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10篇)

| 浏览次数: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10篇)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  1,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10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10篇)

篇一: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

  1,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2,科教兴国,科技立国是世人的共识.2001年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了许多新的举措,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体有日本,欧盟,美国的计划见《导与练》P104),知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

  科学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怎样实施这一战略

  1,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

  3,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4,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5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

  6,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

  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8,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

  9,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1)重要性.(2)体制保证,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保证.(3)物质保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4)组织保证,成立国家科教领导小组.(5)人才保证.具体见《导与练》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重要意义

  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种新的国家发展的运行机制

  以科技进步作为运行的动力和过程

  科技进步是指科学技术自身的增长和长入经济、社会活动,并产生效益的现象和过程。它以解放科技生产力为动力;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为全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既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科教兴国的演说

  国家富强的财富来源在哪里,财富是由什么力量创造出来的?这是经济学诞生以来,一直引人关注的问题。重农主义者认为是农业,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斯密斯指出,一切物质

  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法则在推动,科技只不过是“外生力量”,是“天赐之福”。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他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本世纪20年代,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从历史的经验分析,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应用的时机。

  80年代中后期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新增长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已成为组成生产的第三大要素。“新增长理论”专门阐述经济学中最难以理解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增长的根本原因。保罗认为,科学技术是“内生的”,是经济体制的主要成份。保罗提出,科技的增长与人类科技方面的投入的资源成正比,科技能够增加投资的效益。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率,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他强调投资能够使科技更有价值,而科技反过来,能使投资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有效力的周期,它能够长期提高经济增长率。

  以增强科技实力作为运行的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增强科技实力为起点,并作为运行的基础和“能源”。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科教兴国战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科学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说:“南北国家在经济影响力方面,日益扩大的差距,根本地说是科技差距。”日本外务省官员远藤哲也说:“科学技术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经济的繁荣。”以上这些政治家的看法,现在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共识。

  科技实力,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科学技术各种要素的含量和水平,以及组合所形成的合力。具体说,最重要的是科学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作为特殊生产力,推动科学知识的创生、发育、增长和变化,并且给社会生产提供着力点,进而决定科学事业的兴衰。正如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水平的标志一样,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家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图书——情报”系统的效率、科学

  劳动结构的最佳程度、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科学能力是上述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本领。同样规模的科学投资,对具有不同科学能力的国家来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具体说,是企业

  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研制新产品、新工艺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涵盖了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技术能力是把科学知识转化成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则最后完成科学技术向“直接生产力”的过渡,实现科学技术物化的能力。

  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作为运行的基本结构

  科技生产力的释放是以科技和经济相结合为基础的。事实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即科学技术发达,而经济就自然而然的也发达。只能说,科学技术发达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前提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的结合,科技生产力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强度。

  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经济学家们虽然承认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并不把科学技术活动看作是经济分析的现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鲁宾逊曾说过这样的话,技术进步是“上帝、科学家和工程师给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本世纪初关于技术进步的许多灼见长期被人忽视。英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不落后,那么为什么经济力量落后了呢?人们普遍认为,主要是英国放松应用研究,技术成果商品化比日美相差甚远。

  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科研机构和经济机构脱节,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与需求的目标方向相脱节,这必然造成科技进步的“梗阻”现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目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向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更大的产出。发达国家这些年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R&D与GNP的比例,一般都在2%~3%之间。美国为2.8;日本为3.1%;新兴的工业国家为1.6%,韩国到本世纪末要达到5%。二是推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建立全社会的技术开发体系。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三是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以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作为运行的主体

  当人们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20世纪的历程和眺望21世纪的前景时,就会越

  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无论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科教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具有一种创造性,而且都是在竞争体系中运行的,没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参与这种运行活动。科技进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专家。因为科技进步运行需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生产。

  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这个队伍有一定的集团研究能力、有一种最佳的年龄结构、有一种稳定的代谢速度、有一个科学的专业构成,方能自立于科学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为此,许多国家都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竭尽全力形成自己的人才优势。战后,美国为争夺人才,曾两次修订移民法,优先批准各种专门人才入境。40多年来约有20多万外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教授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引进、消化技术,综合改进技术,形成市场优势方面的成功,根源在于有一支适应生产形势需要的科技队伍,其中包括技术工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科教兴国的基本条件和目标。一是提高科学文化的知识水平,不断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学习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三是提高对传统文化理解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能力。

  编辑本段

  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

  综述

  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具体表现在要有以下四种有效行为:

  政府的决心和有效组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的行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政府才有力量统一组织和调控,并且能保证长期、持久的实施。这样,政府的决心和行为有效性程度,决定这一战略实施效果的大小。当然,也不能离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状况,孤立的去讲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波兰、澳大利亚、印度、埃及、匈牙利等国都先后成立了由总统或首相任主席(主任)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其它科技决策机构。1995年,我国决定成立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许多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讲话,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鲜明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发表演说:“不重视知识分子的国家、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必定走向灭亡。”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技术是美国经济活力的源泉”,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说:“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建立新的工业,并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前总理、已故英?甘地夫人说:“近代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除了人民的精神外,还在于技术、原材料、资本等三种要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

  许多政府首脑和政治家对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赞佩和关注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许多分析家认为,1968—1987年的20年中,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念。罗马俱乐部主席佩依教授,曾把1989年看作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其标志是:“国家的首脑和资源的决策者、政治家们,正在认真地看待科学和科学家,把科学和科学家看作是解决特殊问题的能手”。

  社会各领域行动的协同一致

  全社会行动的一致性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可靠保证。然而,作到统一和一致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力度和协调。首先是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科教兴国是诸领域的协同,而千百年来各领域都有自己的规范和价值观。如科学追求发现、技术追求发明、企业追求利润。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各个领域往往是独立的,其行动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工作并获得声望和利益。这样,要统一行动就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即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因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号召:“科学家应具有工业概念,工业家应有科学头脑。”

  其次是各种社会改革的结合与协同。历史的实践告诉人们,社会革命要和技术革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互动、互促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同理,新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体制。因此,使教育体制的改革跟上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确保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趋势,更加显示出人才的价值。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把科技人员视为珍贵的战略资源。美国采取重金引进、重金培养两大措施,日本的格言是“求知最重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在

  唐宁街首相府的显要位置上,悬挂过去和当代杰出科学家的画像”,以表彰他们做出的非凡贡献。

  实施关键性计划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一个战略行动,只是一般号召没有关键性的重点突破是不行的。18世纪英国发生的机器革命,19世纪德国的电机革命和化工革命,都是重大的关键性突破,对本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有成就的国家,都与推出重大科技发展计划有关。如德国的导弹计划,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前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把高技术作为战略争夺的制高点。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推出超大规集成电路计划,欧洲推出“尤里卡”计划,中国推出"863"计划。

  90年代许多国家又纷纷推出大型发展高科技的系列计划。美国有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计划、尖端技术开发计划、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新材料研究计划、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研究行动计划;日本提出第六代计算机计划、亚洲新阳光计划等;加拿大实施关键性技术支持计划、绿色计划;韩国提出了高科技与开发计划(G—7)、国家最先进计划和发展核能的中长期计划。我国提出超“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攀登”计划等等。

  事实上,现代高科技产品蕴含着人类空前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劳动,它将使决定重大国策的公式发生深刻变化。它告诉人们,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全球性技术争夺大战中,谁占据高科技这个制高点,谁就有效地掌握了认识今天和把握明天的钥匙,谁就赢得21世纪。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工程作为突破口和基础。

