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人物分析(12篇)

| 浏览次数:

周朴园人物分析(12篇)周朴园人物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蘩漪、周萍、鲁侍萍、周冲、鲁大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朴园人物分析(12篇),供大家参考。

周朴园人物分析(12篇)

篇一:周朴园人物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蘩漪、周萍、鲁侍萍、周冲、鲁大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制造了多个矛盾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周朴园串联起了剧中所有的人物,一直都是人们争议和评论的对象。笔者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谈谈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认识。

  一、残忍贪婪的资本家

  周朴园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年轻时又留学德国,接受了资本主义教育,可以说他是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集合体,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剥削阶级。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用无数人的血泪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小工,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次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骂他时说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它,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

  二、封建专制的独裁者

  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一家之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独裁者、专制者,在他的思想中,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受他的控制,作为周公馆的主人,他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质疑和违背,因此,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严厉霸道,不仅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于妻子,他也没有半分尊重,而是任意对其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折磨。可以这么说,周朴园与蘩漪虽然是一对夫妻,但他们之间却是一种主仆关系,蘩漪的作用只是为孩子们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比如,周朴园强迫蘩漪吃药的一幕就反映了他的专制、独裁,当他得知蘩漪违背自己的规矩把药倒掉了,便令四凤端药过来,蘩漪拒绝后,周朴园不同意,逼着周冲劝自己的母亲喝药,当蘩漪说等一会再喝时,周朴园依然不依,之后又要求周萍跪下劝母亲喝药,最后蘩漪在夫权和孝道双重伦理枷锁下屈服了。而这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另一面――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他发号施令、独断专行、自以为是,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当成了周公馆的“皇帝”,主宰着这个大家庭的一切,所有人都必须屈服于他、听从于他。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典型。

  三、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最能体现周朴园虚伪自私的特点的是他对鲁侍萍的态度,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一直在强调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和眷恋,如不许搬走侍萍喜欢的家具,不能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习惯……初读此处,我们会认为周朴园是个有情

  有义的人,事实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此掩盖自己不光彩的往事,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他的自欺欺人、自我标榜。当侍萍真正出现在周朴园面前,并有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在这个过程中,周朴园伪善的面目便暴露无遗了。比如,一连串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些话既是周朴园内心紧张、恐惧的表现,又是他虚伪、自私、丑恶面目的体现。之后,他又辞退了鲁贵和四凤,生怕事态扩大,对自己不利,并提出了“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条件,与他之前怀念侍萍的态度截然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利相冲突时,他必然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种感情会立即消散,这说明了周朴园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在家庭中,他冷酷严厉、独断专横;在情感上,他虚伪自私、自欺欺人;在经济上,他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样一个性格复杂、多元的人物是一切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他的坏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了,我们可以借鉴曹禺先生对他的评价:“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文娟,教师,现居江西信丰。

篇二:周朴园人物分析

  真爱与虚伪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真爱

  虚伪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

  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中国自古就将治家和治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定家庭也就成为秩序践行的最基本单位。

  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就得以确立,但中国封建社会对夫妻关系有严格的条件认定。首先是身份的认定。伦理秩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辈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的婚姻关系,这种规定显然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次是过程的认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南山》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记述,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等长辈的手中,《清律》甚至明文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

  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2]

  最后是责任的认定。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患难与共,做到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当决定形成夫妻时,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契约关系就已经得以认可。

  2.《雷雨》中的周朴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自私、虚伪、残暴的资产阶级代表,但这种阶级分析方法过分附着的社会意义让曹禺诚惶诚恐,他申辩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3]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语言去理解,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4]在他看来秩序是家庭圆满的必要前提,可见“秩序”是周朴园思想的标准,也是读者准确把握周朴园的出发点。

  对于秩序,周朴园有过痛苦的接受过程。他与侍萍的感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也是秩序的受害者。但他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忘记:记着侍萍的生日;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以表示对侍萍的纪念;到处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里;家道富实却始终舍不得丢弃三十年前的旧衬衣;把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带在身边,从南方带到北方并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亲手摆放;即使是在夏天,仍保留着侍萍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三十年后他仍然还熟悉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周朴园说:“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5]可见周朴园并不是在年老孤独时才回忆起旧日的爱情。他早年留学德国,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四凤也说:“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

  厚道的。”[6]其实侍萍来到周公馆完全可以避开周朴园,但他是要试探周朴园的反应,正因为同样不能忘怀的情感她才痛心疾首地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7]而事实是,同侍萍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鲁贵也没有从照片中认出当年的侍萍,因此说,对周朴园的指责是苛刻的。经历了挫折并默认了所处阶层秩序的周朴园,也嘲笑起“半瓶醋的社会思想”。以周朴园的势力,他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付侍萍,但他只想逼走侍萍全家,以维持家庭一夫一妻的现状,但夜里他几次端详侍萍的照片,并准备寄两万块钱给她,可见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冷漠者,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秩序规范下的无奈之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三十年后见面又逼走侍萍,完全是“秩序”的破坏,周朴园就是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秩序的捍卫者。

