都对语文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夏先生曾对于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国文水平,有过自己的理想描绘:“他能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不至于理解错,发表错。”[1](P30)“依文字的本质来说,国文的学习途径,普通是阅读与写作二种。阅读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的事,写作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事。”[2](P32)由此,可以看出夏丏尊先生对于学习国文的一般途径——阅读与写作,有着明确的教育理念。

  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中的阅读观

  (一)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

  众人皆知读书是求知的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却总是没有一个可切实遵循的依据。夏丏尊先生认为:“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一个人该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3](P69)阅读不能盲目地读,而应该和生活“联成一气、打成一片”,该读些什么书要依据生活来决定。阅读要贴近生活,在此基础上夏丏尊先生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确定为三个方面:首先,关于自己职务的书;第二,参考性质的书;第三,关于趣味或修养的书。

  当前中学生主要生活就是好好学习,那首先应该好好地阅读教科书,但这里说的好好阅读教科书,并不是将教科书简简单单地翻来覆去读个几遍,而是要“依据了这些文章做种种进一步的学习,如文法上的习惯咧、修辞上的方式咧、断句和句段的式样咧,诸如此类的事项,你都依据了这些文章来学,收得扼要的知识才行”[4](P71),要结合内容思考语法修辞段落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意精细的阅读。关于如何选定参考书,应该是从教科书向外扩散思维时遇到问题来定的,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为了练习习题的辅导书类的参考书;至于趣味修养的书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定,但是为了涵养趣味,选择的书还是要少而精,且需要我们反复咀嚼,直到读厌为止。夏丏尊先生根据读者生活中的知识技能需要来确定的阅读范围,具体到学生:以课本为基础,读好语文教科书,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参考书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了桥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可见夏丏尊先生依据生活来确定阅读范围的做法具有前瞻性。

  (二)阅读的三阶段:理解、鉴赏、触发

  在《怎样阅读》一文中,夏丏尊依据教科书的性质把“阅”和“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得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地去阅就行,像国文、英文两门是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地读”[5](P75-76)。具体到国文科里,“阅”就是“略读”,“读”就指的是“精读”。略读要做到理解,获得内容;精读注重揣摩和品味鉴赏。

  夏丏尊说明了理解和鉴赏的方法。理解分为词句和全文两层面。有关词句的理解,首先是弄清词义的解释,强调同义语辨别,其次是文法和知识的运用,强调词的情味。“每逢见到新辞新语,务须求得正解,多翻字典多问师友,切不可任其含糊”[6](P36),借助工具书和师友的帮助,弄懂词的解释和词的情味,才能避免某天自己写起文字来犯用词不当的毛病。而对于全文的理解,夏丏尊先生指出要抽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通过抓住每段的要旨,通过概括的方法将长长的文字归纳于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中。这是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的全面理解。理解以外还需要鉴赏,他提出鉴赏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条件是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就是一边读,一边对文章的布局、对各句或句与句关系乃至于每个字,都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叫我来说,将怎样?”鉴赏的第二要件是冷静。即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了。冷静地去分析作品,不可再囫囵吞枣,要仔细咀嚼。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鉴赏和触发必经的第一阶段,鉴赏是阅读在理解水平上的进一步的提高,是阅读的第二阶段。

  触发是阅读的第三阶段。“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7](P99)触发是锻炼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的阶段,是创作的源泉,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

  夏丐尊最早使用“语感”这一概念,他把对文字应有的灵感和感觉姑且定义为“语感”。他指出缺乏语感对学习国文来说是巨大的缺憾,认为:“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8](P116)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传学生以语感”的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激烈讨论着,同时关于语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夏丐尊的语感教学。

