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8篇

| 浏览次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8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8篇

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题(5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2.小组交流

  1)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3.全班交流。

  2)要求什么问题?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3)“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1)题中有两个条件。

  是什么意思?

  2)求两个问题。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

  补充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

  二、自学解题。(1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索

  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写出过程。

  2.你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吗?

  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列举、列式等。

  2.全班交流

  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3.回顾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

  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

  三、基本练习(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72页第1题。

  (1)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

  (2)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

  点拨: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

  73页第3题

  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

  点拨: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比,你有什么话想说?

  怎么办?

  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带领大家一起画。

  四、总结提炼(3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

  刚才,我们解决了四组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道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2.总结方法

  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

  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

  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1.73页第2题。

  提问: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

  2.73页第4题。

  提问: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

  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根据哪个条件?)

  3.73页第5题。

  提醒: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

  4.创编题:

  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

  图图有15张邮票;

  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

  丽丽有30张邮票。

  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

  六、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4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一只菠萝的重量比4个苹果的重量还重50克。一只菠萝重多少克?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习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直观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辅助价值。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题(6分钟)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2.学生初步交流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生根据题意绘制线段图。

  当条件比较多、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

  提问:根据题意,你认为应先画哪种花的线段?接着呢?“黄花是绿花的2倍”该怎样表示?

  “红花比黄花多7朵”可以怎样画图表示?

  4.填写线段图,深入分析题意。

  (1)填一填:把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填在书本第74页的线段图中;

  (2)说一说:对照线段图和同桌

  说说题意;

  (3)比一比:你觉得线段图和文

  字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4.全班交流

  交流题意,感受画图的价值。

  小结:当条件特别复杂时,线段图是我们分析题目的好帮手。

  二、自主解题(10分钟)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导学单:

  1.想一想: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出什么?

  2.算一算:在课堂探究本上列式解答;

  3.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4.议一议: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和刚才相比,两道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预设:

  (1)要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先求出黄花的朵数;

  (2)相同: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的朵数;不同:有一个已

  知条件不同,球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三、基本练习(5分钟)

  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①先出示表示篮球和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再出示表示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答?

  增加一个条件后,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2.出示第(2)小题:

  ①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②比较不同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

  ③集体交流

  追问:这两个问题是分别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为什么一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另一个问题是两步计算?

  四、总结提炼(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几道题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小组里交流。

  2.集体交流

  总结:在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的策略时,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理解题意。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三位选手都要游60米,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谁快谁慢?

  2.想想做做第3题

  追问:要求出月季花的盆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要求出成人骨头的块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引导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科学知识。

  4.创编题:

  453015根据线段图中提供的条件编一道实际问题,并解答。

  六、课堂作业(6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张叔叔今年44岁,李叔叔比张叔叔小8岁,王叔叔比张叔叔小6岁,(

  )最大,(

  )最小。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十(1)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分钟)

  1.自我回顾

  预设:从条件出发思考、列表、画图……

  2.集体交流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了哪些好方法?

  追问: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二、练习提升(24分钟)

  1.适应练习:第1题

  (1)自主提问,同桌相互解答。

  ①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

  哪些不同的问题?该怎样解答?

  ②考一考: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对方解答。

  学生自主提问、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这几个不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基本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

  书本76页第2、3、5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

  思考过程。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应用练习:第4题

  (1)小小解说员:学生介绍从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讨论怎样求出到达建设路站后的人数?

  (3)独立计算后三站的到站人数,集体交流校对。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鼓励其余同学勇敢补充、质疑。

  追问:为什么始发站没有下车人数?

  点拨:根据始发站的上车人数和建设路站的上下车人数,你能想到什么?

  算出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后,接下来你又能算出什么?

  4.创编练习

  (1)工地上有135包水泥,用掉了35包。其余的每天用20包,还能用多少天?