  二.从阶级立场上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有人否认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认为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周朴园就是一个虚伪狡诈、无情的资本家,所以他对侍萍不会存在真的感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感情的。他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具有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

  周朴园是一个外资煤矿的中方老板,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在外国留过学,崇尚旧道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家里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相恋,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但

  最终向封建势力妥协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刚刚生下二儿子三天的侍萍,致使侍萍在那天的晚上跳河自尽,自己却娶了当时一位富家小姐,但两人的感情一直不好,那位小姐郁郁而终。后来又娶了蘩漪,有了一个儿子周冲。在这部剧作中,周朴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君独裁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人。但《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物特有的心灵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周朴园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思想。因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爱上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丫头侍萍,并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当时并不存在故意玩弄的倾向,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周朴园为什么抛弃侍萍?是他对侍萍厌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别无选择,这正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他的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也是人性被社会所异化的结果。以前在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上,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尽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

  这样认定周朴园,就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缺少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所以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虚伪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所以周朴园本应该是一个知情知意,多情多义的公子。但黑暗社会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了,他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新人,可最终也没有跨过那一道门槛,最终投降了,又回到本阶级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

  2.周朴园具有被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本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崇尚旧道德的青年,但是当他经历重重感情伤痛之后,他已看透了这个世界,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在与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中,他一方面表现对侍萍的怀念,另

  一方面有提防来之不易的身份和地位会因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受到威胁,所以当他感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似曾相识,又听说对方对侍萍的情感了如指掌时,立即“汗涔涔的”,表明了他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和不安。这正是他良心未泯的具体表现。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所以用“是一个亲戚”、“想去给她修坟”等语来了解侍萍的情况,当他确认眼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侍萍时,他马上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这也是阶级立场所决定,所以他惊恐地责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8]而后又企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这一连串的惊恐的责问,有人认为,这充分暴露出了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我认为这一切是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后善良人性被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有阴险残忍的一面,但又不是生来如此。应归罪那个时代,那个扭曲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社会。

  他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悲剧的发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就像当年的陆游和唐婉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我认为错不在周朴园,不能用“虚伪”对他进行定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情实感的。

  三.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1.青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确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如胶似漆的真挚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美妙的爱情却似流星般消逝了。《雷雨》

  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描述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但我们不难从三十年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中推测出青年时代周朴园的感情世界。

  (1)周朴园是爱当年的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朴园在爱侍萍以前是不是还爱过其他人,在这个戏里所看到的,周朴园第一个爱的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地一夜风流。你看,他们两个老是回忆“三十年前”,其实“三十年前”是个笼统的概念。出场时,周萍二十八岁,侍萍四十七岁,就是说侍萍十九岁生周萍,又过一年生大海,侍萍正好二十岁,然后侍萍被赶出周家,所以侍萍被赶是二十七年以前。可是这个戏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回忆,没有一句话是说到二十七年以前怎么怎么,都是说“三十年以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9]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意识里面有一个错觉。并不是说三十年比较顺口,记得住,最重要的一点,三十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侍萍相爱的时候,也就是说,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维持了三年,从三十年以前到二十七年以前。因为二十七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是他们两个人分手的时刻,而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按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说法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所以在他们脑子里出现的话语都是三十年以前,二十七年这个概念是被他们遗忘的。

  那么,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萍,一个少爷和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的恋爱的时间最起码三年。刚才提到鲁妈出场时是四十七岁,二十七年以前被赶走,他是二十岁,也就是说,她与周朴园相爱正好是四凤现在的年龄,十七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她跟

  一个有钱的少爷相恋相爱,两个人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关系,或者是什么少爷诱惑丫环的关系。他们不是偷偷摸摸地恋爱,他们是在周家同居,是在周家生的孩子,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环境布置,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客厅的布置,就是当年侍萍在他们家里生活的环境,侍萍被赶走以后,周朴园保持了侍萍当年的所有家具和所有摆设,连侍萍当年生了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好几次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不叫开”[10],为什么?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的。可以想象,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周朴园把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嗔怪同情罢工工人的周冲的情节表明: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留过洋,受过包括“爱情至上”主义等西欧教育的热血青年。作为一个留学德国的青年,又拥有不少财富,在他的世界里,可供挑选的对象应该是不会少的,但他却偏偏喜欢上女佣的女儿侍萍,并且与她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引诱与玩弄,而是有真爱因素存在。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在那修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她年少时静慰的神韵。……依然像大户人家里落迫的妇人。”[11]曹禺把年近五十,已生过三个孩子并饱经生活折磨的侍萍定位得很美,那三十年前的侍萍又是何等的美丽动人。三十年

  前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少爷追求一个年方十七,含苞欲放、娇媚动人的梅姑娘,去倾心爱她,也是人之常情。