  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理性、以艺术、以一定的投入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伟业。同时,它也要战胜许多困难和阻力。科教兴国要攻破三个堡垒:愚昧、迷信和贫穷。要解决各种文化的冲突。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精神产物,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理性过程。它不崇拜偶像,也不存在思想的顶峰。

  传统的人文科学倾向于案例分析,善于用非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现象。因此,人文科学的非模式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模式思维之间,人文文化的崇尚灵感的神秘性与科学文化崇尚理性的公开性之间,常常是对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受挫,这种对立情绪的阵势不断变化着。大科学、大技术主张,一切与科学有关系的社会现象,都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主张科学方法可以成为揭示社会运动规律的有效工具。

  保守主义的经济学家,历来限制科学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他们认为,科学成果迅速加以利用,会造成工业上飞快的变化,打乱现有的经济秩序。原因是技术改进带来失业;产品换代带来高额折旧费用;造成经济不稳定。世界性的科技进步,扩大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贫富、技术开发水平的巨大差别。当今世界上,技术和科学通常是由高度组织化的研究与开发产业所控制,它们多半奠基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前苏联东欧地区,而对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大多是边缘性、服从性的低层次分工。所具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有限。据1983年统计,发达国家在全球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所占比重为72.7%,其中美国占33.4%,欧共体为20.9%,日本为12.6%,原苏联东欧集团为24.2%。

  发展中国家缺乏赢利的高、精、尖技术,因而它们要么只能使用技术低下的机器或产品,要么依赖外国公司或他国政府以高价购买技术。这种依赖性,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自身工业化的巨大障碍。因此,贫穷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一大困难和一大特点。

  编辑本段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采取“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实力明显落后。

  其一,我国科技人员总数1860万人,排在世界前列,但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不足500人,与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差无几,而韩国、新加坡均在1000人以上,美、日、英、德均在2000人以上。

  其二,科技投入低。1994年,我国研究与开发总经费为196亿元,合22.5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607.5亿美元的1/71,为日本的1/29,德国的1/16,法国的1/11,韩国的1/24;还低于我国台湾省(25.4亿美元)和印度(23.27亿美元)。

  其三,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排在12位上下。每年仅有3万多件专利问世,而发达国家则多达数10万件。作为科研创新基础的仪器设备已严重老化,实验装备水平停留在70、80年代水平。中科院有53个所没有得到任何仪器更新的支持。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只能采用“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不可能全面赶超,大多数领域采取跟踪战略。所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

  明确指出,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领域中有重大突破。

  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

  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又滞后于国内经济建设。如果,科学技术再没有大的发展,则必然更加滞后于经济建设,因而必将制约今后的经济发展。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为突出这一战略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规定:“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在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这就要求:

  发展高技术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把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兴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长入经济的过程脱离了市场,造成了科学技术与市场脱节,因而科学技术进步运行的速度较慢,成效不大。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下靠权力下达计划,企业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使科技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企业创新的能力逐渐减弱。在科学技术领域,虽然能推出新技术,但企业却难以吸收和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这样调动了企业为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市场经济又把政企分开,使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都成为独立法人,他们可以直接结合。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唯一场所,这又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结合关系。

  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并为市场需要服务,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改革必

  须符合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这样,就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统一起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人才政策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既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又是一个目标。目前,我国科技人才面临一些问题,正在严重制约着科技的发展。应当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比如:基础研究目前存在走下坡路的趋势,孕育着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的环境正在受到严重冲击。由于科研经费长期短缺,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青年人才难以稳定等原因,近几年来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明显减少,系统性的重大理论建树,科学前沿上的突破已很少。1983—11989年,共颁一等奖13项,二等奖58项。而1990—1993年,共颁一等奖1项,二等奖28项。仅此一项的一等奖还是植物区系分类方面的工作,系属长期积累的结果。1993年在国际发表科技论文,美国为40万篇,我国仅2万篇。

  近些年来,科技事业、科技工作对杰出年轻人的吸引力继续减弱,科技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越来越困难。中科院对43个单位抽样调查表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流失率达38%,大学本科学历流失率27%,有的单位年轻人的流失率高达80%。若不采取特殊措施,到本世纪之交,人才断层将成为严重的现实。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科研工作的清苦,收入又低,难以使年轻人才稳定。职称定岗、学位点固定不变没有活力机制,也难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目前人才政策还存在一个误区:把希望寄托在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上。结果是更多的人才竞相出国,留学不归。倒不如下决心改善自己培养的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此,应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政策。应当看到这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建立科学的科技投资体系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投入的总体强度还弱,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指标,即R&D与GND的比例偏低,多年来徘徊在0.5~0.7%左右。1994年,我国的这个指标仅为0.5%,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仅处于中下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其一,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其二,未形成全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其三,科技投入政策与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而,利用市场机制吸收各类资金的能力相当薄弱;其四,科技资金投入中,各种矛盾冲突、责任不明确。如风险承担、技术作价等问题。没有形成有活力的机制。

  长期以来,企业未形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产业界自身很少有研究和开发机构,使产业界在我国科技投入中所占份额至今仍不到30%。而

  在发达国家,产业界这一比例高达60~80%。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果断措施。目前的关键是,根据国情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这个体系由有效政策的吸引,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真正实现既有政府投入,也有企业投入;有拨款,也有贷款;有资金直接投入,也有政策的间接投入;有国内资金,也有海外投入。通过各方面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篇二: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1、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作用。(或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或我国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结合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尽快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怎样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请你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若干条建议)(或根据你家乡的经济、科技和群众文化素质的某一情况,为实施科教兴村至少提出两条建议)(或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

  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⑵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有创业和创新精神,尊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

  ⑶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依靠科技振兴经济。

  ⑷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⑸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广纳国际贤才。

  ⑹我们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做?

  (1)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按照“德才兼备”和“四有”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5、如何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这两大战略?

  国家:(1)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3)要积极培养、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4)完善科技激励创新机制,重奖科技创新人才。

  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按照“德才兼备”和“四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材料一: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22年,继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乘坐“神舟”六号顺利飞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材料二:胡锦涛在2022年6月5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得益于我国实施什么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②从材料二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科技创新;我国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③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今后的打算。

  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培养求异思维;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自觉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关心身边的科技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和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奠定基础。

  7、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集体化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要这样做,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三,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必须坚持哪些战略?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结合义务教育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免费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实施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有助于适龄儿童和少年更好地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使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重点知识

  (一)发展科学技术

  1.

  科技革命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日益与经济发展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序不断加深。

  2.

  在当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3.

  由于科技进步日益紧密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发展竞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4.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提高能源、资源得用交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之路,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各国都中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而,发展经济和科技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重点。

  6.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发展教育事业

  1.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科学昌盛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愚昧无知往往是迷信鬼神,信奉邪教的土壤。

  3.

  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4.

  随着科技进步日益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其原因是科技的运用和发展要依靠人才,一个国家、民族、团的兴旺发达,归根到底是靠人才的兴旺发达;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未来的经济发展由知识、科技和创新来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团体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才的素质。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5.

  为适应世界科技蓬勃发展的要求,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6.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它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的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应有位置,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下去。

  (三)创新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兴盛,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

  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④实施人才强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

  人才强国建议:①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②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③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④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二、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人才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

  2.

