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8篇)

| 浏览次数:

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8篇)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王  璐(1986-),女,山东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8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8篇)

篇一: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王

  璐(1986-),女,山东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0年8月

  第32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Aug12010Vol132Specialsec.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王

  璐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个民族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社会交际。本文通过

  具体实例将其进行对比,分析了汉英禁忌语的共性,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

  关键词:禁忌语;

  对比;

  共性;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0)增刊-0124-02由禁忌现象发展而来的禁忌语广泛存在于汉英

  两种语言之中。由于中西方历史进程、社会背景和价

  值取向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也存在着差

  异。因此,学习外语的人有必要了解汉英禁忌语的异

  同,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进行合适的交际和交流。

  一、禁忌语的起源

  所谓禁忌语(TabooedWords),是指人们在进行语

  言交际过程中因涉及隐私或词义不雅需避讳或禁用

  的词语(阎文培:348)。禁忌,即“taboo”一词,源自于

  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含义为“神圣

  的”“不可触摸的”。在中国,“禁忌”一词也可谓历史

  悠久,早在汉朝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语言

  禁忌的起源可归结于几种因素:宗教与迷信、社会因

  素、交流需求。

  二、汉英禁忌语的共性

  既然禁忌是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的现象,他们

  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我们就先谈一下汉英

  禁忌语的共性。

  11禁用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上帝的名字Je2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由于

  畏惧心理都不滥用上帝的名字,所以有的人往往避而

  不用God,devil,Christ,damn等词语,而代之以gosh,golly。中国人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是很多的。首先

  中国忌亵渎神灵,不能对神仙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

  和不敬。人们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买来

  门神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忌讳的,于

  是换成“请”,以免亵渎神灵。春节商店里卖年画的售

  货员也不会说“卖财神”,而是说“送财神”。因此,中

  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使人们对上帝、鬼神等宗教信

  仰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上禁用亵渎性词语成为一种

  共识。

  21禁用辱骂性词语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些辱骂性的词语,一

  般是被大众所禁忌的。因为这类词语通常会冒犯他

  人,令人不愉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比如

  shit,hell,damn,fuck等,在英语中,这类词语多由四个

  英文字母组成,称为4-letterwords,人们对这类词十

  分敏感。汉语中的咒骂语和猥亵语也有很多的,我们

  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使用的。在中国北方人,骂不明事

  理的人为“混蛋”,骂懒惰的人为“懒蛋”,骂愚蠢的人

  为“笨蛋”等。在现代文明社会,禁止使用辱骂性词语

  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都提倡文明而有礼貌的交流

  方式,这也反映出在各种不同文化中,人类都在追求

  文明,提升道德修养。

  31禁用关于疾病和死亡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

  但是人们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

  话题的禁忌。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英语一般用“thebigC”“long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谈到死

  亡,英语中就用“gotoheaven;gotoabetterworld”等

  124等。而死在汉语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等说法,现在也有的人说“和谐了”来表达死亡的意义。

  41禁用关于性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的词语

  虽然西方社会提倡性解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特

  别是正式场合,关于性以及性器官都属于禁忌。例

  如,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开始时译成“GoldenCock

  Prize”,可是cock一词除了“公鸡”的意思之外,还有

  “雄性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中属于禁忌语,因此改

  译为“GoldenRoosterPrize”。至于排泄等生理活动,中西方都认为是一种污秽不堪的行为,例如去厕所,英语中用“make/go/donumberone”,“answerthena2turecall”等,而汉语中则称为“去方便一下”“去一号”

  等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禁忌习俗相互

  影响,其中相似的成分在增加,相信英汉禁忌语在文

  化内涵上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三、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

  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有很大不

  同,因而反映到语言上的避讳与禁忌也不尽相同。本

  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加以论述。

  11话题禁忌

  话题禁忌涉及到中西方人们对待隐私的不同的态度。对于中国人来说,年龄、收入、财产、房租、婚姻

  状况、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都不属于隐私,可以询问。

  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不能探听的,在与人进行交

  往时,西方人会选择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来谈,比如天

  气、球赛等等。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往来日益增加,中外文化相互渗透。在此形势下,所

  谓隐私话题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话题禁忌。

  这是世界上不同文化彼此趋同、相互交融的一个小小

  例证。

  21称谓禁忌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看重等级排序、敬

  老尊上、讲究礼貌,在称谓上就体现了这一观念。在

  古代,平辈之间,或下级对上级,不能称名道姓,要称

  字或者号,以示尊敬;对于尊亲和帝王官吏的名讳要

  回避。现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算朋友之间

  也不能直呼其名。而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与中国却

  大相径庭。西方国家讲求“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在长

  幼之间,上下级之间大多以姓名相称,以示关系融洽。

  31数字禁忌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关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

  很避讳“四”这个数字,因为它的读音和汉语中的“死”

  相同。“五”在月份中是个禁忌数字,五月被认为是

  “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九”在年龄中是

  禁忌数字,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九,暗九,非死即

  病”。而在英语中的禁忌数字是十三,因为《圣经》中

  记载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十三人。酒店没

  有十三号房间;水手拒绝在十三号出海。

  41有关“老”的禁忌

  中西方对待“老”的态度也有着天壤之别。中国

  有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老”除表示

  年龄大外还象征着受人尊敬、权威、智慧等。西方人

  害怕说自己老,他们认为说他们“老”是说他们对社会

  没用了。他们表达“老”的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老

  年人不说“theoldpeople”,而是用“theseniorcitizen”,

  “theadvancedinage”来表示。

  四、结语

  言语禁忌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发展

  和社会背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长期形成的文化

  现象,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禁忌语的大相径

  庭。当然,近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使得汉英

  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有趋同趋势,本文通过对于汉英

  禁忌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对比,希望能够更好

  地了解汉英禁忌语,以达到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沟通

  和交流。

  参考文献:[1]

  RodmanRobert,VictoriaFromkin.AnIntroductiontoLanguage[M].HoltRinehartandWinston,Inc,1988.[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7.348.

篇二: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

  文化

  英语

  比较

  1引言

  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taboo)。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数字方面的禁忌语

  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

  3生老病死的禁忌语

  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elderly,mature,)等委婉语。老人不叫“theold”或“oldpeople”,而叫“asenior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grandmadame”或“adistinguishedgentleman”。而在汉语里,“老”并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字,相反,它有“可敬的”、“有经验的”的涵义。所以在称呼上,人们喜欢用“老”字来表示尊敬,如“老同志”“老干部”“×老”等。当然汉语也有对“老龄”的委婉表达法。如称老年人为“上了年纪的”或“年纪大了的。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大家都忌言“死”。因此,英汉语中就出现了大

  量关于“死”的委婉语。在英语中,如:tobecalledtoGod(本义)被召唤到上帝那;tohavefallenasleep(本义)入睡了:tobeoutofpain(本义)摆脱痛苦;payone`slastdebt(本义)付最后一笔债:tofadeaway(本义)消失;tomakeone`sexit(本义)退场;tobefree(本义)解脱了;tocometoanend(本义)结束;topassaway(本义)离去。所有上述这些短语或说法都对死者有褒义或至少是不带感情色彩,其中有一些反映了人们对待死亡及来世的不同态度,如:gotoabetter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bewithGod(与上帝同在)。但不管有什么样的区别,所有上述词语都是“死”这一概念的代名词。死,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但英语在委婉陈述这一事实时多数用了比喻的手段,表达了人们一种良好的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另外,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受完了罪还完了债,一切都了结了。汉语中用“逝世,仙逝,作古,谢世,牺牲,去见马克思了,与世长辞”等等委婉语来表达“死亡”。

  4性行为的禁忌语

  西方人在性方面显得较开放一些,而中国人则相对保守一些,如:未婚同居在西方称为“trialmarriage”(试婚),或者“marriedbutnotchurched”(结婚但尚未去教堂的婚姻)。“情妇”自然也成了“妻子”即“unmarriedwife”(尚未结婚的妻子),他们的“私生子”便称为“lovechild”(爱情之子)或“naturalchild”(自然之子)。绝大多数人忌讳的是那些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作露骨性描写的下流词(fourletterwords),如fuck,tits.。比起西方民族,汉族的传统文化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时至今日,人们对所谓的“桃色事件”,“第三者”,“外遇”,“插足”,“失身”等社会现象还是颇有微词的。

  5与动物有关的禁忌语

  在中国,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而在西方,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有asblindasabat,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海燕常用来比喻“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动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简言之就是灾星。所以在谈话中,把谁说成是海燕当然也成为西方社会的禁忌。

  6个人私事的禁忌语

  Privacy(私事)在英语国家里相当受重视。年龄、金钱、家庭、政治、宗教信仰等均被视为个人私事(Privacyaffaires),如必须了解这方面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无礼的。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在汉语中同样是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龄、金钱、家庭也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中国人的隐私,特别是问女孩子的年龄,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对男子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胡芬.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比较[J].成都:中国西部科技,2007(8).

  [2]李金珠.中西方禁忌语异同分析[J].山东:科技信息,2008(24).

  [3]郑甜甜.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透视汉英禁忌语[J].山东:科技信息,2008(22).

  [4]袁瑛.从英语中禁忌语的应用看英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J].理论观察,2005(4).