  二、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写作观

  (一)作文是写作也是做人

  夏先生认为:“真的文字学习,须从为人着手。‘文如其人’,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冷刻的文字,不是浮热的性质的人所能模效的,要作细密的文字,先须具备细密的性格。不去从培养本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着想,一味想从文字上去学习文字,这是一般青年的误解。我愿诸君于学得了文字的法则以后,暂且抛了文字,多去读书,多去体验,努力于自己的修养,勿仅仅拘执了文字,在文字上用浅薄的功夫。”[9](P50)可见作文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夏丏尊先生还从三个方面来观察文章的好与坏:一是文章有没有语法上的问题;二是措辞修辞手法是否得当;三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新鲜,是否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得来的,一般人是不可能速成的,只能够终身修养。因此要写出好的文章,先要有好人格,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要多读书,多体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格,只有“从为人着手”——在人格上做好了,我们才能有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和素养。在人格上做好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可见夏丐尊先生提出写作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是生活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应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装饰品。“我所第一要学生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叫他们用现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养成玩味自己实生活的习惯,对于自己实生活玩味观察的能力。”[10](P256)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文章,让学生很难有话可说,那是一种类似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而反映生活的文章才有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写作的内容可以从生活中触发,“书是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11](P100)“没有字的书”,就是“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也就是生活。学生从生活中去触发,就会获得无穷的写作材料,“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能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12](P101)。对于触发而来的材料,不能放之任之,因此夏先生建议学生作“小品文”,用几十个字或者几百个字将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随时记录下来。从生活中触发,在生活中写作。一方面改变了写作态度,克服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同时增加了锻炼文笔的机会,提高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思考力,增添生活趣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作文要有读者存在的预想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老大难,作文课也一直是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头疼的部分,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高、大、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夏丏尊先生提出:“先有读者存在的预想的,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看得厌倦。”[13](P48)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并没有“目中有人”的自觉,在很多时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读者存在的预想,难免作文矫揉造作。夏先生提出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写文章,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考虑读者的需要,为写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回眸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史,在20世纪前期,夏丐尊是和叶圣陶、朱自清齐名的语文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他的阅读观、写作观为那个时代的学子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方向,更为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注入了持久的动力。《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曾这样评价夏丏尊先生:“从五四时期起,直到抗战胜利、含愤谢世为止,在语文教育领域苦斗了将近20年,在旧时代曾被誉为‘始终献身于教育、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注释:

  [1][2][3][4][5][6][8][9][13]杜草甬,商金林:《夏丏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11][1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篇五: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高考作文名家指津:夏丏尊

  叶圣陶:怎样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

  夏丏尊

  叶圣陶

  写一篇文章,预备给人家看,这和当众演说很相像,和信口漫谈却不同。当众演说,无论是发一番议论或者讲一个故事,总得认定中心,凡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才容纳进去,没有关系的,即使是好意思、好想象、好描摹、好比喻,也得丢掉。一场演说必须是一件独立的东西。信口漫谈可就不同。几个人的漫谈,说话像藤蔓一样爬开来,一忽儿谈这个,一忽儿谈那个,全体没有中心,每段都不能独立。这种漫谈本来没有什么目的,话说过了也就完事了。若是抱有目的,要把自己的情意告诉人家,用口演说也好,用笔写文章也好,总得对准中心用功夫,总得说成或者写成一件独立的东西。不然,人家就会弄不清楚你在说什么写什么,因而你的目的就难达到。

  中心认定了,一件独立的东西在意想中形成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原是很自然的事,不用费什么矫揉造作的功夫了。开头和结尾也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材料,也是那独立的东西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加添上去的。然而有许多人往往因为习惯不良或者少加思考,就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出了毛病。

  在会场里,我们时常听见演说者这么说:“兄弟今天不曾预备,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演说完了。又说:“兄弟这一番话只是随便说说的,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要请诸位原谅。”谁也明白,这些都是谦虚的话。可是,在说出来之前,演说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预备,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那么为什么要踏上演说台呢?随后说出来的,无论是三言两语或者长篇大论,又算不算“可以说的”呢?你说随便说说,没有什么意思,那么刚才的一本正经,是不是逢场作戏呢?自己都相信不过的话,却要说给人家听,又算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如果这样询问,演说者一定会爽然自失,回答不出来。其实他受的习惯的累,他听见人家演说这么说,自己也就这么说,说成了习惯,不知道这样的头尾对于演说是并没有帮助反而有损害的。不要这种无谓的谦虚,删去这种有害的头尾,岂不干净而有效得多?