  当代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

  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公民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

  青少年应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篇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从教育说去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科技竞争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就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就要靠教育,所以我们要的大力发展教育。

  【关键词】:综合国力;教育;科技;人才

  (一)坚持教育为本,提高综合国力

  我们要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技的实质要考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二)我国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文盲还是大幅存在的。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

  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例如我们这一代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这样确保了即使没钱的孩子也能读书,学习文化,建设祖国。科技创新是我们所缺少的,要不然,我们国家的诺贝尔奖寥寥无几,难得出一个可是经常是处在别人的过土上。然后冠上华裔的名号。追溯到古代,明清以前我们的科技创新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清代后就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落后就要挨打,这样就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封建时期的教育制度符合他们的时代。但现今不一样了,时代不断变迁教育制度要跟上时代,教育新型人家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出贡献。

  (三)加强教育,以人为本

  因此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而且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要。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很多人因为分数够不上大学的要求,又嫌弃大专的文凭,但其实大专更专注于某一技能的培训,而更易于精益求精。要根据新的社会形势,推动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创建新优势。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

  改革,制定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新中国成立61周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世纪之交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跨越。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越来越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四)教育的发展推动科技的创新

  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近代国家富强的根本依靠就是科学技术。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借科技富强起来的。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的持久的动力与源泉。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基本都是科技强国。科技与经济必须相互紧密结合,才能进入科技、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科技立国、兴国。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可能是进入良性循环的突破口。科技、教育事业自身要实现新的解放,大力发展。要使我国首先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为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大力发展教育,主要是社会稳定、经济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良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高。我国除社会稳定外,其它条件均需大幅度改善。总体来说我们实施的科教兴国正不断改善我们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国际地位正不断受别人的重视。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GDP也赶超日本这个经济大国,城市化进程仍如火如荼。很多国家搭上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风车,迅速崛起,踏入令人欣羡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百度

  [2]《综合国力的竞争》

篇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1)严格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党和人民对教师给予厚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来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教师队伍的主流也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害群之马严重败坏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广大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坚决制止惩罚、侮辱学生,甚至对学生实施犯罪的行为;必须严谨治学,甘于清贫,坚决制止弄虚作假的行为,克服浮躁情绪,惩治学术腐败。

  (2)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使落实行动计划成为整个教育战线的共同行动。行动计划,贵在行动。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促落实,建立促进真抓实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快起草和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并建立检查落实的监督机制。要制定各地区、各高等学校的实施方案。各地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调整和完善教育发展规划,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推进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完善。这样,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横向抓政策配套,纵向抓层层落实,形成实施行动计划的有效网络。

  (3).

  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努力实现行动计划各项目标。要充分认识实现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状态和坚忍不拔的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两个务必”,立足于长期的努力和奋斗,努力实现已经确定的目标。

  (4).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制定《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第三,进一步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学生管理、校园管理的能力,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更好地维护学校的稳定。

  (5).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教育战线率先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教育战线人才高度聚集,能不能率先建立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生机与活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人事部门要从管理转变为服务。我要强调的是,加强农村教育也要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基本保证了农村教师的工资之后,应该说教师这个职业在广大农村已经成为了当地令人羡慕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农村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行人事制度改革。二是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高等学校要以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为重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三是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不仅要使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社会职业,更要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6)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才强校的核心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要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教师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的第一线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要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全面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加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要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为整个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抓手。教育系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重要的战略抓手就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把引进、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措施,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要把教育管理干部特别是校长队伍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任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同时也在一线从事课堂教学的我,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就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抓手。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以坚持“以人为本”不放松。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被尊重的需求

  引导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的个性形成更加滨彩纷呈。同时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几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大多养尊处优,对自己的独立性要求更为严格,获得他人的尊重是学生的第一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功,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必须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笔者认为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重视学生被认可的需求

  作为学生,他们非常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适当的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他们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某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于个别家长,在他们看来,孩子取得成绩或进步那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去表扬或得到大人们的认可。有些家长或老师更是因为学生一两次偶然的退步为由,对学生横七竖八的批评或挖空心思的嘲笑。其不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更

  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即使有过成绩上的反复也是成长中的必然。所以我们认为任何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面对学习成绩上的后进生和思想品德上的后进生时,更应该注意教育的方法。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更而要老师和家长以及朋友的鼓励与认可,这是他们成才的前提条件。认可的需要是被教育者本能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首先必须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即认可他们正向发展的一面,是他们首先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然后再想办法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去教育他,肯定他以后必将成大器,但要注意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足的方面,鼓励他们争做先进典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肯定他们的优点,认可他们身上闪耀着光芒的地方,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或说教。笔者认为认可学生肯定学生是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求知的需求

  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在本质上是不想把知识学好的,所有的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任何人都有不断希望获取各种知识以为自己作成功准备的欲望。作为正在成长期间的学生,这方面的内在的需求就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努力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重视学生发展的需求

  我们知道,人权的基本权利即首要权利是生存权,其次才是发展权。但我们国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能够保证我们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利。人们在生存权利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必然要求实现自身的发展,以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自己人格的终极完善。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这个发展既是全人类和全社会的的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终归是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而且都有在以后能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称誉的人的需求。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理想教育,特别是要结合这个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学生面向未来,脚踏实地学习,以求自己以后有个美好前途。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共同设计其远大理想以及未来创业发展计划。更要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发展的社会,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1)要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搞好练习、业余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要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首先,还是一个教师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那种滥编、滥订、滥发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狂轰乱炸”,实行频繁考试的教学方式实在不能继续下去。那样做不仅使学生不堪重负,而且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其次,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对个别特殊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负”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简单机械的、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的,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勤奋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学好知识,求得真知的前提。指导学习方法,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指导。

  (2)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可行。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第

  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激发其好奇心、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导言引趣法。教师将所要讲的内容归纳,概括成几句“动人”的导语来引起学困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给学困生获得知识带来的吸引力,从而引入新课的内容。

  2)、游戏、比赛法

  教学中游戏和比赛简单易行,深受学困生欢迎。在游戏、比赛中,学困生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例如:在一堂习题课上,如果单纯的学生做题老师讲题,学困生很容易疲劳。不如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黑板做题,稍难一点的题各小组可以讨论,最后比较累计得分,分数最少的小组表演节目。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扬长避短,表扬激励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困生多鼓励、多肯定。不难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和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易受批评的负面影响。他们更需要安慰和表扬,哪怕是老师简短的一句话,都会给他们一种满足感,犹如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之精神振奋,学习劲头倍增。相反,如果对他们,特别是纪律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处处不顺眼、事事都批评的话,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将老师的批评当作家常便饭而成为顽石一块。

  4)、满足虚荣,成功激励法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数学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困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奋斗目标,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在考试时,不能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使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并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分析试卷,当面迅速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使他们不至丧失信心。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主办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突破45分钟的课堂“灌输”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多彩的举小组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深长和社区评价等途径,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潜能,积极领导学生科学性发展。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怎样来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呢?