篇三: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陈波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

  所指

  分类

  替代形式

  一、引言

  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

  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全国性禁忌语。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替换形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死”也是高度禁忌,比如英美等国家。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

  1.2、地域性禁忌语。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是各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贴在店铺的门上。“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屋。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是不吉利的表现,所以改成“吉屋出租”。这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禁忌语,只在说粤语的地域所禁忌。

  在湖南临湘一带早上有忌说“龙”的习俗,由于“龙”与“笼”同音,所以“灯笼”要说“亮壳里”。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这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

  2.从实施禁忌的主体来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2.1、官方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在很难见到。官方禁忌语是指实行禁忌的主体是政府,具有强制性。如皇帝名字的避讳是政府通过政令施行的,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失去生命。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比如: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政”字就被政府明令禁止运用,改用别的字替代,“正月”在秦始皇以前是叫“政月”,在秦始皇后改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今。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对于“死”的用法,封建王朝也做了规定,如:皇帝死了用“崩”或“裂”,一般人不能用“崩”或“裂”,那样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

  2.2、民间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不管在汉族的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原始社会存在禁忌语是因为当时的汉人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禁忌语,我们用马林洛夫斯基的功能论来理解的话,那是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因为现代社会对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的作用有一定合理的解释。

  民间禁忌语是相对于官方禁忌语而划分的,官方禁忌语有强制性,那么民间禁忌语就具有自发性,自觉性。换言之,民间禁忌语不是某个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比如“四”这个数字与“死”谐音,所以在选车牌号、手机号与电话号码时都不愿意接受“四”这个数字,特别是“四”在尾数的时候。“七”这个数字因为与汉族人特殊的文化有关,认为“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主要在于“七”与人的劫难相连,在《西游记》中有“七七四十九难”,在民间死了人有“头七”、“二七”、“三七”至直“七七”的说法。“四”、“七”这两数字与欧洲人对“十三”这个数字一样,是在民间自发、自觉遵守着的禁忌。民间禁忌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可以在个人或不同行业的群体中有着同样的约束力,由此可以分为个人禁忌语与行业禁忌语两小类。

  2.2.1、个人禁忌语。个人禁忌语是由汉族人向来有尊敬祖先和尊重长辈的传统造成的,对于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是不能够直说的,是被禁忌的,所以这类禁忌语只对个人或家族内的人有效(皇帝的名字除外),只是个人或家族内的人自发与自觉的遵守,一般称为“家讳”。

  如著名的个人禁忌语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在六朝时,有人也是为了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白铁树。还有一个因家讳闹出笑话的是南宋钱良臣的儿子读经书,见到“良臣”二字,都委婉地改读为“爹爹”。有一天读《孟子》,把“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也如法炮制,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2.2.2、行业禁忌语。行业禁忌语是指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禁忌通行的语言,不从事这类相关行业的人就不用遵守禁忌,但从事这行业的人必须自觉地遵守,不然就是犯了禁忌。

  比如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对于“翻”字的禁忌很严,因为经常在海上打鱼,最忌讳的就是翻船,所以与“翻”字谐音的字也被列在禁忌的范围。渔民们把“幡布”称为“抹布”;吃鱼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称为“滑过来”、“顺过来”。过去戏班子里也有行业禁忌语,戏班子的成员是不能直接说“老鼠、刺猬、蛇、黄鼠狼、狐狸”五种动物名字,而是用“灰八爷、白五爷、柳七爷、黄大爷、大仙爷”分别代替。

  3.从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关于神称谓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神的称谓。在旧石器的中晚期,图腾崇拜经过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最后到图腾神观念。(何星亮,2008)原始人对图腾神的崇拜致使信奉这个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不能直接呼叫图腾的名字。图腾的名字就是被禁忌的对象,而要用相关的事物替代。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记载了有关易洛魁部落关于图腾神的禁忌语。比如以“虎”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对于“虎”字是避讳的,不能直接用“虎”字,而是用别的称呼替代。在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广东北部的一些汉人,人们崇拜“狗”图腾,把“狗”改称为“瓠”。

  现代社会中,对于神的崇拜同样存在。在笔者的家乡,有几处关帝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信与不信关公神,都不能直呼关公的大名关云长或关羽,而要说成关老爷、关帝(虽然关云长是人,但是在这已经当作神看待)等。

  3.2、关于人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人或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对他父亲名字的避违以及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关于人的禁忌语。

  对于人的性器官的描述,也是被禁止的,如果在交际中说出来会被视为无知的人。这是关于人身体的禁忌语。

  3.3、关于物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是某类事物或动物。比如汉族人对“梨”的禁忌就存在结婚的时候。在结婚时梨这水果是不出现的,因为“梨”与“离”谐音,被视为不祥之物。

  三、禁忌语的替代形式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虽然它的原形不能出现在交际中,但不意味着这一类的语言符号不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替代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比如有:

  1、音同或音近词替代。同音或音近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音或音近词替代。

  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为了避其名字赢政的“政”字,用音近的“正”字替代。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义”字,把江苏的“义兴”改成“宜兴”,因为“义”与“宜”音相近,并且“宜兴”一直沿用至今。

  2、反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反义词或其谐音的反义词替代。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用反义词替代的有:在广州一带,忌说“死”字,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把“气死我”说成“气生我”。用词的谐音反义替代的有:对于做生意的屠夫来说,“猪舌”是个不吉利的词,原因在于“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各地的屠夫在交际过程中用不同的反义词来替代,如广州用“猪脷(利)”、在江西用“猪赚头”等。类似的还有广东的“丝瓜”叫做“胜瓜”,因为“丝”与“输”谐音,就用“输”的反义“胜”来替代。

  3、同义词替代。同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义词替代。

  在音韵学上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一开始并不叫反切,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忌讳“反”字,因而将“反”改为“切”。“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所以“切”替代“反”就是用同义替代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刘邦的“邦”字,因为避“邦”字,就用同义的“国”字替代;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曾有用同义的“人”字替代;“世”字曾用“代”替代,因为“世”与“代”是同义词。

  4、比喻替代。比喻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打比方,即用要表达的事物做本体,用比喻的喻体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一书记载的北方江湖的八大快为:“梦、桥、塔、牙、龙、蛇、虎、兔”。分别称梦为黄梁子、桥为悬梁子、牙为柴、龙为海条子、蛇为土条子、塔为土堆子、虎为海嘴子、兔为月宫嘴子。在禁忌语“八大快”中就部分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替代:把桥比喻成悬梁子、把塔比喻成土堆子、把牙比喻成柴、把龙比喻成海条子、把蛇比喻成土条子、把虎比喻成海嘴子。类似的比喻替代还有:把皇帝的死比喻成山崩,所以皇帝的死叫做“崩”。

  5、比拟替代。比拟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要表达的的事物当作人或物来写,即用比拟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事物。

  在北方有蒸馒头的习俗,如果馒头蒸裂了不能说裂了,因为“裂了”有“四分五裂

  、不团结”的意思,而要说成馒头笑了。在这里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把馒头当作人来说,因为只有人才会笑。所以把“馒头蒸裂了”说成“馒头蒸笑了”。

  类似的比拟替代方式在渔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每一次回航时把桅放倒,不能叫做“倒桅”,因为“倒”是个不吉利的词,是禁止说出的,而用“眠桅”,这里也是用了比拟的修辞,因为只有动物才会睡觉。春节期间,各家都要祭财神,对于财神爷的画像,不能说“买卖”,而要说“请”,即把财神爷请到家里来,这里也是比拟的替代,把“画”当人来说。

  6、借代替代。借代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借代的方式来替代要表达的事物,即不直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每个人都要大便,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用大便这个词,而是用“上厕所、洗手间”等来表示,这里就是用特征、标志代本体的借代方式。

  类似的还有,“避孕”叫做“计划生育、节制生育”等替代,这也是借代,用具体代抽象。

  7、象形替代。象形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用要表达事物的形状来替代。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在民间对于“梨”和“伞”这两种事物特禁,因为“梨”与“离”同音、“伞”与“散”谐音,因此把“梨”说成“圆果”、把“伞”说成“竖笠”。因为“梨”的形状是圆的,又是水果,所以叫做“圆果”;“伞”的形状像斗笠,并且每次遮雨时是竖起来撑着的,所以叫做“竖笠。”

  8、形近字或词替代。形近字或词替代指禁忌语的原形字或词不出现,而是用与原形相近的字或词替代。

  原形相近替代的有:在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写“招财进宝”、“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旁“贝”字谐音“违背”的“背”字,唯恐因此而“背运”、“失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如此,便可时时处处见财,大吉大利了。(任骋,2006)因此就写成“招见才进宝”与“和气生见才”。

  9、功能替代。功能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替代。

  对于“苦”字,人们就会联想到生活的苦难,这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处在饥饿的状态有关,所以对于带“苦”的事物就有可能被列在禁忌语的行列。“苦瓜”在民间有称为“凉瓜”的,“凉”正是从“苦瓜”具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功能所得到的,所以人们就称为“凉瓜”。“药”也是人们避违的,“吃药”被称为“吃好茶”,也是从“药”有“治病,使人康复”的功能替代的。

  类似的还有关于“雨伞”的禁忌语,在大多数的方言区,“伞”与“散”谐音,中国人盼望团圆的心理使“伞(散)”被替代。“雨伞”一般称为“雨遮、雨盖、雨挡”,都是从“伞”有遮风挡雨的功能替代的。

  10、第三人称替代。第三人称替代指要表达的人称不出现,而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指称要表达的人称。

  中国人不仅避先辈人的名字,而且同辈之间也有忌讳。在北方,妻子叫丈夫为“XX他爹”,丈夫叫妻子为“XX他娘”;在外面叫“某某的男人或某某的女人”。这就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来避讳。

  类似的还有司马迁把“赵谈”改成“赵同”,也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因为“赵同”可能有其人。

  11、引申义替代。引申义替代指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的引申义替代。这类替代一般指用典故中的引申义替代。

  典故中引申义的替代有上面举的八大快中的另两个:梦为黄梁子、兔为月宫嘴子。因为典故中有“黄粱一梦”与“嫦娥奔月”,“梦”与“兔”是从这两个典故中引申而来的。

  四、余论

  汉族分散居住在辽阔的地域,各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不一,再加上汉语的各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禁忌语的对象与范围也不同。因为我们对禁忌语的搜集不是很全,对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在所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禁忌语的研究的深入,其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越来越全面。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傅杰.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3]傅杰.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刍议[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任骋.民间图腾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6]王新华.