  可以想象到,青年时期的与侍萍热恋的周朴园是青春勃发,热情洋溢的。他们之间是存在真爱的,不能用“虚伪”一词来描述。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像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周萍一样,要寻找自己的爱情空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会同情青年人们的爱情,所以周朴园从他的婚姻突转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

  2.中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周朴园在失去侍萍以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排遣积郁,他时常躲进曾经与心上人相恋的房间里,以回味和想象永不复得的却又刻骨铭心的甜蜜。他一直以年轻时侍萍的照片作为“参照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为年轻的周朴园。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朴园表面上越来越事故、冷漠,似乎它的生命力在衰退,热情在消减。但从他思念侍萍的一举一动里,青年周朴园热情奔放的血液依然在他衰老的血管里沸腾。

  (1)三十年前,年轻的周朴园并没有因为侍萍不是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不去爱她。那么赶走侍萍恐怕并非完全出自他的心甘情愿。剧中第二幕,当侍萍与周朴园意外相见时,曾满腔怨愤地诉说起这段痛苦的往事:“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学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12]前面也提到过,这里侍

  萍不用“你”而用“你们”,显然是指封建家庭的逼迫。当年周朴园与侍萍虽然在一起同居三年,毕竟没有得到周家的正式承认。当周家要为大少爷明媒正娶的时候,自然要选择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而不是身为婢女的侍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周朴园也只有屈从了。这种“屈从”与“不忍”,造成可周朴园内心的矛盾痛苦,也使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难忘旧情,保持着对侍萍的怀念。

  (2)周家从南方的无锡迁徙到北方,搬了好多次的家,但客厅里的家具还是侍萍当年喜欢的旧家具,并且按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设,桌子上仍摆放着侍萍年轻时的照片,就连侍萍当年生周苹时受病,总喜欢关窗户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了三十年,即使闷热的夏天也从来不准家人打开窗户,并且还牢记侍萍的生日。这种深情的怀念,决不仅仅是“虚伪”的表现。因为三十年前的这段旧情,恰恰是周朴园的一件丑事,他不去掩盖,反而堂而皇之地表现自己的怀恋,显然用“虚伪”两字是解释不通的。

  (3)第二幕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旧衬衣时,三十年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五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有一个萍字。”[13]旧绸衬衣是周朴园和侍萍爱情的见证物。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以想见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周朴园是

  11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这旧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件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的那段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美好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明白了这一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了。

  (4)既然是真实的怀念,为什么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又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14]这一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里面有一定的阶级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周朴园内心的写照。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年轻,同样,自己心目中的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温柔、体贴已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周朴园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事业有成的周老爷子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痴恋的女人是生是死,而这个女人也一直没有再找他。周朴园的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一直把年轻时侍萍照片作为参照系的他,在侍萍出现后,参照系彻底毁灭。周朴园猛然发现“参照系”老了,对命运竟这样的无能为力。这些话是周朴园失望、愤怒的声音。

  总之,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之间是有真爱的,因为这种怀念是真心的,不是做样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表现。

  3.老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12青年时期的周朴园,经受了人生不幸的遭遇,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中年的周朴园又承受着失去爱情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而等待老年周朴园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三个儿子两个先他而去,另一个则十年杳无音信。妻子及过去的恋人发疯,活下来的人中,就只有他一个人头脑清醒——这是常人几乎很难经受的悲剧。

  面对人生种种的痛苦,周朴园先是皈依佛教。在《雷雨》刚刚拉开帷幕时,作品借他人之口,交代了周朴园把自己的住房卖给教堂作医院,四凤则介绍“老爷念经吃素”,回家之后,“除了会客,念念经,打坐,在家里,一句话都不说。”[15]

  直到最后家与教堂医院合二为一。周朴园整天在弥撒声中度过:在《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中,十年前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一种弥漫着宗教气息的医院。宗教环境与戏剧本身形成强烈反差:作为公馆(世俗凡尘),带给人们的是痛苦与煎熬;作为教堂医院(宗教机构)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片刻安宁。周朴园苍老可怜的形象与十年前的眼睛发光、精神饱满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定期来探望病人,不仅是看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也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的自责、自赎。

  从这种赎罪的观点看,周朴园的内心还是存在真爱的,因为有爱,才会感到愧疚,所以才会有赎罪的表现。这种赎罪的方式,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还是从阶级立场或年龄的增长来看,周朴园的内心都是有真爱的,不能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于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周朴园对侍萍的爱自始至终都十分

  13执着,这是读者所有目共睹的。从前面所论述的内容看,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充满复杂矛盾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3]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出版社,1979年版。

  第3页、110页。

  [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4][5][6][7][8][9][10][11][12][13][14][15]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89页、75页、88页、88页、88页、40页、69页、88页、87-88页、88页、37页。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编著:《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胡叔和主编:《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5.田本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4