  一、知荣明耻

  我们应该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胡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通过学习的贯彻,使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无论在课堂上或是在生活中,都要为学生展示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作为领导者,应该有“上梁不正下梁歪”“言教不如身教”的意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强令而不行。"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是上行下效的效果。“上梁”指的是上层、是头脑、是领导;“下梁”指的是下层、是基础、是群众。作为领导者自己做得好,下面的职工自然会跟着来;自己做得不好,你对职工要求得再多,也只是使他们产生越多的反感,甚至讥笑、讽刺。这叫徒劳无义、弄巧成拙。身教胜于言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行动。古人就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自己做好,你才能管理好教师队伍;只有自己做好了,也才能抓好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三、创设人性化管理环境与学习环境。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有两个最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主要指学校应该创设一个帮助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给教师比较多的导引、约束和自信。现在,有的校长管理教师,就像一些教师管理学生一样,不是欣赏、激励,而是斥责、否定。这样教师就会有挫败感,就会放弃努力。对成功的渴望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教师也不例外。学校要实行人文化管理,给教师以足够的空间。优美师德展示的教师形象应该是特别阳光的、健康的,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教师们虽然很辛苦,但是活得很精彩也很快乐。

  “外得于人”并不能保证教师的发展,发展还要靠“内得于己”。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感悟和提高。因为师德不是空洞的,它就是教育生活。教师要对这一职业的基本准则和特殊性有所了解。在工作、生活中,他就会有意控制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减少错误,逐渐被学生接受和喜欢。这时,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就会较早品尝到成功,师德就会在自然而然中生成。

  四、爱心与责任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是勤业爱生!师德最基准的核心是敬业。师德的第二个核心,就是爱生。从《一个都不能少》到《美丽的大脚》,为什么农村老师那样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她们对学生有一份无私的爱与责任。正因为对学生有爱,所以我们乐于奉献;正因为有爱,我们才给自己一份责任感。有了责任,我们才会兢兢业业地工作;有了爱,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搞好教育工作,加强教育艺术。我们应该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体验中拥有一颗爱心,为自己建立起一份责任。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

  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客观条件下的互动行为关系。教学不但需要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合作,更需要教师与教师间的沟通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会沟通合作,特别是教师与教师间的沟通合作。

  “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将“人”的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重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校合作文化,让教师间、师生间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间的沟通合作。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任教师必须经常与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沟通,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

  配合。如果各吹各的调,各干各的事,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会抵消,甚至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无所适从。团结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间、师生间、教师家长间精诚合作,才能演好教育成才这台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情感意识、价值取向等无疑将大大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间的情感沟通、感情倾诉、教学交流、融恰相处等对教师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也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

  校本教研是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要求提出的一种以本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本,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教师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参与者。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广大教师创新教育思想、改变教育观念。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教师与教师间的沟通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吸取获得。

  校本教研是研究学校师生之间发生的问题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需要专家引领,更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专家、教师携手合作,各科教师全员参与,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这样,才能扩大校本教研的选题范围,深化校本教研的研究层次,提高校本教研的研究效率,推广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追求现代信息素养。具有确认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当代教育的要求。这样的能力在教学实际中具体表现为:

  一、教育信息能力其中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三、信息时代的人格教养,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追求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信息时代,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这一步伐,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同时,在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上也要紧紧跟上。多媒体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形象,这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空上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多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景,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教育信

  息技术电子网络化,使教育的功能和内容实现根本性转变。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课堂和课堂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各个课程教室和功能教室的有机连接。同时,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篇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一.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在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与教育着手”。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人才强国”的思想理论是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2010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对人才强国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走了近30年的历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必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国家经济水平到退了几十年,人民思想文化水平极度落后。国家要想迅速发展起来,只有依靠科技教育。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教兴国”理论,这是向全体国民发出的“要学习,要引进先进技术”的呼号,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纵观世界形势,强国必先强教。“教育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是温家宝总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遂令则不行”,教师在启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格形象也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影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典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纲要精神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贯彻在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1).教师要备好课,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深挖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是有价值的案例,提高质量才能成为可能。

  (2).教师要上好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实施“有效课堂”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每堂课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做到精讲精练,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谓分层,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每节课必须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当堂检查、反馈与巩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老师与其他学生。

  (3)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4).教师注意困难生的成长与优秀生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两头,促中间。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一个不丢,一个不弃。要让好学生吃得好,让困难生吃得饱。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充实快乐,乐学好学。

  二.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与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与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主要观点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基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就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拓展青少年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但是,由于当前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往往被应试教育所左右,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了无数知识点的简单积累、训练与记忆过程,从而扼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鲜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恢复语文教学本身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一)、在教学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重视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单纯的心灵迫切需要人性的光辉去普照。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为我们提供最初审美冲动的是童年那遥远的童话故事;我们记忆深处永不退色的情节是少年浪漫的情怀;影响我们一生的价值标准往往来自中小学期间一次偶然的遭遇……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学教育是我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兴趣、道德、情感、意志等养成的起始阶段。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是中学生感悟世界、理解人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来源。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组词、读书,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启迪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并帮助其形成作为人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人文价值而不是知识或者是工具价值。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超越知识性,把学生的情感、兴趣、审美等主观思维带动起来,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突破教材,活化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提供的基本材料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含的人文因素极为丰富,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不多,感性经验不足,再加上各类作业量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活化教材内容。也就是说,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考

  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合理地组织与使用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的与实际情况需要,联系生活,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善于联系生活情景,带领学生步入“生活天地”中学习与历练。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过程,优化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优化教学方法,特别要提倡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首先,合作学习中,学生地位相同,机会均等,会不受拘束的畅所欲言,有利于潜能发挥。其次,合作学习时,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迅速,相同观点极易吻合,可引起学生共鸣,不同观点又极易碰撞,可促使思维多项发展,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再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反复推敲、琢磨课文,有利于培养个性,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与组织交流能力。

  2.探究学习。中学生好胜心强,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自己才能。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时,教师先对“屐齿”、“苍苔”作解释,接着放手让学生试解。不出所料,学生对这句含义产生了分歧。有的从“我”的角度解释,认为是“珍惜屐齿留在青苔上的印痕”,理由是朋友没见到,印痕应珍惜。有的从朋友的角度解释,认为是“主人青苔,不愿别人踩上脚印”,理由是柴门不开,为惜青苔。学生读中议,议中读,最后终于达成一致,认为后一种理解比较合乎情理。

  3.开放学习。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开放化,让学生在应对各种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培养起语文能力。我们知道,儿童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言语交际活动,诸如转述、通话、问路、借东西、挂号看病等都应列为写说训练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使写说训练成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言语交际活动。由于儿童在课堂上学到的言语交际本领马上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派上用场,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如某校有个班级与外地的某个班级组成友谊班,每两个学生结成一个对子,开展定期通信活动,还要求双方在信的末尾向对方提出问题,请对方予以回答,这样双发自然交流,不知不觉中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

  三、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1)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与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与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与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与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四、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1,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与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2,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3,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4,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五、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的展显在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实际上就是探索他们生活中奥

  秘的过程。在节假日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与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等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数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问题”------现实问题与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只要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就是巨大的。例如三角形内角与定理,只要教师稍作一些分析,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激发出来,其思路的多样性远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2、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

  故事是用口头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情节,形象生动,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中学数学中的故事是很多的,这些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果数学老师不失时机地讲讲这些故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与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与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与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教师与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与“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4、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与乐趣。如,通过小实验与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与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5、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与老师却往往以“没时间与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学生,这恰恰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与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

  六、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学者吕叔湘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们的分析与讲解,因为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几点浅见: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实践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传统课堂教学中实行的大多是“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

  有自主性,个性得不到发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一言堂”、“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的“众议院”,解放学生被束缚住的“口”、“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摆正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营造民主与谐的课堂氛围,使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园。

  2、合理的利用教材,发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常是在语文实践中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好坏与是否合理利用与发掘教材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设计了“导游解说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导游”、“游人”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预习、自学、搜集资料,介绍资料,为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导游,游人的角色运用课文内容与资料的解说。这一语文实践,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心世界有了独特的美的体验。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父母介绍“金华的双龙洞”,使语文学习从积累走向运用,再一次强化语言运用的实践。