  汉语禁忌语分布研究[J].东岳论丛.2004[7]徐大明

  陶红印

  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臧永红.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ChinesetaboowordsintheclassificationandalternativeformsofCHENBoxian(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65)

  Abstract:Taboosarethesociallinguistics,ethnology,folkloreandotherdisciplinesoftheobject,buttheclassificationoftaboowords,nosystematicexposition.Werangefromthedistributionoftaboowords,theimplementationoftabooofthepeopleandtheobjectofthetaboowordsclassifications.Althoughthetaboowordsareforbided,butitdoesnotmeanthatsymbolsdonotappearinthatlanguagecommunication,butinalternativeforms.Fromthelinguisticpointofviewwediscussthevariousalternativeformsoftaboowords.Keywords:TabooSignificanceClassificationAlternativeforms

  陈波先(1985—)男,汉族,江西余干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

篇四: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陈波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

  所指

  分类

  替代形式

  一、引言

  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

  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全国性禁忌语。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替换形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死”也是高度禁忌,比如英美等国家。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

  1.2、地域性禁忌语。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是各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贴在店铺的门上。“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屋。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是不吉利的表现,所以改成“吉屋出租”。这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禁忌语,只在说粤语的地域所禁忌。

  在湖南临湘一带早上有忌说“龙”的习俗,由于“龙”与“笼”同音,所以“灯笼”要说“亮壳里”。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这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

  2.从实施禁忌的主体来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2.1、官方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在很难见到。官方禁忌语是指实行禁忌的主体是政府,具有强制性。如皇帝名字的避讳是政府通过政令施行的,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失去生命。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比如: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政”字就被政府明令禁止运用,改用别的字替代,“正月”在秦始皇以前是叫“政月”,在秦始皇后改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今。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对于“死”的用法,封建王朝也做了规定,如:皇帝死了用“崩”或“裂”,一般人不能用“崩”或“裂”,那样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

  2.2、民间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不管在汉族的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原始社会存在禁忌语是因为当时的汉人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禁忌语,我们用马林洛夫斯基的功能论来理解的话,那是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因为现代社会对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的作用有一定合理的解释。

  民间禁忌语是相对于官方禁忌语而划分的,官方禁忌语有强制性,那么民间禁忌语就具有自发性,自觉性。换言之,民间禁忌语不是某个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比如“四”这个数字与“死”谐音,所以在选车牌号、手机号与电话号码时都不愿意接受“四”这个数字,特别是“四”在尾数的时候。“七”这个数字因为与汉族人特殊的文化有关,认为“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主要在于“七”与人的劫难相连,在《西游记》中有“七七四十九难”,在民间死了人有“头七”、“二七”、“三七”至直“七七”的说法。“四”、“七”这两数字与欧洲人对“十三”这个数字一样,是在民间自发、自觉遵守着的禁忌。民间禁忌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可以在个人或不同行业的群体中有着同样的约束力,由此可以分为个人禁忌语与行业禁忌语两小类。

  2.2.1、个人禁忌语。个人禁忌语是由汉族人向来有尊敬祖先和尊重长辈的传统造成的,对于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是不能够直说的,是被禁忌的,所以这类禁忌语只对个人或家族内的人有效(皇帝的名字除外),只是个人或家族内的人自发与自觉的遵守,一般称为“家讳”。

  如著名的个人禁忌语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在六朝时,有人也是为了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白铁树。还有一个因家讳闹出笑话的是南宋钱良臣的儿子读经书,见到“良臣”二字,都委婉地改读为“爹爹”。有一天读《孟子》,把“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也如法炮制,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2.2、行业禁忌语。行业禁忌语是指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禁忌通行的语言,不从事这类相关行业的人就不用遵守禁忌,但从事这行业的人必须自觉地遵守,不然就是犯了禁忌。

  比如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对于“翻”字的禁忌很严,因为经常在海上打鱼,最忌讳的就是翻船,所以与“翻”字谐音的字也被列在禁忌的范围。渔民们把“幡布”称为“抹布”;吃鱼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称为“滑过来”、“顺过来”。过去戏班子里也有行业禁忌语,戏班子的成员是不能直接说“老鼠、刺猬、蛇、黄鼠狼、狐狸”五种动物名字,而是用“灰八爷、白五爷、柳七爷、黄大爷、大仙爷”分别代替。

  3.从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关于神称谓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神的称谓。在旧石器的中晚期,图腾崇拜经过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最后到图腾神观念。(何星亮,2008)原始人对图腾神的崇拜致使信奉这个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不能直接呼叫图腾的名字。图腾的名字就是被禁忌的对象,而要用相关的事物替代。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记载了有关易洛魁部落关于图腾神的禁忌语。比如以“虎”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对于“虎”字是避讳的,不能直接用“虎”字,而是用别的称呼替代。在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广东北部的一些汉人,人们崇拜“狗”图腾,把“狗”改称为“瓠”。

  现代社会中,对于神的崇拜同样存在。在笔者的家乡,有几处关帝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信与不信关公神,都不能直呼关公的大名关云长或关羽,而要说成关老爷、关帝(虽然关云长是人,但是在这已经当作神看待)等。

  3.2、关于人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人或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对他父亲名字的避违以及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关于人的禁忌语。

  对于人的性器官的描述,也是被禁止的,如果在交际中说出来会被视为无知的人。这是关于人身体的禁忌语。

  3.3、关于物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是某类事物或动物。比如汉族人对“梨”的禁忌就存在结婚的时候。在结婚时梨这水果是不出现的,因为“梨”与“离”谐音,被视为不祥之物。

  三、禁忌语的替代形式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虽然它的原形不能出现在交际中,但不意味着这一类的语言符号不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替代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比如有:

  1、音同或音近词替代。同音或音近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音或音近词替代。

  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为了避其名字赢政的“政”字,用音近的“正”字替代。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义”字,把江苏的“义兴”改成“宜兴”,因为“义”与“宜”音相近,并且“宜兴”一直沿用至今。

  2、反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反义词或其谐音的反义词替代。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用反义词替代的有:在广州一带,忌说“死”字,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把“气死我”说成“气生我”。用词的谐音反义替代的有:对于做生意的屠夫来说,“猪舌”是个不吉利的词,原因在于“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各地的屠夫在交际过程中用不同的反义词来替代,如广州用“猪脷(利)”、在江西用“猪赚头”等。类似的还有广东的“丝瓜”叫做“胜瓜”,因为“丝”与“输”谐音,就用“输”的反义“胜”来替代。

  3、同义词替代。同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义词替代。

  在音韵学上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一开始并不叫反切,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忌讳“反”字,因而将“反”改为“切”。“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所以“切”替代“反”就是用同义替代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刘邦的“邦”字,因为避“邦”字,就用同义的“国”字替代;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曾有用同义的“人”字替代;“世”字曾用“代”替代,因为“世”与“代”是同义词。

  4、比喻替代。比喻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打比方,即用要表达的事物做本体,用比喻的喻体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一书记载的北方江湖的八大快为:“梦、桥、塔、牙、龙、蛇、虎、兔”。分别称梦为黄梁子、桥为悬梁子、牙为柴、龙为海条子、蛇为土条子、塔为土堆子、虎为海嘴子、兔为月宫嘴子。在禁忌语“八大快”中就部分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替代:把桥比喻成悬梁子、把塔比喻成土堆子、把牙比喻成柴、把龙比喻成海条子、把蛇比喻成土条子、把虎比喻成海嘴子。类似的比喻替代还有:把皇帝的死比喻成山崩,所以皇帝的死叫做“崩”。

  5、比拟替代。比拟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要表达的的事物当作人或物来写,即用比拟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事物。

  在北方有蒸馒头的习俗,如果馒头蒸裂了不能说裂了,因为“裂了”有“四分五裂

  、不团结”的意思,而要说成馒头笑了。在这里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把馒头当作人来说,因为只有人才会笑。所以把“馒头蒸裂了”说成“馒头蒸笑了”。

  类似的比拟替代方式在渔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每一次回航时把桅放倒,不能叫做“倒桅”,因为“倒”是个不吉利的词,是禁止说出的,而用“眠桅”,这里也是用了比拟的修辞,因为只有动物才会睡觉。春节期间,各家都要祭财神,对于财神爷的画像,不能说“买卖”,而要说“请”,即把财神爷请到家里来,这里也是比拟的替代,把“画”当人来说。

  6、借代替代。借代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借代的方式来替代要表达的事物,即不直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每个人都要大便,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用大便这个词,而是用“上厕所、洗手间”等来表示,这里就是用特征、标志代本体的借代方式。

  类似的还有,“避孕”叫做“计划生育、节制生育”等替代,这也是借代,用具体代抽象。

  7、象形替代。象形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用要表达事物的形状来替代。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民间对于“梨”和“伞”这两种事物特禁,因为“梨”与“离”同音、“伞”与“散”谐音,因此把“梨”说成“圆果”、把“伞”说成“竖笠”。因为“梨”的形状是圆的,又是水果,所以叫做“圆果”;“伞”的形状像斗笠,并且每次遮雨时是竖起来撑着的,所以叫做“竖笠。”