篇三:周朴园人物分析

  学习-----好资料

  真爱与虚伪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真爱

  虚伪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中国自古就将治家和治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定家庭也就成为秩序践行的最基本单位。

  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就得以确立,但中国封建社会对夫妻关系有严格的条件认定。首先是身份的认定。伦理秩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辈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的婚姻关系,这种规定显然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次是过程的认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南山》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记述,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等长辈的手中,《清律》甚至明文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2]

  最后是责任的认定。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患难与共,做到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当决定形成夫妻时,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契约关系就已经得以认可。

  2.《雷雨》中的周朴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自私、虚伪、残暴的资产阶级代表,但这种阶级分析方法过分附着的社会意义让曹禺诚惶诚恐,他申辩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3]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语言去理解,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4]在他看来秩序是家庭圆满的必要前提,可见“秩序”是周朴园思想的标准,也是读者准确把握周朴园的出发点。

  对于秩序,周朴园有过痛苦的接受过程。他与侍萍的感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也是秩序的受害者。但他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忘记:记着侍萍的生日;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以表示对侍萍的纪念;到处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里;家道富实却始终舍不得丢弃三十年前的旧衬衣;把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带在身边,从南方带到北方并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亲手摆放;即使是在夏天,仍保留着侍萍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三十年后他仍然还熟悉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周朴园说:“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5]可见周朴园并不是在年老孤独时才回忆起旧日的爱情。他早年留学德国,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四凤也说:“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厚道的。”[6]其实侍萍来到周公馆完全可以避开周朴园,但他是要试探周朴园的反应,正因为同样不能忘怀的情感她才痛心疾首地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7]而事实是,同侍萍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鲁贵也没有从照片中认出当年的侍萍,因此说,对周朴园的指责是苛刻的。经历了挫折并默认了所处阶层秩序的周朴园,也嘲笑起“半瓶醋的社会思想”。以周朴园的势力,他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付侍萍,但他只想逼走侍萍全家,以维持家庭一夫一妻的现状,但夜里他几次端详侍萍的照片,并准备寄两万块钱给她,可见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冷漠者,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秩序规范下的无奈之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三十年后见面又逼走侍萍,完全是“秩序”的破坏,周朴园就是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秩序的捍卫者。

  二.从阶级立场上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有人否认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认为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周朴园就是一个虚伪狡诈、无情的资本家,所以他对侍萍不会存在真的感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感情的。他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具有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

  周朴园是一个外资煤矿的中方老板,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在外国留过学,崇尚旧道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家里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相恋,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但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最终向封建势力妥协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刚刚生下二儿子三天的侍萍,致使侍萍在那天的晚上跳河自尽,自己却娶了当时一位富家小姐,但两人的感情一直不好,那位小姐郁郁而终。后来又娶了蘩漪,有了一个儿子周冲。在这部剧作中,周朴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君独裁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人。但《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物特有的心灵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周朴园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思想。因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爱上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丫头侍萍,并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当时并不存在故意玩弄的倾向,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周朴园为什么抛弃侍萍?是他对侍萍厌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别无选择,这正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他的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也是人性被社会所异化的结果。以前在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上,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尽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这样认定周朴园,就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缺少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所以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虚伪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所以周朴园本应该是一个知情知意,多情多义的公子。但黑暗社会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了,他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新人,可最终也没有跨过那一道门槛,最终投降了,又回到本阶级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

  2.周朴园具有被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本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崇尚旧道德的青年,但是当他经历重重感情伤痛之后,他已看透了这个世界,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在与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中,他一方面表现对侍萍的怀念,另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一方面有提防来之不易的身份和地位会因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受到威胁,所以当他感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似曾相识,又听说对方对侍萍的情感了如指掌时,立即“汗涔涔的”,表明了他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和不安。这正是他良心未泯的具体表现。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所以用“是一个亲戚”、“想去给她修坟”等语来了解侍萍的情况,当他确认眼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侍萍时,他马上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这也是阶级立场所决定,所以他惊恐地责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8]而后又企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这一连串的惊恐的责问,有人认为,这充分暴露出了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我认为这一切是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后善良人性被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有阴险残忍的一面,但又不是生来如此。应归罪那个时代,那个扭曲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社会。

  他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悲剧的发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就像当年的陆游和唐婉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我认为错不在周朴园,不能用“虚伪”对他进行定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情实感的。

  三.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1.青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确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如胶似漆的真挚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美妙的爱情却似流星般消逝了。《雷雨》

  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描述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但我们不难从三十年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中推测出青年时代周朴园的感情世界。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1)周朴园是爱当年的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朴园在爱侍萍以前是不是还爱过其他人,在这个戏里所看到的,周朴园第一个爱的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地一夜风流。你看,他们两个老是回忆“三十年前”,其实“三十年前”是个笼统的概念。出场时,周萍二十八岁,侍萍四十七岁,就是说侍萍十九岁生周萍,又过一年生大海,侍萍正好二十岁,然后侍萍被赶出周家,所以侍萍被赶是二十七年以前。可是这个戏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回忆,没有一句话是说到二十七年以前怎么怎么,都是说“三十年以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9]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意识里面有一个错觉。并不是说三十年比较顺口,记得住,最重要的一点,三十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侍萍相爱的时候,也就是说,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维持了三年,从三十年以前到二十七年以前。因为二十七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是他们两个人分手的时刻,而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按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说法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所以在他们脑子里出现的话语都是三十年以前,二十七年这个概念是被他们遗忘的。