  3、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更应放到社会与家庭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一次乡镇文明创建活动中,我向学生说到:“同学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我乡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我们乡街道上有很多商铺店面的用字却并不规范,甚至有的用字是错别字,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乡的文明形象。同学们都是热爱家乡的好孩子,那么你们能利用双休时间走上街头去调查与纠正这些错别字与不规范用字吗?”当我说完后,学生们都异口同声说“好”。在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后,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组,并做了活动时的具体要求。星期一上课时,只见全班同学跃跃欲试,都争着抢着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就连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合作,明白了自己与生活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教育的意义在于”“用”而不在于“学”,而“用”的场地就是实践,就是社会。”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在实践中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知识。

  七、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

  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与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

  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

  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

  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与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与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与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与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九、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与校的隔

  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与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与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十、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与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2)适度使用的原则。(3)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与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1)

  教学功能。2)指导功能。(3)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

  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与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篇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

  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我要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必须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要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搞好练习、业余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要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首先,还是一个教师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那种滥编、滥订、滥发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狂轰乱炸”,实行频繁考试的教学方式实在不能继续下去。那样做不仅使学生不堪重负,而且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其次,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对个别特殊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

  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负”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简单机械的、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的,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勤奋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学好知识,求得真知的前提。指导学习方法,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指导。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顺应天性、形成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题,激发好奇心。

  胡适说:“问题是知识学习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心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导致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

  3、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在节假日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见识,认识到周围世

  界之博大。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

  故事是用口头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情节,形象生动,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中学数学中的故事是很多的,这些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果数学老师不失时机地讲讲这些故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6、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要做到: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答:

  要加强师德建设,要具体做到:

  (一)

  学习师德建设政策法规

  1、《岗埠中学教师行为七条规定》:

  (1)、严禁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指责、训斥学生和学生家长。

  (2)、严禁教师收受、索要学生或学生家长钱物和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托学生家长为自己或他人办私事牟取私利。

  (3)、严禁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复习资料、各种报刊或其它商品。

  (4)、严禁教师按照考试成绩排座位、排列名次,并张榜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5)、严禁教师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兼职,或以自己的名义为其招揽学生。

  (6)、严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办家庭小饭桌、办班、补课、提前讲授新课,向学生收费。

  (7)、严禁教师身着与教师职业、身份不相称的服饰,酒后上班授课和在课堂内携带、使用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3、《岗埠中学质量管理考核细则》

  (1)以学生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重视过程和方法

  (5)系统管理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4、其他有关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促进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使广大教师知法守法,自觉争做社会公德的楷模、职业道德的标兵、家庭美德的榜样。

  (二)开展师德建设各项活动

  1、学校通过"树立师表形象,争做师德标兵"大讨论规范教育;榜样教育;纪律教育;达标教育;律己教育。定期召开的"立师德,树师表,创实绩"为主题的师德事迹报告会,营造一个以德为本、乐于奉献、争先创优的整体氛围。使每位教师学有楷模,行有指南。

  2、向全体教师宣传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做到"三要"、"五不准"规定,即:全校教师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要有基本的了解,能进行平等的交谈;教师要能让每一个学生接纳自己,取得学生的信任;班主任要和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准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收受礼品或钱物;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有侮辱、歧视学生的言行;不准参加赌博以及迷信活动;不准擅自向学生推销各种报刊、资料、教辅用具或其它商品,擅自设立收费标准或提高收费标准。

  3、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及社区单位有关人员座谈会,采取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努力保证言路的畅通,以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随时纠错,使广大教师始终成为教书育人的表率。

  4、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评比活动,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要求学生在征文内容中所涉及教师均具署真名实姓,真实反映你心目中好老师的事迹。此次征文活动为挖掘教师优秀事迹,推出先进教师典型,使学生受到尊师重教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广大教职工在活动中能够广泛地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受教者的评价,进行直观的敬业爱生的师德教育。

  5、开展规范用语、教师忌语和爱生格言的征集活动。"敬业爱生"为主题的教师征文活动。

  6、开展教师各项业务检查评比工作。

  (三)形成师德建设评价体系

  学校组织评价师德活动,要改进评议办法,拓宽评议渠道,增加师德评议内容,采取部门领导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自评、检测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中设计好各类评价表,汇总后反馈给每位教职工,并建立师德评价档案。

  1、检测:学校把师德表现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加大职业道德知识测试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所占的权重,体现师德和师能的有机结合。检测内容为有关师德的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2、自评:教职工写出自我鉴定,反思自己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及做法,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为自己定格。

  3、部门领导评议:学校各年组、处室主任评议本部门教职工师德情况。

  4、学生评价: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在学生身上得到体验,基于这点认识,学生对教师评议最有说服力,因此,利用评教评学方式评价师德。

  5、家长评价:结合教育行风建设评议工作,寄发《致广大家长的一封信》,请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师德建设实施监督,认真采纳他们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用家长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全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情况。

  (四)实行师德建设奖惩办法

  1、奖励办法

  (1)、结合教职工年度考核,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表彰评选的"十佳师德标兵","十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巩固发展教育

  成果。学校成立师德教育宣传报道小组,明确宣传报道内容与任务,发动全校师生撰写通讯稿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黑板报、墙报、校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

  2、惩罚办法

  对于违反"七条禁令"的教师,视其情节轻重,不得评优评先、评骨干教师、晋职、晋级。

  (五)、加强师德建设总结整改

  师德教育是学校长远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学校始终要把它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持之以恒,长期抓紧抓好。为此,每学年结合职工年度考核,认真总结师德教育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在总结中要求教师谈收获,写体会,撰写发表师德论文。召开师德学习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总结基础上,再进行民主评议,评出为人师表模范,树立先进典型,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榜样,巩固发展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师德教育水平。学校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保证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六)、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建立"师德举报电话"。

  组

  长:颜振宇

  2、加强检查。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要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加大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督促力度,并及时反遗给每一位老师,发扬成绩,弥补不足。

  3、加强考核。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宣传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七)、坚持师德建设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牢抓住"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造就一支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创设良好环境。广大教职工以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现代教育思想。

  2、实事求是原则

  在师德教育中不走过场、不浮于表层、不流于形式,结合教育现状和教职工思想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做到客观

  公正、实事求是,对优秀典型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有悖师德的现象和对象不隐瞒、不姑息、不袒护,敢于处理。

  3、标本兼治原则

  在师德建设中,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还全盘考虑,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不仅治标,出现有悖师德的现象及时解决;还坚持治本,从长远打算,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下真功夫,出大力气。

  4、德能双重原则

  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以师德教育促进师能的提高,以强化师能促进师德的加强。

  5、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

  坚持典型引路方针,培养树立师德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师德典型;同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教海无涯苦作舟”,要加强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起我们的每个学生,才能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第一、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意识。教师培训为我们创造了崭新的学习环境。通过培训,我们除了能阅读大量相关理论知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领略名师风采,以及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用于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共同进步的机会。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

  第二、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培训,可以使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开阔了视野,为以后的教学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培训可以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能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四、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训就是为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是为提高广大

  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的,更是为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每一次的培训一定会激励广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教学思考,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研究,但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的个体分散研究。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最终决定教育革新成败的因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将无法实现。我们“必须培养下一代能面对世界重大问题和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为组织这样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那么,新型的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1.新型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终身教育观和智能教学观。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或孩子在学习和掌握了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事实上,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只是他一生中需用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获得。只靠一次性教育即学校教育越来越行不通了,反之,人们必须终身教育。学校教育,既使是大学教育,也

  只不过是人的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而已。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应看作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中的信息正在持续、快速地增长着,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放在突出地位。相应地,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种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人。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它对于已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教师只有迎接挑战,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新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经验,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