  8、形近字或词替代。形近字或词替代指禁忌语的原形字或词不出现,而是用与原形相近的字或词替代。

  原形相近替代的有:在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写“招财进宝”、“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旁“贝”字谐音“违背”的“背”字,唯恐因此而“背运”、“失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如此,便可时时处处见财,大吉大利了。(任骋,2006)因此就写成“招见才进宝”与“和气生见才”。

  9、功能替代。功能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替代。

  对于“苦”字,人们就会联想到生活的苦难,这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处在饥饿的状态有关,所以对于带“苦”的事物就有可能被列在禁忌语的行列。“苦瓜”在民间有称为“凉瓜”的,“凉”正是从“苦瓜”具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功能所得到的,所以人们就称为“凉瓜”。“药”也是人们避违的,“吃药”被称为“吃好茶”,也是从“药”有“治病,使人康复”的功能替代的。

  类似的还有关于“雨伞”的禁忌语,在大多数的方言区,“伞”与“散”谐音,中国人盼望团圆的心理使“伞(散)”被替代。“雨伞”一般称为“雨遮、雨盖、雨挡”,都是从“伞”有遮风挡雨的功能替代的。

  10、第三人称替代。第三人称替代指要表达的人称不出现,而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指称要表达的人称。

  中国人不仅避先辈人的名字,而且同辈之间也有忌讳。在北方,妻子叫丈夫为“XX他爹”,丈夫叫妻子为“XX他娘”;在外面叫“某某的男人或某某的女人”。这就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来避讳。

  类似的还有司马迁把“赵谈”改成“赵同”,也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因为“赵同”可能有其人。

  11、引申义替代。引申义替代指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的引申义替代。这类替代一般指用典故中的引申义替代。

  典故中引申义的替代有上面举的八大快中的另两个:梦为黄梁子、兔为月宫嘴子。因为典故中有“黄粱一梦”与“嫦娥奔月”,“梦”与“兔”是从这两个典故中引申而来的。

  四、余论

  汉族分散居住在辽阔的地域,各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不一,再加上汉语的各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禁忌语的对象与范围也不同。因为我们对禁忌语的搜集不是很全,对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在所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禁忌语的研究的深入,其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越来越全面。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傅杰.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3]傅杰.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刍议[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任骋.民间图腾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6]王新华.

  汉语禁忌语分布研究[J].东岳论丛.2004[7]徐大明

  陶红印

  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臧永红.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ChinesetaboowordsintheclassificationandalternativeformsofCHENBoxian(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65)

  Abstract:Taboosarethesociallinguistics,ethnology,folkloreandotherdisciplinesoftheobject,buttheclassificationoftaboowords,nosystematicexposition.Werangefromthedistributionoftaboowords,theimplementationoftabooofthepeopleandtheobjectofthetaboowordsclassifications.Althoughthetaboowordsareforbided,butitdoesnotmeanthatsymbolsdonotappearinthatlanguagecommunication,butinalternativeforms.Fromthelinguisticpointofviewwediscussthevariousalternativeformsoftaboowords.Keywords:TabooSignificanceClassificationAlternativeforms

  陈波先(1985—)男,汉族,江西余干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

篇五: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汉英禁忌语对比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

  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

  进行分析。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关键词】

  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

  AbstractTabooisacommonlyexistingculturalphenomenonamongnationsintheworldwhichregulatespeople’slanguageandsocialcommunication.Thegreat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directlyresultsinthegreat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taboo.So,tabooexitingbothinChineseandEnglish.Withtheconsiderationofthedifferentculturesandcustoms,weshouldavoidusingoffensiveexpression:taboo,i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stheimportantpartofmoderncommunication.Thephenomenonofthetaboocanmaketh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oreappropriate.TaboosinbothChineseandEnglishreflecteverycornerofthedifferentsociallife,sothepragmaticdifferencesbetweentheChineseandEnglishtabooscanbeofgreathelpfor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Byanalyzingtheintercommunityandtheothernessofthepragmaticprinciples,thethesissummarizedthreeprinciplesofusingthetaboosanddiscussedthepragmatic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taboosfromanglesofliterature,animalidiomsandtheaddressingwords,tryingtohaveafurtherdiscussiononthepragmaticexpressionsbetweentheChineseandEnglishtaboos.

  -1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Keyword

  taboo;communication;pragmatic;comparison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在应用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意识到这一点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益处。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无论是在实际交际中还是在教学中,都显得相当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禁忌语所禁忌的范围也不一

  样,对于同一种事物有不同语用方式。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当今社会交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禁忌语并且了解汉英两种禁忌语的语用差异有利于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禁忌语的概况

  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也拥有自己的禁忌语。在任何语言中,尽管存在着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者事物的方法的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些人们“回避”的行为,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总的来说,任何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任何语言的禁忌语之间都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意识到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从共同性达到交际的共识,从差异性中了解不同文化,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共同性主要是表现在对比较粗俗的一些语言和事物上的禁忌、在宗教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一些禁忌。

  二、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相见时一般用姓名称呼对方;问候语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则。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甲向乙问候,乙也必须向甲问候。这主要是从语用的礼貌性来阐述的。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原则有如下的共同性:(一)禁用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有些基督教徒,对上帝非常的虔诚,他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就像中国人一样,要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并且,人们还经常避免提到魔鬼的名字。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同样存在着禁忌的。这通常是因为人们的畏惧心理,怕它给自己带来噩运。于是用thedeuce,thedickens,OldNick等语来代替theDevil一语。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对神和鬼都有一种敬畏之心。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很多,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2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所谓“妄言”就是胡说、乱说、说假话。中国人受孔子思想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言语适度,不可妄言或者信口开河,不着边际。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还信仰家庭门神。“门神”,“财神”,“水神”等,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喜乐。因此人们买来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忌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亵渎神灵。因此,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使人们对上帝、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上禁用亵渎性词语成为一种共识,在中西文化中,人们言语上都尽量避

  免使用这些带有亵渎神灵的词语。

  (二)禁用辱骂性词语

  从原始社会到人类跨入文明的新世纪,一些辱骂性的词

  语,一般是被大众所禁忌的。因为这类词语通常会冒犯他人,令人不愉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此类词语常常利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比如,cow,swine,pig等。英国议会曾公布一份不适合于议会内使用的词语表,表上所列词语多属辱骂性词语,如cheeky,liar,prevaricating,fascist等。像shit(胡扯);hell(混蛋);damn(该死)等,人们对这类词十分的敏感。中文中的:该死的,砍头的,挨炮的等都是要禁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单词都是禁忌的。但是目前在一些中西方电影中常常出现这些辱骂性的词语,这是商家为了宣扬一种暴力效果以增加电影的生动性所采取的手段。在中国北方人,骂不明事理的人为“混蛋”;骂愚蠢的人为“笨蛋”;骂那些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人为“捣蛋”或“捣蛋鬼”;骂品行极差的人为“王八蛋”等等。所以这些带有辱骂性词语在汉英中一般是不用的,被人们所禁忌的。在现代文明社会,禁止使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都提倡文明而有礼貌的交流方式,这也放映出在各种不同文化中,人类都在追求文明,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一种共性。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际,人们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带有辱骂性的词语,以免引起交际过程中的尴尬。

  (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

  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人们都感到恐惧。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bigC”

  “long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做夭折,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汉英禁忌语语用有它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响。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以及日常-3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交际中的称谓,还有从一些人们广为流传的习惯用语中,不难看出汉英禁忌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这些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分析,有利避免不同文化冲突,让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

  (一)从汉英文学的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

  “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问。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因文化差异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因此,我们在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文学作品中,看出中西禁忌语语用的不同:

  1、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第二部第一卷写到法军和英军在滑铁卢的决战。当法军陷入重围与绝望的时候,英军向突围的法军发出投降的呼喊,这时法军康白鸾向英军喊出了极端鄙视的话:“屎”。“屎”这个词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它都是作为禁忌语为人们所回避的。此时此刻它却能够充分表达民族的一种自尊感,他们认为说这种不文明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2、在许多东西方国家,人们对于13是非常禁忌的,这个禁忌在电视剧《铁臂阿童木》

  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个片子中,把世界毁灭的日子定在13日13点13秒。这说明西方语言中普遍认为13是不吉祥的数字。人们通常忌讳在13号的星期五去旅行;订婚也要避开13号,要避开13层,以及13号作为房间号码。所以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要懂得尊重西方人的禁忌,尽量不要涉及有关13事情,或者用语用的艺术将13替代或者转换。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就不用忌讳13了。但是中国民间有对数字的禁忌,中国民间有“八仙过海”的传说:东海龙王的儿子看中了何仙姑,八仙过海时,它就颠覆渡船,乘机抢走了何仙姑。为了防止它再度发作,我国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渔民驾船出海,就忌讳七男一女坐同一条船,以避八仙过海之嫌。这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所反映出的文学创作方面的禁忌语语用方式。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密切。在