  还有,演说者每每说:“兄弟能在这里说几句话,十分荣幸。”这是通常的含有礼貌的开头,不能说有什么毛病。然而听众听到,总不免想:“又是那老套来了。”听众这么一想,自然而然把注意力放松,于是演说者的演说效果就跟着打了折扣。什么事都如此,一回两回见得新鲜,成为老套就嫌乏味。所以老套以能够避免为妙。演说的开头要有礼貌,应该找一些新鲜而又适宜的话来说,原不必按照着公式,说什么“兄弟能在这里说几句话,十分荣幸”。

  各种体裁的文章里头,书信的开头和结尾差不多是规定的。书信的构造通常分做三部分:除第二部分叙述事务,为书信的主要部分外,第一部分叫做“前文”,就是开头,内容是寻常的招呼和寒暄;第三部分叫做“后文”,就是结尾,内容也是招呼和寒暄。这样构造原本于人情,终于成为格式。

  从前的书信往往有前文后文非常繁复,竟至超过了叙述事务的主要部分的。近来流行简单的了,大概还保存着前文后文的痕迹。有一些书信完全略去前文后文,使人读了感到一种隽妙的趣味。不过这样的书信宜于寄给亲密的朋友。如果寄给尊长或者客气一点的朋友,还是依从格式,具备前文后文,才见得合乎礼仪。

  记述文记述一件事物,必得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写下去。如果一开头就写各部分,人家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我曾经记述一位朋友赠我的一张华山风景片。开头说:“贺昌群先生游罢华山,寄给我一张十二寸的放大片。”又如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头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不先提出“寄给我一张十二寸的放大片”以及“尝贻余核舟一”,以下的文字事实上没法写的。各部分记述过了,自然要来个结尾。像《核舟记》统计了核舟所有人物器具的数目,接着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已非常完整,把核舟的精巧表达得很明显的了。可是作者还要加上另外一个结尾,说: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这实在是画蛇添足的勾当。从前人往往欢喜这么做,以为有了这一发挥。虽然记述小东西,也可以即小见大。不知道这么一个结尾以后的结尾,无非说明那个桃核极小而雕刻极精,至可惊异罢了。而这是不必特别说明的。因为全篇的记述都在暗示着这层意思。作

  者偏要格外讨好,反而教人起一种不统一的感觉。我那篇记述华山风景片的文字,没有写这种“结尾以后的结尾”,在写过了照片的各部分之后,结尾说:“这里叫做长空栈,是华山有名的险峻处所”。用点明来收场,不离乎全篇的中心。

  叙述文叙述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必然占着一段时间,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大致不会发生错误。这就是说,把事情的开端作为文章的开头,把事情的收梢作为文章的结尾。多数的叙述文都用这种方式,也不必举什么例子。又有为要叙明开端所写的事情的来历和原因,不得不回上去写以前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这样把时间倒错了来叙述。也是常见的。如丰子恺的《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开头写晚上和孩子随意谈话,问他最欢喜什么事,孩子回答说是逃难。在继续了一回问答之后,才悟出孩子所以欢喜逃难的缘故。如果就此为止,作者固然明白了,但是读者还没有明白。作者要使读者也明白孩子为什么欢喜逃难,就不得不用倒错的叙述方式,回上去写一个月以前的逃难情形了。在近代小说里,倒错叙述的例子很多,往往有开头写今天的事情,而接下去却写几天前几月前几年前的经过的。这不是故意弄什么花巧,大概由于今天这事情来得重要,占着主位,而从前的经过处于旁位,只供点明脉络之用的缘故。

  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例如说明“自由”,就先从“什么叫做自由”入手。这正同小学生作“房屋”的题目用“房屋是用砖头木材建筑起来的”来开头一样。平凡固然平凡,然而是文章的常轨,不能说这有什么毛病。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蔡元培的《我的新生活观》可以说是适当的例子。那篇文章开头说:

  什么叫做旧生活?是枯燥的,是退化的。什么叫做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

  这就是下诠释、立定义。接着说旧生活的人不作工又不求学,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枯燥的、退化的,新生活的人既要作工又要求学,所以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进步的。结尾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天天作工求学,就是新生活的人;一个团体里的人能够天天作工求学,就是新生活的团体;全世界的人能够天天作工求学,就是新生活的世界。这见得作工求学的可贵,新生活的不可不追求。而写作这一篇的本旨也就在这里表达出来了。

  再讲到议论文。议论文虽有各种,总之是提出自己的一种主张。现在略去那些细节目

  不说,单说怎样把主张提出来,这大概只有两种开头方式。如果所论的题目是大家周知的,开头就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这是一种方式。譬如今年长江、黄河流域都闹水灾,报纸上每天用很多的篇幅记载各处的灾况,这可以说是大家周知的了。在这时候要主张怎样救灾、怎样治水,尽不妨开头就提出来,更不用累累赘赘先叙述那灾况怎样地严重。如果所论的题目在一般人意想中还不很熟悉,那就先把它述说明白,让大家有一个考量的范围,不至于茫然无知,全不接头,然后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是又一种方式。胡