  (2)李老师买了15盒红圆珠笔,每盒8支。买的黑圆珠笔的支数比红圆珠笔少9支。

  要求:第(2)小题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解答。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小狗、小猫和小兔比赛跑步,小狗跑了352米,小猫比小狗多跑了19米,小兔比小狗少跑了8米。小猫和小兔谁跑得快?快多少米?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十(2)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达人(5分钟)

  1.一分钟口算大挑战: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八道口算。

  2.集体交流校对:

  (1)校对;

  (2)统计成功挑战的人数,评出“口算达人”;

  (3)交流错题,寻找错因。

  教师巡视,了解整体的完成速度和正确率。

  表扬成功挑战者,帮助做错的同学寻找错误原因。

  二、练习提升(22分钟)

  1.比较练习:第7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并解答;

  (3)集体交流。

  追问:求“梨有多少千克”用到了哪些条件?求“苹果有多少千克”呢?

  比较:这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

  2.应用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书本77页第8、9、10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贴士:第8题可以请线段图帮忙理解题意。

  点拨:

  第8题:从“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第10题:从“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开放练习:第11题

  (1)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交流“一律半价”的含义;

  (3)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交流校对;

  (4)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追问:“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购物时遇到过这种促销吗?还有哪些促销手段?

  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4.提升练习:思考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讨论方法。

  点拨:比较左右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5.创编练习

  (1)小明家原来有22个苹果,妈妈又买来20个,这些苹果刚好够吃一个星期。小明家平均每天吃多少个苹果?

  (2)小红今年16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8年后爸爸多少岁?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一瓶果汁,连瓶重1050克,小刚喝了半瓶后连瓶重550克。原来瓶内有多少克果汁?空瓶重多少克?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间隔排列(探索规律)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2分钟)

  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质疑。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间隔排列》,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例题(12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看图,感知题意。

  出示教材例题情境图。

  2.小组交流

  1)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小兔()木柱()夹子()只

  个

  差1呢?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1)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自由说,按要求操作后再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

  根

  块

  个

  块

  蘑菇()篱笆()手帕()2)数一数:数一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填在下表中。

  3)比一比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4)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

  这里的每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叫间隔排列。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作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生活中你还能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2.基本练习

  书本79页练一练。

  3.操作练习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操作后全班交流。

  怎么列式?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最少,在什么情况下○最多?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四、回顾整理(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2.总结

  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才差1;

  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五、创编练习(5分钟)

  1.有12个女生排成一行跳舞,如果每两名女生之间插入一名男生,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2.这12名女生变换了队伍,围成一个圆,现在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用符号代替男女同学,画一画再列式。

  六、课堂作业(8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每个手指缝间夹一支铅笔,两只手共可以夹住多少枝铅笔?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篇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

  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

  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

  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篇三: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

  (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

  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

  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篇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1)

  月

  日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导: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2、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3、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

  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教后反思: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11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间隔排列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1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2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教师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3

篇五: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篇六: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从条件想起)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计算。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行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表)

  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

  )只

  蘑菇(

  )只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木桩(

  )根

  篱笆(

  )块

  夹子(

  )个

  手帕(

  )块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百度文库,是您的私人资料库,请您收藏本页!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

  ●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要

  勤于记录,善于

  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

  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

  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

  原有的

  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本资料由文库店铺编辑而成,供您随时下载选用!

篇七: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1)》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列表或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整理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办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课前准备

  表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观看《曹冲称象》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们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学生通过喜欢的方法(列表、列式或其他方法)计算求出答案。

  第一天

  30

  第二天

  35

  第三天

  40

  第四天

  45

  第五天

  5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小结概况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可能,又使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列表或运用某种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必要性,从而愿意主动地去探索、理解、掌握并运4

  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一句话

  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解答。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个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认识,提高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从条件出发思考)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房新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将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出发思考)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图)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谈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了利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又引入了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

  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11

  2.“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游得快。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继续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

  13

篇八: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第2课时从条件想起策略(二)》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长多少呢?根据条件“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再次感受策略引导: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

  三、内化策略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推荐访问: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 上册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8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