  国外有许多中国的留学生,在中国同样也有许多外国的留学生。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可能不被外国人所理解的东西。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写到阿Q摸了摸小尼姑的脑袋,小尼姑就骂了一声阿Q“断子绝孙”。阿Q听了以后就很紧张。外国学生读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理解“断子绝孙”这句话在中国是一句禁忌语,不懂得这句禁忌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实际交际中,会涉及到某些来自文学方面的禁忌。所以通过一些文学著作,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内涵,了解到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对于实际交际是有很大帮助的。相反,我们在了解了一些汉英禁忌语,就有利于对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4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从动物习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与人打交道外,还会涉及到一些来自然方面的习语禁忌。主要是有关动物种类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寄托动物寓意的词汇表达不同,因此对动物习语就有了不

  同的看法和见解,以下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习语寓意的不同,对“蝙蝠”、“狗”等动物习语进行了分析。

  1、蝙蝠

  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这种丑陋的动物成为老寿星画幅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人把富、寿、康、宁、德命称为五“福”,于是有人在“福”字斗方的四角贴上四只纸剪的蝙蝠,组成“五福”。把“五福”贴在门上,就是“五福临门”。要是对于中国的习俗不熟悉的外国人,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把蝙蝠作为吉祥物,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崇拜凶猛的“龙”一样。由于文化

  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动物的看法都不一样。实际上这是语用方面的差异。因为在西方把“龙”和“蝙蝠”看成是很不好的东西。在英语的习惯用语中,比

  如:“havebatsinthebelfry;asblindasbat;bebats/batty”等等都是用来形容负面的人或者事。所以对于动物习惯用语方面的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要是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把印有蝙蝠的祝福送给外国人,那么就

  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冲突。这对于中国而言是由于语用方面的“音代”艺术,而对于讲英语的国家来说,这是他们借用蝙蝠的形体特征,而产生的语用艺术

  中的“形代”艺术。所以我们应该从多方面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语用差异。

  2.狗

  在西方,人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吃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在成语treatsomeonelikeadog中,dog含有贬义。但在像

  “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heworkslikeadog,youcannotteachanolddognewtricks.”等习语都表现出它褒义的一面。Adog’slife,loveme,lovemydog,adoginthemanager就比较中性。在西方人们对狗还有特别的看法,比如,他们认为如果有条陌生的狗,突然进入你的家里,这家的主人就认为他们要交一个新朋友了。如果他们看到三

  条白狗在一起,他们一定很开心,他们认为他们将走好运。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这一点可以从汉语中的成语看出,例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人等。

  通过对三种动物的习语的简单分析,可以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地使用动物习语的必要性,合理使用汉英语言中动物习语中的禁忌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三)从称谓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

  -5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语言的交际,首先体现在称呼上。我们在与人交际的时候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去称呼别人,如果称呼不当会直接导致别人的不愉快,甚至引起冲突。特别是现代经济的全

  球化,这些基本的交际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称谓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作为一种社交礼仪,这种称呼总是能够体现一定

  的社会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中西文化迥异,因此,作为人际关系符号的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就有着巨大的差异。像外国人对长辈和老师

  的称呼是直呼姓名的,但是在中国人们对长辈却有敬称。如果外国人在中国,直呼中国长辈和老师的姓名,那么我们中国人就会认为是对长辈的不敬。在这种情况下,对实际的交际会产生反感,而影响了交际,所以这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是一种禁忌想象,所以我们需要多加注意这方面的表达。

  称谓的语用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汉族人弟妹习惯上直呼兄姐之名,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在西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社会文化价值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menarecreatedequal.’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当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抛开等级观念,地位尊卑,辈分的高低以及年龄的长幼,而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与亲切。因此,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而这种在中国被视为不敬与不礼貌的做法却为美国的父母们欣然接受。”

  2.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悠久独特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容。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从孔老夫子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一书中说,古时中国人认为名字具有超人的力量,人们的灵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于是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就带有了迷信观念以及政治礼教的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管理等等的名字做出了种种避讳的规定。如皇上及其父祖的名、字号、生肖、国号等等包括同音字都要避讳,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如秦始皇名

  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称“正月”

  为

  “端月”。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人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称“恭”或“严”,同音的“镜”改用为“鉴”。于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那就是每一个新皇帝登基,就总要有一大批人不得不改名字。

  “非亲属关系方面一般是社会称谓,社会称谓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和地位,如老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等,随着角色和语言环境的改变,称谓也会相应调整。”

  -6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四、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交际中的禁忌语

  为了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出现,我们可以通过语用艺术中的语义讳饰与语形讳饰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一种符号的替代行为。即语言实用,是符号的实用学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运用。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在这边主要是介绍一种叫语义讳饰的语用方式。

  语义讳饰也可以叫做“义代”。义代就是用其他意义去代替禁忌语。它包含以下两方面:

  1、泛义法

  泛义法是用宽泛模糊的词语去代替意义具体明确的禁忌语。比如,我们可以把“涨价”说成“调价”;把失业说成“下岗”;用“个人问题”来代替“婚姻”等等。像以下这句话就是对“婚姻”进行了一个很好举例。“照部队规定,当战士是不许谈‘个人问题’的。这一点历来很明确,没任何含糊的余地。干部常在队前讲话说:‘有空余时间,你

  宁可去看蚂蚁搬家,也别往那方面去动心思。动也别动。’”句中的“个人问题”、“那方面”都是指“婚姻问题”,前者的意义比后者的意义要宽泛模糊得多。外国人在讲到婚姻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害羞,不用像中国人一样遮遮掩掩的。怀孕本来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直接说出,人们说“她肚子大了”,于是我们可以说

  “她有喜了”、“她快当妈妈了”。在英语中可以用gestating;tobeinthefamilyway;tobeexpecting;tobeexceptingababy;tobemother-to-be;tobeanexpectantmother;fruitful、withchild等方式来对怀孕进行委婉的说法。”这样在实际的交际中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尴尬。

  2.近义法近义法

  近义法近义法是用一些与禁忌语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去替代禁忌语。比如,把胖说成丰满发福富态;把瘦说成苗条清秀;把死说成流尽最后一滴血停止呼吸。说亏损对人产生的刺激太大,人们就采用近义法,把亏损说成负增长。在英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这样表示比如:fat,obese,corpulent,(胖)—-heavyplump,chubby(重的、胖乎乎的、丰满的);oldman(老人)——seniorcitizen,experiencedcitizen(已退休的公民、有经验的公民)crazy,insane(疯的)—dysfunctional(机能障碍、机能失调)。

  只有通过对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的了解,以及采用语用的艺术来解决交际中的困惑和尴尬,我们才能在实际的交际中得心应手。实际上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通过汉英禁忌语的共同性和不同性的比较和分析,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国的文化素质修养,而且使人们在实际的交际中能够得心应手,促使交际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对方,避免不必要的-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化冲突。但是现实和愿望都是有一定差距,在实际的交际中经常出现交际失败或者受挫。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实际的交际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对于汉英禁忌语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4】李桂媛.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朱浦道.英语的国际化地域化发展变趋势[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八期

  【6】]康家龙.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09年度

  毕业论文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汉英禁忌语对比

  院

  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专

  业:英语

  指导教师:

  作

  者: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目

  录

  关键词、摘要……………………………………………………………………1一、禁忌语的概况………………………………………………………………2二、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2(一)禁用亵渎性词语…………………………………………………………2(二)禁用辱骂性词语…………………………………………………………3(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4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4(一)从汉英文学的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4(二)从动物习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5(三)从称谓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6四、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交际中的禁忌语……………………………………7五、参考文献……………………………………………………………………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1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

  论文(设计)题目:

  -11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院(系)

  专业

  年级

  作者

  学号

  指导教师评语:

  论文(设计)成绩:

  -12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篇六: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摘要:Taboo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

  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prejudice),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因为,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

  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人们通常不在屋前屋后种桑树,因为“桑”同“丧”;在中国南边,人们通常避免说陈,因为“陈”同“沉”等。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方面的例子,英语中人们常使用“donkey”来代替“ass”,因为“ass”与“arse”(thebottompartofthebodyonesitson)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很不雅的词汇。

  2、词汇层面:

  词汇方面的相似点有很多。例如,猥亵词语的避讳,涉及与体某些部位和性行为有关的语言。在西方国家,虽然人们很开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对性也是比较严肃的,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很少“makinglove”;“havingsex”等词语。在传统思想很深厚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亵渎神圣的避讳,直接称呼上帝或佛祖的语言。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如果直呼“God”,这是对神的一种冒犯,是应该避免使用的。正如在theTenCommandments的第三条是“Thoushatnotspeakmynameinvain”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违反这条规定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出现了用golly,gosh代替God;用OldNick,HisSableMajesty代替thedevil。又如for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也用forgoodnesssake或forcryingoutloud来代替。.在中国,人们通常把神称为“大帝”,“大圣”,“佛陀”,另外,在东北,人们把虎当作神,认为虎是森林之王。“伺虎以为神”,“山君”,“山神爷”。涉及疾病、死亡和残疾方面的避讳,中西方人都对生老病死感到恐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都避免提及此类词语。如:提及死亡时,西方人用“todepart”,“passaway”,“togoanotherworld”,“gotoheaven”来代替。。中国人常说“不在了”,“升天了”,“归西”等。除了“死亡”,中西方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很相似,对待一般的病痛,人们会含糊的说“不太舒服”(notfeelwell)。在谈到“癌症”时,英语用“BigC”,或“thelongillness”表示,汉语中人们会说“那种病”或“不好的病”。英语用“socialdisease”来指代“AIDS”。(张玉洁,胡宗锋,2008)另外还有对辱骂性词语的避讳;对人体部位和排泄词语的避讳;歧视语的避讳等等。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禁忌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人对什么该禁忌又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谓方面的禁忌差异

  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Allmenarecreated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可以体现平等。甚至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晚辈可与长辈同名,如英国首相Churchill的儿子和爸爸都叫Randolph.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因此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如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赵谈改为赵同,因为他爸爸的名是“谈”,以示对他的尊重(云中天,2006)。

  2、隐私方面的禁忌差异

  西方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Privacy(私事)在英语国家相当受珍视。对于他们来说,年龄、金钱、婚姻状况,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因此在交谈中要避免使用此类问题,如:Howoldareyou?