  适的《不朽》是这种方式的适当的例子。“不朽”含有怎样的意义,一般人未必十分了然,所以那篇文章的开头说:

  不朽有种种说法,但是总括看来,只有两种说法是真有区别的。一种是把“不朽”解作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春秋左传》上说的“三不朽”。

  这就是指明从来对于不朽的认识。以下分头揭出这两种不朽论的缺点,认为对于一般的人生行为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到这里,读者一定盼望知道不朽论应该怎样才算得完善。于是作者提出他的主张所谓“社会的不朽论”来。在列举了一些例证,又和以前的不朽论比较了一番之后,他用下面的一段文字作结尾:

  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贻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这是作者的“社会的不朽论”的扼要说明,放在未了,有引入注意、促人深省的效果。所以,就构造说,这实在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普通文的开头和结尾大略说过了,再来说感想文、描写文、抒情文、纪游文以及小说等所谓文学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开头,大别有冒头法和破题法两种。冒头法是不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的方式。如茅盾的《都市文学》,把“中国第一大都市,‘东方的巴黎’——上海,一天比一天‘发展’了”作为冒头,然后叙述上海的现况,渐渐引到都市

  文学上去。破题法开头不用什么发端,马上就触到本题。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一个适当的例子。

  曾经有人说过,一篇文章的开头极难,好比画家对着一幅白纸,总得费许多的踌躇,去考量应该在什么地方下第一笔。这个话其实也不尽然。有修养的画家并不是画了第一笔再斟酌第二笔的,在一笔也不曾下之前,对着白纸已经考量停当,心目中早就有了全幅的布置了。布置既定,什么地方该下第一笔原是摆好在那里的事。作文也是一样。作者在一个字也不曾写之前,整篇文章已经活现在胸中了。这时候,该用什么方法开头,开头该用怎样的话,也都派定注就,再不必特地用什么搜寻的功夫。不过这是指有修养的人而言。如果是不能预先统筹全局的人,开头的确是一件难事。而且,岂止开头而已,他一句句一段段写下去将无处不难。他简直是盲人骑瞎马,哪里会知道一路前去撞着些什么。

  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如鲁迅的《秋夜》,描写秋夜对景的一些奇幻峭拔的心情,用如下的文句来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又如茅盾的《雾》,用“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来开头,全篇的空气就给这一句凝聚起来了。以上两例都属于显出力量的一类。另有一种开头,淡淡着笔,并不觉得有什么力量,可是同样可以传出全篇的情调,范围全篇的空气。如龚自珍的《记王隐君》,开头说:

  于外王父段先生废簏中见一诗,不能忘。于西湖僧经箱中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簏中诗也,益不能忘。

  这个开头只觉得轻松随便,然而平淡而有韵味,一来可以暗示下文所记王隐君的生活,二来先行提出书法,可以作为下文访知王隐君的关键,仔细吟味,真有说不尽的妙趣。

  现在再来说结尾。在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跋尾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的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未了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的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死者渺远的惆怅。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我曾经作一篇题名《遗腹子》的小说,叙述一对夫妇只生女孩不生男孩,在绝望而纳妾之后,大太太居然生了一个男孩;但不久那个男孩就病死了,于是丈夫伤心得很,一晚上喝醉了酒,跌在河里淹死了;大太太发了神经病,只说自己肚皮里又怀了孕,然而遗腹子总是不见产生。到这里,故事已经完毕,结句说:

  这时候,颇有些人来为大小姐二小姐说亲了。

  这句话有点冷隽,见得后一代又将踏上前一代的道路,生男育女,盼男嫌女,重演那一套把戏,这样传递下去,正不知何年何代才休歇呢。我又有一篇小说叫做《风潮》,叙述中学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反感,做了点越规行动,就有一个学生被除了名;大家的义愤和好奇心就此不可遏制,捣毁校具,联名退学,个个人都自视为英雄。到这里,我的结尾

  是:

  路上遇见相识的人,问他们做什么时,他们用夸耀的声气回答道,“我们起风潮了!”