  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其中也包括崇高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我国目前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有待于通过教育和培训加、3.新型教师必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教学方法则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的许多工作,如准备教材、课堂讲授和解疑答难等,大都可以由高度智能化和拟人化的电脑去做。教学手段、内容和过程,以及教师职责和任务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他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4.新型教师必须适应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能扮演新的角色。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

  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由传统教学的“人-人”关系,变成“人-机-人”的关系。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这些变化,自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作相应的转换。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未来的新型教师应从教育者的角色过渡到引导者的角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应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角色的这种定位,丝毫不表明教师的任务可以减轻,而意味着对教师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了。

篇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材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新世界面对如此一个前所未有的机缘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需清醒熟悉到,在同意教育方面,一直充在家长择校,此刻教育改革已经平稳了一部份,可是还有城乡不同,为同意良好的教育,为小孩前程似锦,还有部份家长宁愿赌博似的,不让小孩近回原籍上学,不占到校。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群众同意良好教育的要求。要办人民中意的学校,人民安心的学校,但我国教育观念相对掉队,内容方式比较陈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养教育推动专门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有效型、复合型人材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进展不平稳,贫困地域、民族地域教育进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取得完全落实。同意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一起心声。

  因此我以为教师要做到:

  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进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期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部学生、增进学生全面进展,着力提高学生效劳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讨的创新精神和擅长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进程。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功效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决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民族精神和时期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学生团结合作、老实守信、遵纪遵法、3、教师应具有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增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硕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教育应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硕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术,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增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辟美好以后。

  五、坚持全面进展。全面增强和改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进展与个性进展的统一。增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顽强;增强美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乐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进展教育、国防教育、平安教育。增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交班人。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曾做过大量的现状的调查。有位家长说道:“我的小孩也不是不用功的人,从上学开始,他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刻,专门是进入高中后,小孩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咱们感觉供小孩念书很苦,而小孩自已感觉更苦,但考不上大学,这么连年的辛苦岂不是白搭了吗?邻居家的小孩高考失败后便开始工作,他说所学的知识对他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多大用途。其实,若是小孩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和工作有价值,咱们就再也不要求小孩必然上大学了。可是,此刻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效,对小孩的生活和工作帮忙甚少。因此,若是小孩考不上大学咱们一家子的尽力就前功尽弃了,小孩也变成了一个“废人”,咱们不甘愿呐······”。其实,这也是许多家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同时,咱们也不能不承认另一现状的存在,即便过五关斩六将考上大学的学子们当中,也存在着一部份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素养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呢?咱们能够将其与“三维目标”的教学相统一,具体操作进程中应重视如下三点的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为全然,在教学进程中,必需面向全部学生。

  改革后的数学教育,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求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大体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踊跃探讨数学知识与素养教育的最正确结合点,以增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和聪慧潜能的开发。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那个地址所说的“全面”,显然不单单指数学知识,因为现代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一个学生以后都从事专业数学研究,可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以后与希望,要在那个处处可见数学踪迹的现代社会里生存和进展,就必需具有“求生存”和“谋进展”的能力。

  基于以上缘故,改革后的数学教育在课程功能上是多样的,目的任务是多元的,再也不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而是把每一个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一个进展的个体。个体是有不同的,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要培育学生认知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完成数学课程的两个大体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培育具有必要的数学科学知识,能适应现代和以后社会生活的高素养公民;二是培育社会需要的数学专业人材的后备力量。因其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培育只会背诵数学概念和原理、能解答数学试题的知识型、应试型的人,而是要面向全部学生,培育具有必然制造性的人材。换个说法,确实是数学教育应使学生的心智直接与社会、与科学事实相联系,培育学生“懂数学”,但更要学会“用数学”。

  总而言之,咱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需要坚持以学生的进展为本,坚实的贯彻三维课程目标,这是咱们新课程改革的全然起点和归宿,是新型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偏离的方向。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在一些基础薄弱校,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能够归纳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要完成讲义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方法,要么剽窃他人

  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进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成天疲惫不堪,却收成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其一,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离开“题海”。

  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试对这两条教学策略进行较详细的说明,并把自己的实践体会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查验。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确实是教师依照教学进度,从讲义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取得所期望的进展,而且练得恰如其分。什么缘故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缘故。

  就“质”而言,咱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露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若是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体会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什么缘故样的数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体会,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学生把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需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腕。

  固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表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仿照性训练题,以达巩固经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凝视教育,专门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

  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打算、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派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必然的梯度,教师能够依照作业题的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式灵活的习题,乃至还能够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关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斗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如此,每次作业才能表现出“精选”二字,好似教师通过潜心烹饪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4、你感觉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计谋。

  教育教学中实现公平是可行的。

  计谋:

  1(生源公平)若是生源不公平的话会发生家长、学生择校。近段教育改革指标到校政策是不错,但为了小孩,还有家长宁愿舍弃到校去择校。

  2(师资力量公平)必需严格操纵师资力量平稳。

  3(办学条件公平)在很多偏远学校,设备陈腐,条学条件很差。我感觉需要确实落实到位,责任到头,严查、投入。

  5、你以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好奇心的培育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发的一种取向、注视、接近、探讨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紧密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那么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好奇心的产生和培育与环境刺激紧密相关。丰硕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育好奇心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那么会抑制和抹杀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创设适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极为重要。其正确引导和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在数学教育当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主若是教育观念问题。因为数学教育的要紧载体是问题——现实问题和通过处置的数学问题。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只要数

  学教育工作者把激发小孩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育的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是庞大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只要教师少作一些分析,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激发出来,其思路的多样性远远超出咱们的想象。

  3、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小孩们一样都超级喜爱听。故事不但能丰硕学生的知识,扩展小孩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硕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

  4、让小孩自己寻觅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明白,成人要成心识地启发他们踊跃试探,寻觅答案。踊跃鼓舞自好奇心引发的各类探讨活动。要常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方式,抓住机会进行启发诱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小孩又培育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

  五、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踊跃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爱好。有着强烈的探讨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什么缘故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爱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刻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小孩,这恰恰扼制了小孩的好奇心。家长应熟悉到,好奇是小孩熟悉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若是不予以支持和鼓舞,将会挫伤其踊跃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取得知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更正。

  总之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好奇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6、举例说明如何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练习

  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关系告知咱们:能力是在把握和运用知识、技术的进程中取得进展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笔者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课上,先温习前章知识即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概念。如此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程,学生知识得以进一步的进展。学生把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后,再

  运用所得知识解决一些有关求角的问题加以强化训练。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以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的进展。

  对学生的能力不同在课堂中采纳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能力进展上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齐头并进的,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因此,在教学前针对学生的能力不同从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教科书73页例题1的讲解时,第一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所求角的度数,让学生试探另外的方式解决,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解法,如:过极点C作直线CF垂直直线AD、BE于F、G点取得两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对锐角和恰好与所求角的和为180度;第三种方式是用第一章平行线的知识,过点C作直线CF平行于直线AD、BE,依照平行线的性质可知所求角是另两角的和。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展。通过不同的教学思路,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学生知识进一步的进展。

  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证明时,让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将其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剪下与第三个角进行拼图,结果会发觉学生在拼图进程中有不同的途径来讲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如此的活动中学生取得了不同思路的进展,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思路与方式,对学生正确的、有创意的加以鼓舞和确信;学生思路不对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够实现的,作为一线教师,在运用好课堂45分钟的同时,还需在课下多花时刻,多阅读课外书,多查阅有关知识,多关切学生,多了解学生。对每堂课都要作好充分的预备。想方设法让学生取得知识,实践能力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7、你以为应如何增强师德建设?