  Whatisyourage?Howmuchdoyoumake?Whatisyourreligion?Areyouarepublicanordemocrat?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3、数字方面的禁忌差异

  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禁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人不喜欢四,因为它和“死”的音相同,如果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含有4会给他们带来灾难。而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因此西方国家的楼层没有第13层,请客不会请13个人。另外,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还有8(发),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罗马诗人Virgil说“TheGoddelightsanoddnumber”“,Goodluckliesinoddnumbers.”(王振亚,2004)4、种族歧视方面的禁忌差异

  西方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许多词语会显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通常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污点)等。此外,用nigger,boy这类的词来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因而也就慢慢的成了禁忌语。汉语中虽然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存在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如“蛮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个民族平等的准则,因而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

  四、禁忌语差异的文化成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密切相关。萨丕尔说“:Languageisaguidetosocialreality.”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习惯造成的。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Nea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wordswasundoubtedlyreligious”(1983)但是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价值的源泉最终来自上帝,基督教在英语里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与God有关的词语成为了禁忌语,同时数字13的禁忌与基督教有关。相反,中国信奉的神不止一个,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

  同时存在。因此,在谈及死亡时,佛教是“圆寂”,“归西”,“升天”等,而道教是“仙逝”,“羽化”。另外,中国人甚至还把某些动物也信奉为神,如东北人把虎成为“山君”,“山神爷”。

  2、等级制度

  中国拥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专制政治模式历史悠久,体制完善,专制程度极高,等级制度森严,又加之孔子“礼”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上维护尊严的等级关系和亲亲的伦理关系靠的是礼教,其核心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因此在汉语里存在大量的有尊卑贵贱之分的禁忌语。在与人交谈时必须考虑与听话人的关系,要时时意识到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尊敬师长,尊敬上级都被认为是良好的品质,“官大一级压死人”。西方重天赋人权之说,1688年的英国人权宣言、都申明人生来是平等到的,并享用同等权利(Allmenarecreatedequal)。在西方,父母与孩子无尊卑之别,孩子直呼长辈之名,同事或上下级以名字相称,以示友好关系。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物贵贱之分,人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反对侵犯他人的权利。这就是西方人的道德性的人际关系。而中国则是基于“礼”和“和”的伦理观念之上的一种非常感性的等级关系。

  3、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的总的特点是它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性、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种尊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个体,人际交往中把个很重视个人的私人权(privacy)。他们十分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是神圣的,不允许别人对之进行刺探、干涉或侵犯。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提倡一种“合群”原则。中国人口众多,人们一直这样密集地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因而也就具有社会观念,时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四周的社会习俗。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中国人成为了“最有社会观念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邻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体的事。“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几句谚语就充分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因此,中国人在做事时,这一原则使得隐私的保护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五、结束语

  文化是相通的,语言禁忌文化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它是中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会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国家的禁忌语言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们如果能够冲破各自的文化束缚,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去领略和认可其他文化的特性,那么人们的交流技巧不但可以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减少误会和矛盾,促使跨文化交流更顺利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Neaman,G.Pragmatics,thethird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3.[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李金珠.中西方禁忌语异同分析.唐山学院外语学报,2008(03).[4]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张春晖.从英汉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4).[6]张莹.汉英禁忌语的文化对比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4(05).[7]张玉洁,胡宗锋.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2008(04).

篇七: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避讳语与禁忌语在语言形式上都是用另一个其它的词来代替某个词汇,但是二者也有区别,“避讳语言的出现是基于某种现实社会的规范,”如礼貌、雅俗、政治等,而禁忌语言则是纯粹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信仰与操纵的心理和意愿。

  但无论是避讳语与禁忌语,作为忌讳语来说,但传统社会中都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笔者认为他们形成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都由如下几种情形引起或产生。

  一、敬畏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人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要让神产生法力一般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这样,语言就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会使人们处于敬畏的考虑有所禁忌,也避讳谈一些敏感词汇,诸如神、鬼之类。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因而人们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夭、亡、病、伤、祸、死等。尤其是死,人们更是讳莫如深,于是便出现了众多的代用词。例如,当亲近的人死了,要说“老了”、“没了”、“过去了”,正式一点地说“过世了”,再文一点说“仙逝”、“辞世”等。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夫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谁知道他药吃错了,第二天他就翘了辫子。”其中“谢宾客”“翘辫子”都是死的代用词,其中有俗有雅,有文有白,其目的都是不愿把死字直接说出来。关于死的代用词还有许多,诸如“圆寂”、“长眠”、“就木”“谢世”、“西去”、“尽忠”、“光荣了”等等。“《康熙字典》中有关”死亡“的词有40多个,而真正不完全统计到的甚至有几百个”这也就足见古时人们对死的回避纯粹是避而不谈了。

  二、害羞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害羞是隐藏隐私而产生的心理,是欲求不能满足而先加以压抑的感情。”“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我国儒家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古代儒雅的君子是不该有太多欲望的,因而欲望字眼就应该忌讳。这主要是与人的生理活动有关,尤其与“性”有关。男女交媾在任何社会中都有私密性,有关“性”的言辞则就不可以说或者不可以直说,一定要用委婉词语来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称男女结合为“云雨”,此语出自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在梦中与神女在高唐相会,神女自己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这是古人用天地间自然事物来比喻人事。“《西厢记》中‘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看;巫娥女,楚襄王’”来描绘崔莺莺夜会张生的情景,其中“赴高唐”、“楚襄王”也就是化用了宋玉《高堂赋序》中的一些典故,说得也就离奇的委婉。两性关系又称为“同房”、“同床”,这都是由于害羞心理而找一些委婉的替代语。人们正常男女关系尚且羞于谈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见不得人,因而就出现了更多的忌讳语。如“有事”、“入港”、“下水”、“入马”“输身”,最为有趣的莫过于“走野路”,《古今小说》第十卷:“那少妇

  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一句“走了野路”也就形象生动地概述了这难于启齿的男女苟且之事。涉及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讳词还有“有瓜葛”、“有外心”、“怀春”、“不正经”、“打野食”等。

  三、政治因素产生的忌讳语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等级制度相当森严,处在各个阶层的人拥有大不相同的身份、尊严以及地位。为了区别各层人等的不一样地位,处在社会对顶层的统治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就左右了语言和文字,从而产生了部分忌讳语。

  首先说称谓方面的禁忌。中国语言的称谓系统相当庞杂,概括起来则有面称和叙称。面称是当面的称呼,叙称则是表示某种身份和关系的正式名称。称谓与称谓之间有些不能搞混,更不能互换,称谓的由政治因素引起的限制性也就体现在此。

  对自己的谦称和对他人的敬称虽说与礼仪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传统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引起的。传统的自称一般有“序”、“余”、“吾”、“俺”、“洒家”、“老夫”、“老衲”、“老身”等。元杂剧《窦娥冤》第一折:“老身蔡婆婆是也。”“老身”都指女性,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则是男性的自称。而这些谦辞都是有身份的人讲的,虽说是自谦,却或多或少显示着自己独有的地位,真正的平民百姓见到这些人还有另外的自称,如“小的”、“小人”、“在下”、“奴才”等。与自称相对的是对他人的尊称,传统的尊称同样反映了等级身份的复杂性,其数量绝不亚于谦称。主要的敬称词有“君”、“公”、“子”、“阁下”、“相公”、“客官”、“大人”、“小姐”、“公子”、“夫人”、“西席”等等不胜枚举。

  其次还有还有名讳方面的避讳,名讳大致有五种:国讳、官讳、圣讳、家讳、恶人之讳。最为首要的还是避上讳,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的姓与名无论如何都要避讳,口头上不许提及,书面表达中也需重新找字来代替或造一字来表示。唐太宗李世民,人们为了避其名讳,用“代”代替“世”,用“人”代替“民”,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便把“民”改为了人,“观世音”因此也略称为“观音”,“民部”改为“户部”。王嫱字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就改称为明君或明妃。不仅是帝王的名讳要避,就连皇后王妃以及所有皇亲国戚的姓名也同样避讳。《史记·封禅书》“野鸡夜”中的“野鸡”原为“野雉”,由于汉高祖刘邦之妻名吕雉,就用“鸡”代替了“雉”字。除去避上讳之外,名称避讳最多的就应该是对避父讳了,旧时社会长幼尊卑划分明显,直呼父亲姓名便是大不敬,司马迁的父亲的名字是“谈”,因此司马迁在着《史记》的时候忌用“谈”,“赵谈”改为“赵同”。

  四、避俗求雅产生的忌讳语

  人人都爱雅,一些听起来不太文雅、不够吉利的话以及需要而不便表达的意思,人们往往选用一些委婉、间接同时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话语来替代,时间一长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忌讳语了。比如大便,公众场合不变直说,古时便雅称为“出恭”,之后又把小便引申为“出小恭”,现时中人们习称为“上厕所”,更雅一点便