  这样结尾把全篇停止在最热闹的情态上,很有点儿力量,“我们起风潮了”这句话如闻其声,这里头含蓄着一群学生在极度兴奋时种种的心情。以上是我所写的比较满意的两篇小说的结尾,现在附带提起,作为带有“余味”“余音”的例子。

  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

  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结尾说: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把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表演口技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了局呢。

篇六: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例谈夏丏尊教材的独特风格

  作者:王怡瑾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王怡瑾

  内容摘要:夏丏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都在提倡语文教学的革新。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国文教育家,编撰了多本国文教材,并在这些教材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和理念,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夏丏尊

  教材

  开明国文讲义

  国文百八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主要是“文白之争”。作为最能影响“文白”教育的国文教材,在教材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当时也因“文白”的影响有了不同的意见。初中是否要学文言文?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白话文和文言文都要教,一种是主张绝对不教。夏丏尊虽然推行国文改革,倡导白话文的学习,但以他为代表的春晖教师却认为,初中应是白话文和文言文并教。他们认为,学生不能读不懂普通的文言文。因为,中学生如果没有阅读古文的能力,也就享受不到先人的精神遗产,也看不懂当时社会中以文言文为主的文件、官厅报告等。可见,夏丏尊不是一味地推行现代国文而放弃传统语言的教学,这在他之后编写的教材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谈到了中学生应具有的国文能力。其中,“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就是阅读,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是写作。夏丏尊认为,如果一名中学生能阅读、能写作,那么他学习文字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这也是夏丏尊编写教材的侧重点所在。

  一.《开明国文讲义》

  1933年,“开明函授学校”由开明书店创办,这所学校面向全社会进行招生。其创办的目的在于帮助由于战火失学的青少年,让他们自学普通中学的课程和一些必要的谋生技能。《开明国文讲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四位先生所编撰。这本讲义的目的是为了让失学的青年能够用这本教材进行自学,从而掌握相应的中学基础知识。按照他们的设想,通过该教材的自学,即使没有课堂讲授,如果能够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练习,就能弥补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

  这套书一共有三册,第一、二两册重点为文章种类的介绍和写作的技巧,第三册重点为文学史的认识。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囊古涵今,文白兼有。第一、二两册中,每四篇选文之后都有一篇文话,文话是有关于各种文体的介绍。这些文章采用谈话的形式,来讲述有关文章的写作、欣赏等内容。如第一册选文前两篇为孙福熙的《我的舱房》和韩愈的《画记》,作为记述文的范文。文话第一篇则为“记述文”,介绍记述文的写法。第三册中,每三篇选文后面都会有一篇文学史话,文话、文学史话和选文相互照应。如第三册选文前三篇为《氓》和《绵》以及《卜居》,文学史话第一篇则为《诗经与楚辞》,以文话来初识文学史,用文学史来深入了解文话。

  第一、二册中,每四篇选文之后有一篇关于文法介绍的文章(如词性辨认、短语、格式等),文法之后又有修辞(如形容词、副词等)。这两部分注重理解和实用。文话、文法的后面又附有练习的题目,如:

  练习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各有同一的字,其词性同否?

篇七: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在1935年至1937年间,两位老先生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精神来定位和改革语文学科的旧的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创意色彩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20xx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此书以“记”“叙”“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罗万象。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真正为学生搭建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先生的每一篇讲义都围绕一个如何作文的话题来说,有话则多,无话则少,简洁明了,不拖赘。对于做文章的理论说理透彻不深奥,语言朴实不浮夸,给出的方法实用不客套,篇篇读来,课课听去,润物细无声,就像一位长者坐在对面,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娓娓道来,敦敦教诲,让人感受到亲切自然,受益匪浅。

篇八: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让文字活起来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报告

  一、本书基本概况

  夏丏尊、叶圣陶是我国有名的现代语文教育家,他们首创“语文”概念,倡导语文教学要追求科学化,为此二人合著了《文心》等多部有关语文教学的作品。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精心编写了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该书有一百零八章,共分6册出版但因抗战爆发,开明出版社只出版了其中四册,即本书《七十二堂写作课》。5夏丏尊、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I]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86夏丏尊、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I]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87夏丏尊、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I]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8在处理说明文时,作者先区分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概念。“说明文取材于作者对于某一事物的内部理解,目的是让读者理解作者对于某一事物的理解。而记叙文则取材于外界,如作者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目的是让读者知道作者曾经接触过某一事物。”8在写作时必须要确定好说明对象:类型的事物,抽象的事理、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方法、话意的诠释等内容均可以做说明对象。为此,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抓住事物间的纽带,运用具体或抽象的方法去处理。为此,作者借《丛书集成凡例》、《公文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来讲清什么是说明书,借《张萱四景宫女画记》、《图画》来讲清说明和记述