  通过以下几项工作慢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1、成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一个学校要生存,要进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应成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应该是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体会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一起进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明白得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2、完善了师德制度建设,为师德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

  开展了“师德标准”研讨会,制定出符合卢沟桥中学实际情形的“师德标准”,并在学校试行,查验。最后通过教师大会讨论通过,在全部教师中执行。让“师德标准”深切教师的内心,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使教师们有了标准可依,依标准可行。极大地改善了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全部教师员工都感觉象是在一个大伙儿庭中工作生活,其乐融融。是一个和谐的大伙儿庭,是一个和谐的校园。

  最近几年来,学校前后制定了《关于增强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行为守那么》、《教师教学工作标准》等,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工作各个环节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把师德和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职位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师德制度建设明确了教师职位职责和考查方法,通过考核,增进广大教师严格履行职位责任。

  3、着力成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

  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以教师访谈活动增强师德风度教育;以师德调研座谈、师德论坛、教育思想大讨论等活动统一思想,提高熟悉;以“优秀教师”评选等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慢慢形成了有关部门和谐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学校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检查、催促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4、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常抓不懈的工作。

  学校一直把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大体线路、方针、政策,学习《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中对教师的大体要求。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突避世界观、价值观、人一辈子观的教育。增强了对青年教师的职位培训和师德培训,使全部教师了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及相关政策。

  师德建设要从思想教育、道德标准、职位实践、表率示范到行为养成结合而成,只有以完整的师德建设系统工程推动工作才能不断把师德水准提高到新的水平,带动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并进一步带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人的素养提高了就会在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也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进展注入活力。,以进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固保和谐,在和谐进展中办成人民最中意的学校。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束装的训练场”的明白得。

  培训是义务,培训是福利,那我就写一写有哪些益处。

  培训是义务,教师有同意培训的权利,这是为了给教师进展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同意新知识,提高技术,那确信要通过培训才能取得,因此,教师必需同意培训,这确实是义务。这就比如宪法里面的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一样。

  培训是福利,每一次培训机遇,本身确实是一种福利。更大的福利是;还能够免费听到那么专家学者的报告;听到那么多闻名校长们的办学思想和感受;接收各名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指点,对自身素养提高有专门大帮忙。

  9、什么缘故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功效、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进展的关键方法?

  一、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能力,为同一个目的而尽力,一来能够提高效率,二来团队成效大于单个人的成效之和

  。团队合作愈来愈被学校视为教师的必备素养

  二、合作交流具有凝聚功能,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传统的治理方式是通过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淡化了个人情感和社会意理等方面的需求,而合作交流那么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育,通过大伙儿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适应、信仰、动机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的一起使命感、反过来强化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壮大的凝聚力。

  3、鼓励功能,合作精神需要靠大伙儿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交流组中优秀人员看齐。通过大伙儿之间正常的交流能够实现鼓励功能,而且这种鼓励不是单纯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还能取得整个交流组的认可,取得其它人员的尊重。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大体的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再也不是相对稳固的知识体会,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进展,以后教师的要紧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育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擅长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讲义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需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置信息、挑选利用信息,和更新制造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有的素养,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材的塑造者,自然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其中也包括高贵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我国目前教师队伍中,由于各类缘故,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有待于通过教育和培训加以提高。

  二、新型教师必需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腕制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普遍运用。由于教学软件、运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丰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教学方式那么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和踊跃性,而且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那个地址有个前提,那确实是教师必需能熟练地操作运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腕,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的许多工作,如预备教材、课堂教学和解疑答难等,多数能够由高度智能化和拟人化的电脑去做。教学手腕、内容和进程,和教师职责和任务的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制造能力。若是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制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他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篇八: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大变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抓住机遇,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经济后进国家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依靠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教育体制改革—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因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当代谈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教事业。目前,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进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我国这一指标只有30%,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第一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各类人才,发挥科技与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及确保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安排。要形成人力资本优势,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有效手段。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大力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事业。然而,人才的培养与国家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科技和经济体系演进的产物,更受到其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影响。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关注国家人力资本形成的教育制度的研究与改革,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需要。

  二、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体制性障碍

  教育体制应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落实其教育理念的一种制度与组织支撑及保障。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实行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未能根据国家发展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教育的体制性障碍长期存在,并严重

  束缚了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人力资源建设。

  (一)国家宏观教育规划缺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脱节

  高校的设置地主要集中于大城市,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的同质化,使培养对象更倾向于研究型、理论型人才。然而从工业化大国向工业化强国转变的现阶段,广大中小城镇、农村地区最需要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急需各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不均衡,一方面,县域地区、农村地区没有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目前大量高校毕业生因不适应社会需求,无法就业而长期滞留于城市,造成所谓的“过度教育”、“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缺失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规划,其结果导致教育分类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阶段脱节。

  (二)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行政权力高于教育权、学术权,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

  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高于教育权、高于学术权力,学校的教育职责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教育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学生质量下降,学术创新更无从谈起。学校的本来面目应是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典型的“第三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应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非套用行政化的机关管理模式,否则就会限制大学的独立精神,也就限制了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的创造。蔡元培先生就指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然而,在当前行政化教育管理体制下,办学主体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受到行政权力的限制与制约,无法保持宽松自由与独立的创新氛围。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如果违背了其自身的科学发展规律,就无法实现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教育投入体制失衡,教育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教育资源分配决定了个体参与社会竞争的初始条件,初始条件不平等是造成未来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家教育财政制度的要旨必须体现并坚守公平原则。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向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分灶吃饭”的分级财政体制的转变,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机制,义务教育“以县为主”,高等教育

  “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四)“一考定终身”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体制,制约了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问题是当前广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子孙后代的问题。统一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曾为国家“精英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有效实现机制。由于高考因“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性而左右着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目前,家长、学生、老师、学校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并提前预做各种应试准备。为了保证升学率,学校选择甚至已经倒逼到小学择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科目学习,偏科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完善,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推行。在由高考主导的教育选拔机制下,考生、家长、学校即便认识到高考选拔不科学,泯灭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阻碍了素质培养,也没有人敢超脱地放弃高考,因为一年一度的“高考独木桥”是通向所谓“正规教育”的唯一途径。通过严峻的高考选拔机制进入高校的学生,由于多年来以通过高考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没有真正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志向,所以入学后就以为完成了终身学习任务,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后劲不足、混文凭现象。加之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制,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知识面狭窄、陈旧化比率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三、科教兴国战略中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思路

  (一)教育权、学术权与行政权力分离,建立教育间接管理体制

  现代教育制度中,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之间应体现为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非行政上的隶属与依附关系。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监督反馈机制。在管理内容上,改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使办学主体真正摆脱其政府行政从属地位。在管理方式上,改变行政审批模式,代之以经济、法律、政策、信息和评估等间接管理模式。

  (二)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较大幅度提高,教育事权与财权匹配

  教育财政公平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与手段。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应该与公共财政体制相协调,即国家实行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投资责任就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教育管理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针对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教育投入严重失衡,国家必须设立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国家应根据教育财政的地区差异,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向贫困地区拨付义务教育保障基金;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性欠账,中央财政可采取无条件拨款方式逐步弥补地区间差距。另外,义务教育必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应包括如下内容:

  (三)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较大幅度提高,教育事权与财权匹配

  教育财政公平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与手段。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义务教童义务教育专款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以切实保障每一位儿童的教育权利。在非义务教育的体制设计中应重点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助体系。奖、勤、补、免、贷,是目前采用的五种教育资助方式,对前四种方式国家应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实施细则,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相应资助。学生贷款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教育助学制度设计成败的关键。教育助学贷款一方面要体现国家教育政策,对于大力发展的产业及学科人才,应强调国家助学性质,可由政府财政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担保性商业银行贷款和一般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学生助学贷款体系。贷款资金来源应主要由财政拨款、政府发行的教育国债等组成。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学生资助贷款二级市场,以提高贷款机构变现学生债权的途径。此外,解决贫困生的思路还需要与国家及地方政府人才培养战略、社会需要相结合。对就读社会回报高、工作艰苦、社会急需、待遇较差的专业应给予奖励和津贴;对毕业后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就业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等政策资助。

  (四)破除公办教育单一垄断格局,建立教育供给有效竞争机制

  为了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其目的与意义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增加非政府部门与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二是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加强办学主体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三是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教育行政机构对教育管理的权力垄断及同质化趋势,使升学竞争与应试教育成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办学主体丧失自主性,无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供给无法出现,教育活动失去活力与创新。因此,简政放权是公立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最重要内容,将赋予办学主体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从而建立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良性竞争机制。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改变教育资源垄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实现途径。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教育发展长期处在“基本排斥竞争”这种违背市场要素的状态下运行。要打破教育的政府独家垄断,形成有效竞争的办学体制,需要与国家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相结合,积极鼓励个人、团体、行业、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举办教育,逐步实现由财政出资、政府办学为主向各类机构、民间组织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必须打破政府独家垄断的办学格局,强调国家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民间机构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办学权,赋予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公平竞争权利,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另外,在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估上还应增加社会参与力度,发挥教育需求对教育供给的调节作用。

  (五)初步实行一年多考的高考制度,建立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模式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兼顾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数量上以后一种为主,其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必须与其人才培养目的相一致。只要具有这两类培养潜质的人都可以成为高等教育的录取对象,而不简单局限于当年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为了保证考生拥有更多的录取与选择机会,各校招生录取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且一年可分多次举办,考生一般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能满足高校的录取要求就可以进入该校学习。从空间上时间上录取的机会增加了,高考的压力自然就会大大减弱,素质教育也就可以真正实行起来。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只决定于一次考试,允许同时申请多所学校也使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选择也会更从容更理性。在由高校主导的招生考试制度下,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应下放高校的办学权与教学自主权,学校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与学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入学后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专业,学校以学分形式管理考核学生的学习状态。允许学生在学期间外出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转换专育的管理体制应该与公共财政体制相协调,即国家实行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投资责任就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教育管理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针对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教育投入严重失衡,国家必须设立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国家应根据教育财政的地区差异,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向贫困地区拨付义务教育保障基金;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性欠账,中央财政可采取无条件拨款方式逐步弥补地区间差距。另外,义务教育必须贯彻最低保障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适龄儿业,甚至转换学校,一般不限制学习年限,只要修满相应专业的学分,就可以获得学位,摒弃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的模式;在教学形式上,以双向交流的课堂讨论为主,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以达到激励灵感和产生新思想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考核形式,以检验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只有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符合其自身的科学规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顺畅了,对中等及以下教育都会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21世纪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世纪。在过去百年里,中华民族有半个世纪曾饱受沧桑与磨难,也有半个世纪的奋进与崛起。历史昭示我们,一个缺乏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民族注定要被历史所抛弃。尽管中华民族沐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并不久远,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坚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依靠政府与广大科学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依靠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与参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岚清,《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2000年8月

  [2]陈致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

  [3]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3期

篇九: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1、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与。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与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与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与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表达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与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与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与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与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与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与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与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与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与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与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1.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与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2)适度使用的原则。3)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与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1)

  教学功能。2)指导功能。3)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与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篇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与对外开放。

  3、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4、科学技术与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5、创新的希望在年轻人,只有提高年轻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

  6、人才强国战略。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势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决定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科技比较落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二)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使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变成强大的人才资源。

  3:你为当地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1)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2)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镇(区、市)政策,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3)积极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气氛;

  (4)建立科技工业园,实施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业;

  (5)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4、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应当怎样做?

  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立志成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业技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

  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样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展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6、中学生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中学生可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刻苦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做?

  5.200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①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隆重授奖,表明了什么?

  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

  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②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隆重授奖,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6.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月2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祝贺并发表讲话。他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竞争,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立足全局,精心规划,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强调,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科技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看了上述材料,做为青少年学生你应如何做?

  (3)请你为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提出若干条建议。(至少两点)

  答:(1)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5分)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1.5分)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1.5分)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1.5分)

  (2)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按照“德才兼备”和“四有”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4分)

  (3)①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有创业和创新精神,尊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③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依靠科技振兴经济。④提高全民族科技意识,鼓励科技创新

  。⑤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⑥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广纳国际贤才。⑦企业要引进人才,积极开拓创新精神。

  4、面对“创新”这一国际潮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个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不盲从老师和书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国家:进行体制创新,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进行教育创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课程体系,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5、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请你从三个角度来谈谈“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重要性。

  ①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崇尚科学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

  族(或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竞争力)。②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③“法轮功”是反科学的,它用一些歪理邪说来欺骗善良的人们。因此,掌握科学知识是同“法轮功”作斗争的最有力

  武器。作为中学生更应该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努力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同邪教“法轮

  功”作坚决斗争。

  6、请辨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理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因为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劳动者就能制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从面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认为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影响,表明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的说法是错误的。

  2、结合我国国情,为什么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还不够高。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③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能力,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做?

  答:①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④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⑤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造就大批高尖人才。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4、请你就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向有关部门提建议。

  答: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必须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科研与教育投入;③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引进和用好人才;④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结合“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从三个角度谈谈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这样做?

  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①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打好知识基础;②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努力提高科技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③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6、当代青年为什么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兴盛,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④当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

  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7、青少年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答: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坚实的创新能力;②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积极探索;③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创新,勇于探索;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新一代青年人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探究与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科技的载体,任何科技的研究、发明、利用,都离不开人才。科技知识只有与人才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1)请你给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标题。

  答:(1)“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或“人才是第一资源”或“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等。

  (2)若以该标题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设计出该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要求:围绕主题,鼓励参与,讲究实效)

  答:第一步,请当地有名的科技专家讲话,谈人才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第二步,看投影《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时代》;第三步,请学校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奖者交流经验;第四步,请学生代表谈感想;第五步,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提出成才的希望和要求。

  (3)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来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答:人才是第一资源。或: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等等。

  (4)假如你要参与发言,请写一篇不超过300字的发言稿。

  答: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②谈科技、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见本专题“典型提问”第2题);③谈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见本专题“典型提问”第3题);④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见本专题“典型提问”第4题)。

  1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该怎么做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确立正确成才目标,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具体行动: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自己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向获奖的科学家学习科学精神)

  3,结合“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谈谈我们青少年学生要使自己成才应该怎样做?(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和技能。②正确把握成才目标,既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例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12月19日到20日,新中国历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据调查,在我国具有13亿多人口,但符合科学素养条

  件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0.3%,而欧洲为4.4%,美国为6.9%。

  (1)试从“生产力”的角度谈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2)运用正确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看法?

  【参考答案】(1)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就能提高劳动能力,并促使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我们应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人口13亿多,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一方面,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必须妥善地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就能够把人口问题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推荐访问: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 谈谈 结合自身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果科教兴国(10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