  是“上洗手间”、“上卫生间”。钱在商品社会中是必然衍生物,是财富的象征。但“在传统儒家思想作用下,往往把钱与道德对立起来,鼓励人们舍生取义,批判见利忘义的行为”,钱就成了不雅、不美的事物,从而出现了许多讳称。《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说,六朝时候有个叫王夷甫的人非常高雅,常常嫌他的妻子贪财好利,自己从来不提钱字。一次妻子想试试他,让婢女用钱把他的床围起来,王夷甫早上走不出去,就喊婢女来说把阿堵物拿走,根据这个典故,人们就把钱讳称为“阿堵物”。旧时铜钱为圆形,中有方孔,所以钱又称为“孔方兄”,黄庭坚《戏呈孔毅文》诗有“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句。与钱有关的讳称还有“白物”(银子)、“王老”、“花边”等。

  避讳与禁忌语在现代大都失去了它的原始迷信意义,我们学习它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在社交场合中因粗俗、不礼貌而造成不愉快的局面。

篇八: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1.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尧、舜、禹、汤之例是也。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否则,就要折寿早夭。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可见历代家讳之严。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不尊长,是"欺祖"的行为。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鄂伦春族夫妻间也不能互相叫名字。崩龙族凡结婚生过孩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汉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妻子叫丈夫"外头的"、"掌柜的"、"当家的";丈夫称妻子为"屋里的"、"做饭的"、"内当家的"。再不然就是互相认"哎"、"嗯"来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称呼他们,也是"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头"、"某某的老婆"。虽然这样说着麻烦,而且也指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所说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没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讳的。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忌讳也很多。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总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小孩儿又有小名,据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云:"幼小之名谓之小名。长则更名,而以小名为讳。"至今此仍盛行不衰。俗以为,称人小名,是对人的不尊重;或者还会被鬼神听去;使魂被鬼摄去,所以避忌。但历来也有不少人以小名作大名,一生不改者。成年人又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俗话说:"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其中,命名忌以日月、忌以国均是避讳神圣的意思,恐有冒犯。郑玄注云,"终使易讳"。忌以隐疾,是忌讳用身上的残疾、痣疤等命名,否则,将难以治愈。郑玄〔注〕云,"讳衣中之疾,难为医也。"不敢与世子同名,是出于宗法观念的考虑,对世子的尊重。但若先于世子出生的,亦可不改。

  旧社会,有权势的官宦和皇帝还把自己的名讳强令形成法度。例如,州官田登,因避讳登(灯)字,竟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典故。历代皇帝更是借此

  禁俗大耍威风。秦始皇姓瀛名政,为避讳"政"字,就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这一类禁忌很多,唐宋期间,讳制已经极盛。元朝法典中"回避字样"竟多达一百六十个,再加上"随音旁避"的嫌名嫌字,就更多不胜数了。明清讳禁之严,可谓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为文字狱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动辄因此而被杀头的事经常发生。避讳的方式有换字、避音、空字、缺笔等等。避讳最初是有一些规律的,如《礼记·曲礼》云:"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等等。然而汉以后,随着讳忌的日益发展,这些"讳法"、"讳律"也就逐渐被突破了。这些虽是属于制度方面的事,但因起之于民间俗信,又直接涉及到民间语言禁忌,所以也概略地提一下,以便说明问题。

  由于民间有浓重的地方观念和民族自尊观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称谓方面存在着一些带有轻蔑、歧视意味的贬称或讳称。例如,中国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对异域人的蔑称、贬称。据说畲族人忌讳外人称他们为"畲客",更不能称他们为"畲客儿"、"畲客婆"。他们以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侮辱。只能称他们为"畲民"或称为"畲族人"。过去,他们自称为"小姓人",称汉民为"大姓人",或自称"我边人",称汉民为"你边人"。这是民族的惯习,应当尊重;苗族忌讳外人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别人称他们为"亲家";彝族人最忌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认为这样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旧时,(开封)满族过节时,长辈要给小辈九十九个钱。其中含有"多而忌满"的意思,也是怕触犯了自己族名的威严。

  以上所谈到的称谓禁忌大都与民俗礼法有关,是关乎某种尊卑、上下秩序的俗礼。当然,如果追溯其原始的禁忌观念,也多是基于吉凶方面的考虑。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我们在前文"命名、认干亲忌"中所提到的那些。不过,如今这方面的许多称谓禁忌已经惯习化、传统化,人们只是习以为常地避开了某种称谓,而按另一种称谓去说而已,其中的吉凶意识大转化为表层的礼貌意识,或者说人们只记住了什么是可行的,而不再去注意那些已经不可行的禁事,更不愿再去追究那些不可行的禁事的原始意义了。

  〖BT3〗2.岁数、属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等等。据《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经》云:"燕人讳言四十五,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又据河南、河北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讳言四十五岁的由来是与包公陈州放粮有关。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这年是四十五岁,中途遇盗,乔装王八(妓行鳖腿一类的角色),逃出险地,幸免遇难;又有传说为,当年包公设计捉拿赵王。因赵王好淫,包公诈言身死,密嘱夫人与前来哭祭吊唁的赵王调情,骗取其上方宝剑然后一举将赵王拿获铡死。这些传说虽不一定确切,然而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假死、当王八等凶祸不吉之事相关的。这些事中任何一点都足以形成民间的禁忌习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仍有此俗流行。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此俗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区也习见,至今不衰。岁数又忌称言"百岁"。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后"等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真正是一百岁整,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否则,不吉。山东一些地区还有说百岁是驴、刺猬等动物的。关于岁数的禁忌,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说法。例如山东一带,男人又忌说四十一岁,传说四十一妨妻,不知是根据什么说的。然而到了这一年,则必须跳过去,多说一岁。台湾忌讳岁数逢九。以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可能与九是最大的吉数,过此则必转而为凶的信仰心理有关。

  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旧时,艺人进宫唱戏除了记住当天宫中的"忌字"外,还要记住皇上、太后、皇妃等人的名讳、属相的忌字。否则,就要受责罚。清太后慈禧是属羊的,因而讳忌唱戏时提到羊字。连剧目、台词都要改。像《变羊记》、《牧羊圈》、《苏武牧羊》等都不能演,《女起解》中"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也要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据《清稗类抄》云:"盐城有何姓者,其家主人自以子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可见此种视属相为本命忌言及的习俗是有着广泛的民间信仰基础的。

  〖BT3〗3.凶祸词语禁忌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后世人士庶阶层也极力想要摆脱、避开"死"字的不吉阴影,士大夫阶级又称"死"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迁神"、"迁化"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等等。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作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讳避开那个"死"字。鄂温克族老人死了,不许说"死了",而要说"成佛"了。小孩死了,也不许说"死了",而要说"少活了"。回族忌说"死"字,要用"无常"、"殁"等代替。其他各族及各种宗教中都有许多字词是用来代替"死"字的。如果认真统计一下,恐怕不下百八十种。产生这种语言情形的原因,恐怕不能不说是与人们讳言"死"字有关的。民间平日说话为了避忌"死"字,广州一带,还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就连与"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开。有些地方的人们常常有意识地把姓"史"的史念成"吏",把姓施的"施",念成"胜(生)"。还有的连"四"、"十"等字音也避忌,因其与"死"字相谐。台湾医院里就没有四号楼或第四号病房;连军舰的编号也忌讳用"4"。据香港《大公报》披露,台湾90年代初计划建造的八艘军舰,顺序编号,却有意回避了"4"字。没有"1102"和"1104"号。因为前者4个数字加起来是"4",后者明显含有"4"而不被采用。公共汽车也没有四路,机车牌照的尾数也没有"94",因"94"台语与"辗死"同音。其他四月忌婚嫁,送礼应酬忌

  送四百元等等也都是出于这类语言禁忌。

  关于"死"事,民间还相信不能儿戏,据清·袁枚《续新齐谐》云,有谦语成谶的实例。其文说曾有两位好友,一人病剧,另一人往视,随口说道:吾辈均老,不知谁先作古人。病者拱手相让,说,还是您为先吧。当时只是习于谦让,谁知探病者果然回去后便死了。由于这一类事情,使得人们不敢在"死"事方面戏言。惟恐弄假成真,更忌讳有意以死亡事咒人。如果无意间说出"死"、"丧"等字,要作喷嚏状或连唾几口唾液,以破解之。

  平时与死亡、丧葬相关的事,也忌讳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比如民间忌讳说"棺材",要说成"财(材)"、"寿材"、"寿器"等等。殡葬时棺材进门要说"官(棺)也来,财(材)也来,财丁(材钉)两旺一齐来"等等吉语,以破不祥。

  为了防止凶祸的事情发生,民间在语言方面还忌讳说出与凶祸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词语。比如太平天国用干支纪年,却因讳言"丑"字,而改"丑"为"好";讳言"害"字,而改"亥"为"开";讳言"冇"字,而改"卯"为"荣"。广州一带,旧时因为方言"空"与"凶"同音,所以把"空屋招租"改成"吉屋招租"。乘船的人,忌讳说"住"、"翻",所以称"箸"为"筷",称"帆布"为"抹布"。其它"沉"、"停"、"破"、"漏"之类的话语也都在禁言之列。平时人们忌说"眉毛倒了",是忌讳"倒霉"之意。忌言"梨"、"伞",而称"圆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忌言"苦瓜"而称"凉瓜",是要避开苦难之"苦"字。忌言"吃药",而称"吃好茶",是忌讳"生病"之意。香港探望病人和亲友时,忌讳送剑兰、茉莉、梅花

  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意为日后难相见了)谐音;"茉莉"和"没利"、"末利"谐音;"梅"与"霉"谐音,故被视为"倒霉"、"不吉利"的花卉。特别不适宜送给病人和从商的亲友。这一切都是避凶求吉的语言禁忌现象,民间称之为"讨口彩"。