  那么,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萍,一个少爷和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的恋爱的时间最起码三年。刚才提到鲁妈出场时是四十七岁,二十七年以前被赶走,他是二十岁,也就是说,她与周朴园相爱正好是四凤现在的年龄,十七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她跟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一个有钱的少爷相恋相爱,两个人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关系,或者是什么少爷诱惑丫环的关系。他们不是偷偷摸摸地恋爱,他们是在周家同居,是在周家生的孩子,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环境布置,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客厅的布置,就是当年侍萍在他们家里生活的环境,侍萍被赶走以后,周朴园保持了侍萍当年的所有家具和所有摆设,连侍萍当年生了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好几次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不叫开”[10],为什么?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的。可以想象,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周朴园把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嗔怪同情罢工工人的周冲的情节表明: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留过洋,受过包括“爱情至上”主义等西欧教育的热血青年。作为一个留学德国的青年,又拥有不少财富,在他的世界里,可供挑选的对象应该是不会少的,但他却偏偏喜欢上女佣的女儿侍萍,并且与她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引诱与玩弄,而是有真爱因素存在。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在那修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她年少时静慰的神韵。……依然像大户人家里落迫的妇人。”[11]曹禺把年近五十,已生过三个孩子并饱经生活折磨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的侍萍定位得很美,那三十年前的侍萍又是何等的美丽动人。三十年前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少爷追求一个年方十七,含苞欲放、娇媚动人的梅姑娘,去倾心爱她,也是人之常情。

  可以想象到,青年时期的与侍萍热恋的周朴园是青春勃发,热情洋溢的。他们之间是存在真爱的,不能用“虚伪”一词来描述。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像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周萍一样,要寻找自己的爱情空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会同情青年人们的爱情,所以周朴园从他的婚姻突转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

  2.中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周朴园在失去侍萍以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排遣积郁,他时常躲进曾经与心上人相恋的房间里,以回味和想象永不复得的却又刻骨铭心的甜蜜。他一直以年轻时侍萍的照片作为“参照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为年轻的周朴园。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朴园表面上越来越事故、冷漠,似乎它的生命力在衰退,热情在消减。但从他思念侍萍的一举一动里,青年周朴园热情奔放的血液依然在他衰老的血管里沸腾。

  (1)三十年前,年轻的周朴园并没有因为侍萍不是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不去爱她。那么赶走侍萍恐怕并非完全出自他的心甘情愿。剧中第二幕,当侍萍与周朴园意外相见时,曾满腔怨愤地诉说起这段痛苦的往事:“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学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12]前面也提到过,这里侍萍不用“你”而用“你们”,显然是指封建家庭的逼迫。当年周朴园与侍萍虽然在一起同居三年,毕竟没有得到周家的正式承认。当周家要为大少爷明媒正娶的时候,自然要选择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而不是身为婢女的侍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周朴园也只有屈从了。这种“屈从”与“不忍”,造成可周朴园内心的矛盾痛苦,也使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难忘旧情,保持着对侍萍的怀念。

  (2)周家从南方的无锡迁徙到北方,搬了好多次的家,但客厅里的家具还是侍萍当年喜欢的旧家具,并且按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设,桌子上仍摆放着侍萍年轻时的照片,就连侍萍当年生周苹时受病,总喜欢关窗户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了三十年,即使闷热的夏天也从来不准家人打开窗户,并且还牢记侍萍的生日。这种深情的怀念,决不仅仅是“虚伪”的表现。因为三十年前的这段旧情,恰恰是周朴园的一件丑事,他不去掩盖,反而堂而皇之地表现自己的怀恋,显然用“虚伪”两字是解释不通的。

  (3)第二幕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旧衬衣时,三十年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五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上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有一个萍字。”[13]旧绸衬衣是周朴园和侍萍爱情的见证物。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以想见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这旧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件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的那段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美好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明白了这一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了。

  (4)既然是真实的怀念,为什么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又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14]这一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里面有一定的阶级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周朴园内心的写照。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年轻,同样,自己心目中的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温柔、体贴已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周朴园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事业有成的周老爷子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痴恋的女人是生是死,而这个女人也一直没有再找他。周朴园的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一直把年轻时侍萍照片作为参照系的他,在侍萍出现后,参照系彻底毁灭。周朴园猛然发现“参照系”老了,对命运竟这样的无能为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力。这些话是周朴园失望、愤怒的声音。