  的区别;借《农家生活的一节》、《农民的衣食住》来讲清什么是说明和叙述;借《为什么要爱国》、《非攻》来讲清说明和议论的区别。在讲议论文时,作者则首先进行了分类:立论文、驳论文两类。立论文是指作者自己提出一个判断来说述,隐含读者范围广泛的文章。而驳论文则对于他人的判断进行驳斥,目的在于使敌论者折服,并获得旁观者的赞许,它的隐含读者是特定的对象,即敌论者和旁观者的赞美。而议论文也可以有变装,以叙述事件为主要手段,作者主张的流露相对含蓄,存在形式可以有寓言等多种形式。

  二、个人阅读感受

  决这个问题。

  [2]王洁.从“非指导性教学”看《国文百八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07):110-111.

  [3]陶癑.《国文百八课》选文特点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3):84-87.

  [4]王倩.《国文百八课》的文学教育思路[J].语文建设,2015(31):54-58.

  [5]王倩.体上求用

  用中见体——《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对作文教学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13-116.

  [6]李新.《国文百八课》序列化编排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1):142-143+166.

  [7]罗艳芳.《国文百八课》对中学写作知识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6(07):61-63.

  [8]张复琮,曾祥芹.《国文百八课》的文章学系统——评夏丐尊、叶圣陶的七十二篇“文话”[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6(04):85-92.

  [9]张蓬.《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01):191-192.

  [10]岳辉.从《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看语文课程内容[J].文学教育(中),2011(04):129-130.

  [11]张蓬.“民国课本热”背景下关于《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93-95.

  [12]陈麓伊.《国文百八课》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7):25-26.

  [13]原紫竹.谈《国文百八课》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发[J].语文学刊,2013(07):160-161.

  [14]仲佳弘.《国文百八课》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J].文学教育(下)2019(07):96-97.

  [15]史美华,孙文明.《国文百八课》编写体例分析与启示[J].教育,2015(14):18.

  [16]任页邑.《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J].课外语文,2019(21):1-2.

篇九: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6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

  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3

  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

  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

  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

  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

  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

  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

  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

  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

  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

  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

  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

  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

  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

  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

  作文教学的

  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

  思想的精髓。他的

  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4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

  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

  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6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微笑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何况是对于这6、7岁的孩子。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我做的真的不够,班里孩子也多,特别是讲课时,我总是急于想把自己备好的课都教给孩子们,孩子小有时会坐不住,我就有点急躁,总忘记微笑这件事,但吵的效果又是比较差的,形成了恶性循环。每每下课,我总后悔自己怎么又忘记了微笑,下定决心下次务必换种沟通方式。

  我要记住的第二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对于孩子来说,更恰当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给了孩子动力,是成功激发并维系着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来自老师的激励。所以,夸奖孩子、激励孩子,这是老师应有的善举。

  于老师给这样一个语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开出的“药方”:从今天开始,您的孩子必须完成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您要为孩子多买点好书,例如国内外著名童话,专为青少年改写的古典名著,等等。总之要有一定情节的,这样能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读半小时。累了,声音可以轻一

  点。什么时候发现您的孩子读书很流畅了——特别是读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这就告诉您,他的语文水平上来了。开始,没有兴趣以前,可以强制他读,时间可以短一点,比如说十分钟、二十分钟。是啊,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课外书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后劲,更不怕考试。

  绘本是一种用比较直观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讲述故事的书,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绘本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选择了很多适合他们现在阅读的绘本,每人一本绘本,每人一张读书清单,读过的绘本让家长在读书清单上面签字,每月汇总一次,评选出本月的阅读之星。现在孩子们形成了换书习惯,直接自己换书,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现在孩子们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识字量明显变多,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

推荐访问: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 作文教学 叶圣陶 夏丏尊

【夏丏尊作文教学和叶圣陶9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