  冲犯禁忌语常于人生仪礼或生活经历的关键时刻存在。《淮南子·说山》云:"祭之日而言狗生,取(娶)妇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上冢,渡江河而言阳侯之波。"高诱注曰:"皆所不宜。阳陵国侯溺死,其神能为大波,为人作害,因号阳侯之波,舟人所不欲言。"俗间又有地名冲犯的禁忌,以为某些地名有凶厄的意义,或者能够冲犯自己的本命,因而忌讳提及或者忌讳过往、居住于此地。《三国演义》中凤雏死于"落凤坡"的传说,便是基于这一俗信禁忌而形成的例证。河南林县有"失阵村"的传说,因其名不吉,商客、军伍向不进驻,后改为"石阵村"。又有杨家营与郎垒村,毗邻相望,久不往来。皆因"杨"与"羊"谐音,"郎"与"狼"谐音,杨家营人恐与郎垒村人往来会被冲破克伤自己的本命。至今两村通婚仍有忌讳。这一类的例子也很多,举不胜举,也属语言禁忌的一个侧面。

  民间以为睡眠时灵魂会暂时离开肉体,直到清晨灵魂回到体内,人们才醒转过来。因此,清晨有许多禁忌,如不许讲龙、虎、鬼、梦等等词语。据说不管是有意无意,说了这些字词,这一日便会遇凶厄、不吉利。早晨最忌说"梦"字,又忌讳对人讲说自己睡眠时所做的梦,所谓"朝勿讲梦,夜勿讲鬼"。无非是惧怕谈论鬼魂事,招致祸殃。

  有些数字在民间也有吉凶的分别,因而也有宜忌。数字的单双有吉凶的感应性质,一般喜事忌单喜双,凶事忌双喜单,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反映。然而,人们又常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或许是人们常常不能如愿以偿,故而总结出了这样一条俗谚。各地在种种场合下单数、双数的忌讳又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结合种种具体情况,还有许多数字方面的禁忌,我们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谈到过,这里就不多说了。需要补充说明的只是数字吉凶禁忌的不一致性。比如民间通常是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的象征的。然而也有以此三数为凶的。例如广东潮州人言语间就讳说"三"字。否则,祸不可测。故当地人称三点钟为两点六十分。湖北天、沔一带,人们以为"六"是不吉利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讳。并由此而演化生发出许多骂人的话,如"六点"(即钟表的"半转",有"差火"、不成人的意思。跟"二百五"、"半吊"的意思差不多)等等。畲族某些集居地禁忌书写"九"字。遇"九"字一律改写作"仸"。据说与畲族祖先为神犬的神话传说有关。"犬"与"九"形近,故忌之。由此可知,语言禁忌的吉凶观念是因时、因地、因民族、因行业等等因素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BT3〗4.破财词语禁忌

  旧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因为财运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民间很看重此事,时时处处惦念着发财,也时时处处提防着破财。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典财神,民间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同的,带着许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否则,财神爷会怪罪的,假如财神真的不来了,这家就要破财的。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失败、破产的意思)听、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讳的词语。所以,一般香港人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等。

  香港酒家饭馆的伙计及掌勺师傅最忌讳说"炒菜"、"炒饭"因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鱿鱼)的意思,不吉利。当然香港的菜馆、酒家也有不少带"炒"字的菜饭,而菜谱上写的则是"爆××"、"干煎××"、"炸××"、"滑××"或"肉饭"、"叉烧饭"等,以此来避"炒"字讳。

  河南一带做饭时,忌讳说出"少"、"没"、"光"、"不够"、"烂"、"完了"等等不吉利的字眼。以为说

  了这些字,饭食就会真的缺少、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担心破财的禁忌心理反映。如果问"年糕还有吧",没有的话,要回答"满了",不能直说"没了"。饺子烂在锅里了,也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挣是"赚钱"的意思。尤其是过年过节,计较得更厉害。包饺子时连数数都犯忌讳,因为数数本身就包括了"怕少"的意思。俗认为,饺子包好了越数越少,所以忌讳数数。放鞭炮拟声也忌说"砰砰砰",只能说"叭叭叭",因为在河南方言中,"砰"音谐"崩",有"砸锅"、"事情办糟了"的意思。而"叭"音谐"发",则有"发财"、"发家"的意思。所以有此忌讳。

  广东一带,旧时赌博的风气很浓,因此民间特别忌讳"输"字。有一种中秋夜所卖的木鱼书,被叫卖者呼为"月光赢",便是忌讳"书"与"输"字谐音的。又因广东方言"丝"与"输"的读音相同,所以把"丝瓜"改称作"胜瓜"。又因为"干"犯了"输得干干净净"的忌讳。所以便把"干"改为"润","润"取时时润色之意,显得有油水,所以是发财的象征。于是"猪肝"被说成了"猪润","鸡肝"被说成了"鸡润";"豆腐干"被说成了"豆润"……广州旧时商行里为了发财,为了账目上多进少支,特别忌讳支出的"支"字。为此把长衣(长衫)的读音"长支"改称作"长进",以求只"进"不"支"。香港对中、老年人忌讳称"伯父"、"伯母"。因为"伯父"、"伯母"与"百无"谐音,就是"一无所有"的意思。所以,在香港,无论商人、公职人员或是普通家庭妇女都忌讳这种称呼,而是称"伯伯"、"伯娘"。四川一带,旧时忌讳说"舌"字,因为"舌"谐音"蚀本"、"蚀财"的"蚀"字。为此,便把"猪舌"称作"猪招财","牛舌"称为"牛招财"了。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书写"招财进宝"和"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旁"贝"字谐音"违背"的"背"字,惟恐因此而"背运"、"失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如此,便可时时处处见财,大吉大利了。河南驻马店一带有一座山名叫确山,"确"在当地方言中有"坑"、"骗"、"砸锅"、"糟糕"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讳称其为确山,而要改称为"顺山",以求吉祥,避免破财。

  总之,这一类有关财运衰败的语言禁忌很多,都是为了避防破财倒运的。说明社会中人对于谋求生计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的护佑,特别是财神,他们绝对不敢得罪。因为他们不愿经受贫困的折磨,不愿让生活的财路断绝。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语言禁忌还有一个特点,即不仅仅停留在避开不吉的词语不说这一点上,而且还要改凶为吉,力求通过语言上的变通、调整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个最为吉祥的理想效果。

  〖BT3〗5.亵渎词语禁忌

  民间的荣辱观也促使一些带有亵渎意味的词语成为禁忌。

  民间通常以为涉及到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一般所谓"有教养的"或者"老实本分的"人都羞于启齿。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那个"、"下部"、"阴部"等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关系"、"偷鸡摸狗"、"寻花问柳"等等委婉词语来代替。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撒尿"、"上厕所"、"月经"等等也都在忌讳之列,一般要改为"出恭"、"解手"、"方便方便"、"如厕"、"上一号"、"例假"等等。骂人时,常以生殖器或性行为来羞辱对方,说明人们相信这一类词语具有诅咒力,能够毁伤仇人的灵魂或者肉体。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没有仇人在场,或不想诅咒什么人时,这一类词语就是应当避忌的了。《清稗类抄》云:"北人骂人之辞,辄有蛋字,曰浑蛋,曰吵蛋,曰倒蛋,曰黄巴(王八)蛋,故于肴馔之蛋字,辄避之。鸡蛋曰鸡子儿,皮蛋曰松花,炒蛋曰摊黄菜,溜蛋曰溜黄菜,煮整蛋使熟曰卧果儿,蛋花汤曰木犀汤。木犀,桂花也,蛋花也色黄如桂花也。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时入槽也。而独于茶叶所煮之鸡蛋,则不之讳,曰茶鸡蛋。"这里讳言"蛋"字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骂人之辞。而只所以用"蛋"来骂人,是因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亵渎人、诅咒人的作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武松排行老二,长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称为"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一点上。人们忌称"大哥"实际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这种人,民间又称作"王

  八"、"乌龟"。龟,在唐宋以前是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的神物,人多视为祥瑞,并不见有什么

  忌讳。以龟命名的人也有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元代以后,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纵牝者与蛇交之故。现在这种忌讳仍然流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勃然大怒。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因为俗常是把情场上爱嫉妒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等。都是尽量避免引起性行为联想的一种委婉词语,而委婉词语的基础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与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一些语言禁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带有亵渎性质的语言禁忌。例如"兔"、"狗"、"驴"、"牛"等畜类常常被用来咒骂人,因而平时便忌讳在人前说到这些动物,尤其不能和人相提并论,否则,会伤害别人,引起斗殴纠纷。与和尚、道士说话,更不能说出"驴"和"牛"字,因为和尚最忌被骂作"秃驴",道士最忌被咒作"牛鼻子"。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讳忌当面嘲笑他的缺陷,这也是对人不尊重的亵渎行为。如当着秃头的人忌言秃,当着跛腿的人忌言瘸等等。民间一般都喜少恶老,湖南一带,无论老幼都以"芽里"相称。虽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称其为"老人家",则要生气的。现时代,青年女子喜瘦忌胖,若言其瘦,则喜以为是称赞其身材苗条,长得漂亮;若说其胖,则满脸不悦,以为是挖苦她体形难看,长得不美。类似此种禁忌也是很多的,各地不一,举不胜举。总起来一点,凡属于对人不尊重、轻慢待人的亵渎话语一般都是有所忌讳的。

推荐访问: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 汉语 禁忌 表达

【分析汉语表达的禁忌语(8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