  总之,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之间是有真爱的,因为这种怀念是真心的,不是做样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表现。

  3.老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经受了人生不幸的遭遇,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中年的周朴园又承受着失去爱情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而等待老年周朴园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三个儿子两个先他而去,另一个则十年杳无音信。妻子及过去的恋人发疯,活下来的人中,就只有他一个人头脑清醒——这是常人几乎很难经受的悲剧。

  面对人生种种的痛苦,周朴园先是皈依佛教。在《雷雨》刚刚拉开帷幕时,作品借他人之口,交代了周朴园把自己的住房卖给教堂作医院,四凤则介绍“老爷念经吃素”,回家之后,“除了会客,念念经,打坐,在家里,一句话都不说。”[15]

  直到最后家与教堂医院合二为一。周朴园整天在弥撒声中度过:在《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中,十年前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一种弥漫着宗教气息的医院。宗教环境与戏剧本身形成强烈反差:作为公馆(世俗凡尘),带给人们的是痛苦与煎熬;作为教堂医院(宗教机构)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片刻安宁。周朴园苍老可怜的形象与十年前的眼睛发光、精神饱满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定期来探望病人,不仅是看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也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的自责、自赎。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从这种赎罪的观点看,周朴园的内心还是存在真爱的,因为有爱,才会感到愧疚,所以才会有赎罪的表现。这种赎罪的方式,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还是从阶级立场或年龄的增长来看,周朴园的内心都是有真爱的,不能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于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周朴园对侍萍的爱自始至终都十分执着,这是读者所有目共睹的。从前面所论述的内容看,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充满复杂矛盾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3]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出版社,1979年版。

  第3页、110页。

  [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4][5][6][7][8][9][10][11][12][13][14][15]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89页、75页、88页、88页、88页、40页、69页、88页、87-88页、88页、37页。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编著:《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胡叔和主编:《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5.田本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篇四:周朴园人物分析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

  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2、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

  3、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

  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了女仆侍萍,生下两子,后因娶“有钱门第的小姐”,把产后三天的侍萍撵出门,逼得她抱着小儿子投了河。“有钱门第的小姐”死后,后来,他娶了蘩漪为妻。周朴园一家住在一幢豪华住宅内。因董事长忙于矿务,宅中(《雷雨》剧照

  中的周朴园,达式常饰演)只住着年轻的续弦夫人蘩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的长子周萍。周朴园的专横和冷漠,使长期居住在封闭环境内的蘩漪觉得窒息。

  而与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周萍对她的同情和爱慕,使蘩漪重新获得了生气。但周萍恐惧并厌倦了这种关系,又爱上了侍女四凤。蘩漪不能忍受周氏父子对她的欺侮、玩弄,决心反抗、报复。四凤的母亲鲁妈到周家看女儿,发现东家竟是30年前狠心抛弃自己的大少爷。

  当她得知女儿与周的大儿子相爱,痛苦万分。鲁妈迫于无奈应允四凤跟随周萍出走,但蘩漪出面阻拦,并叫出周朴园。周朴园在混乱之中承认了鲁妈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四凤和周萍惊觉彼此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四凤和周萍相继自杀,暗恋四凤的周冲同时触电身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周朴园人物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

  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深受封建文化传统侵蚀的周朴园,他的无情体现在对亲人的专制、霸道、冷漠上。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封建思想影响在周朴园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周公馆一切大小事都由他说了,妻子和儿子没有决定权、发言权,他永远是对的,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第一幕中让繁漪吃药这一过

  程,就将他的独裁暴露无遗。妻子不愿意喝药,就逼迫妻子,妻子再次拒绝,便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撇开周冲的为难,让他逼迫他所爱的母亲喝药;不顾及周萍的自尊心,让这个三十岁的儿子在继母面前下跪,并且严厉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正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繁漪说的“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封建专制的典型.他把整个周公馆禁锢在二十年前,囚禁似的对待妻子繁漪.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对繁漪说的最多的话是让她上楼休息,我们也不难发现繁漪经常长时间待在房间里。身为丈夫在外工作,偶尔回趟家,理应与妻子好好聊一聊,互相关心关心,而周朴园与繁漪的聊天内容除了让繁漪休息就是让她吃药看医生,缺少了夫妻之间该有的亲密与相互理解。在繁漪的外貌描写中这样写到,“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生活在周公馆的繁漪像是只被折了翼又渴望逃脱的飞鸟。

  这个周公馆,对于繁漪而言,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囚笼,一个缺少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囚笼。而造成这个囚笼没有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他对亲人的专制、冷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封建文化把他侵蚀的浑身散发冷意,家人对他的话语不敢不从;家人也怕和他说话,怕说错话惹怒他,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都不敢在他面前多一句说话.第一幕中周冲本想与他商量把一半学费供四凤读书,却硬是被他的专制独裁吓得把话咽了回去。当他感到人生的孤独与凄凉,想好好与周冲聊一聊时,作为儿子的周冲,对父亲的转变不是欣喜,却是恐惧与不安。周萍虽然在他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对他非常尊敬,把他当做学习的对象,但是尊敬的背后更多是惧怕。他在教育周萍时,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教育周萍也是那样的无情,他的教育为的是维持这个家表面上的圆满与秩序,为的是所谓他人眼中的体面.

  同时,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在周朴园身上也表现的恰到好处,无情的资本家是他的重要称号。在他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为了金钱,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脸上带着岁月流干的沧桑和世故。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工人,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笔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当时骂他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他的浓浓的资本主义思想不光体现在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还体现他与周冲的对话中.周冲作为《雷雨》中最美好地存在,他无法理解周朴园为何被金钱所驱使,为何把金钱看得比其他人性命更重要。周朴园回答的是:“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自认为所做的一切合乎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手段,却不知自己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失去了人性,成为了一个被利益驱使的无情的残忍贪婪的资本家,正如曹禺先生所评价的他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虽说周朴园是充满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但不论是哪种资本家,是有多坏,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如曹禺和他语文老师谈《雷雨》时提到的:“周朴园也是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不是脸谱化人物,他是希望通过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因而危险狡诈的周朴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或许他的很多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行为,令人觉得他无情冷漠,但在这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背后,是阴暗与微弱的善良的斗争,更是周朴园微弱的“有情"的体现。

  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专制的背后是霸道的爱。第一幕中,周朴园动用一切

  手段,逼着繁漪喝药,让我们不禁厌恶怎么会有如此独裁的人。但也在这第一幕中,我看到了一位深受封建思想“秩序”毒害,又受“金钱至上”观念影响的老人对家人霸道的爱。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对繁漪的关心是真实存在的。从矿上回来,他看到繁漪发烧的厉害,让下人不要惊动繁漪,自己一个人在楼下睡。繁漪身体不适,怕繁漪因为搬房子的事嫌麻烦,就不打扰繁漪.并且提醒下人给繁漪煎药,和鲁贵一起给繁漪买药,并很周到地为繁漪请德国的克医生给她看病。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专制独裁的周朴园对繁漪的体贴,对她身体健康的关心.第四幕中,繁漪从外面回来,作为丈夫的周朴园并不是无情地一再询问她去了哪,从哪回来,而是见繁漪浑身湿透,让繁漪赶紧脱了它。或许他对繁漪的爱并不深,繁漪对他而言可能就只是一种生育工具,如他所说的:“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但是他对繁漪的关心和照料是实际存在的,丈夫爱护妻子的言行依旧是处处可见的。不论是逼着繁漪喝药还是给繁漪请医生,不论是更细微地不惊动繁漪、不打扰繁漪,让繁漪脱掉淋湿的衣服等,都可以看出周朴园还是存在着人性的,对家人是关心爱护的。即便,这关心爱护可能很微弱,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

  周朴园霸道的爱不光体现在关心繁漪的身体上,也体现在对待孩子上.在上文中提到周朴园对周萍的教育是无情的,他的教育是为着他所谓的圆满、秩序与体面。周萍是他的长子,在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残害的周朴园眼中,周萍要继承他的家业,他要教授给周萍的是封建制度下如何管理家庭,如何让这个家庭在社会上生存。他对周萍无情的教育是受封建思想这颗毒瘤的侵害。事实上周朴园对孩子的关爱并不少,他也是需要亲情的,需要家庭的温暖的。同样,他对孩子也是有情的。在第二幕时,鲁贵与四凤被一同开除,周冲向周朴园求情未果而伤心哭泣时,周朴园与繁漪说“繁漪,冲儿又叫我说哭了,你叫他出来,安慰安慰他”。在第四幕中,周朴园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报纸。这时周冲找他的母亲来到客厅,周朴园见到周冲就一反常态地面露喜色,主动搭话:“你……你没有睡?”、“找我吗?”、“冲儿,不要走”,还慈爱地问他“你现在怎么还不睡?”、“打了球没有?”、“快活吗?"并站起来拉着周冲的手,寂寞地说:“今天……呃,爸爸有点觉得自己老了”、“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你今天早上说要拿你的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我也许答应你”,这

  几处无不体现出他对周冲的关爱。对于周萍的关爱也有描写,比如说周萍想要趁早到矿上去时,他慈爱地说:“外面下着大雨,半夜走不大方便吧?"也有对最后才认得的儿子鲁大海的爱护,当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反抗周朴园的卑劣行径时,他教育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并且耐心听鲁大海的言论,还说“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在鲁大海气急揭露他的各种污秽的事情辱骂他时,他还让周萍不要打人.在尾声中还告诉我们,周朴园已经找了鲁大海十年。种种行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霸道残忍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有人情味的,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周朴园的有情更体现在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看了不少论文,许多读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是虚伪的,他所怀念的是年轻时的侍萍,否则怎么会在再次见到侍萍时,认为侍萍是有目的的、有人指使的,想要用钱来息事宁人呢?这种理解稍失偏颇。的确,作品中的周朴园再次看到侍萍时恐慌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害怕侍萍的到来影响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圆满、秩序、体面的家,但他对侍萍的情感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作品中周朴园也说过“你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吗,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并不虚假的蛛丝马迹.序幕中,周朴园走进教堂附属医院,他首先下意识想要去探望的不是繁漪,而是侍萍.第一幕中,繁漪与四凤有这样一段对话:

  繁漪:两礼拜没下来,这屋子改了样子了。

  四凤:是的,老爷说原来的样子不好看,又把您添的新家具搬了几件走。这是老爷自己摆的。

  繁漪:这是他顶喜欢的衣柜,又拿来了。

  从繁漪的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一直记念着三十年前,记念着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四凤在后面也说到:“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从周朴园念经吃素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忏悔,想要通过念经吃素来消解内心深处对侍萍的亏欠,并且他一直保持着当年与侍萍相关的点点滴滴,三十年如一日。周朴园一直保持着关窗的习惯,因为侍萍当年生周萍落下了病根,不能吹风。房间的布局与侍萍在时基本保持一样.喜欢穿当年的旧雨衣,旧衬衫等,因为这些是经过侍萍的手缝补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侍萍闲聊时,他并没有

  把侍萍当做不能讲的污点,而是说她是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不是无情的把侍萍当做陌生人,而是说有点亲戚,还询问侍萍的坟墓在哪里,渴望能够修一修,以弥补内心的愧疚。此外,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多次提到给侍萍钱。很多读者认为这是封口费,希望侍萍不要去认周萍,这是周朴园无情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表现.但细细推敲,这种理解有点狭隘。如果说只是资本主义“金钱是万能的”思想表现,那当侍萍把支票撕了时候,他的回答应该是:“怎么,嫌太少?”而不是“侍萍,可是你-—”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答案,周朴园问侍萍:“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侍萍问:“什么?”他的回答是:“留着你养老.”他给侍萍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侍萍保密,而是想给侍萍用来养老,想让侍萍过得好些,好弥补一点内心的愧疚。所以当侍萍拒绝收钱时,他也想别的办法让侍萍接受他的好意,想替侍萍和四凤承担去济南的一切路费、用费,让下人寄钱到济南给姓鲁的.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就不可能再考虑将钱特意寄到济南。更何况他还答应侍萍让她看一看周萍,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周朴园针对侍萍的这一要求,肯定是直接否定的.而周朴园答应侍萍的这一要求,则是更明显地体现了他是真得想要弥补侍萍。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的,他虽然有着封建思想的专制腐朽,有着资本主义的残忍贪婪,但他依旧是个人,依旧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第四幕中,周朴园的人性被完全激发出来。第四幕的时间是在半夜两点,夜晚人的思绪最为繁杂、最为感性,周朴园也不例外,他也会在深夜寂寞地自言自语“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而当繁漪让四凤叫周朴园爸爸,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事情暴露了,周萍已经知道生母是侍萍时,他尊严地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亲,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并沉重地对周萍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都体现了周朴园是有情的,他对侍萍的内疚不是虚假的,他是真实想要弥补侍萍。所以让侍萍走后,他感到后悔,他感到自己太对不起侍萍。所以他也不再在乎所谓的体面,让周萍认侍萍,希望这能対侍萍有所弥补,并且希望自己无法补偿侍萍的,儿子能够弥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那颗刚硬的心的柔软,他那冷漠无情下的人性在熠熠生辉。

  这位曾冷漠抛妻弃子的人,这位“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这位迷失在秩序与金钱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却也成为了这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他无情,因为他要维护他封建思想的圆满、秩序与体面;他无情,因为他思想是现实的,他想要避免在这个“吃人”的社会被吃,所以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他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作为生存的信条。但他还是个人,还是个需要情感的人,他还是个有情的人!“无情”却也“有情”的他,一面在封建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把自己推向了情感的火坑,一直处在忏悔与内疚之中;一面却在原始人性的促动下,拼命挣扎.因而周朴园也如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越挣扎,越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最后大毁灭似的结局,是命运给他的重击,他终究还是被命运主宰了。一夜之间、一屋之内,只剩孤独相伴。但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故事的最后他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情“地活着,一边照料着两位被命运折磨疯了的女人,另一边想方设法寻找鲁大海。这位原本在社会上拥有好名声的资本家,继续赎着他先前所犯得罪,坚强地扛起这命运的重压,默默地承受失去亲人的孤独,坚强忍受命运的残忍与无奈。

  “无情”却也“有情"的周朴园,这剧中坏透了的人,却又是让我们格外怜悯的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担者-—周朴园典型地表现了曹禺先生所要着力刻画的模样。想要把握命运,却对命运不太熟悉,拼命反抗、挣扎,终究被家庭、社会各方面牵制,最后无奈地、被动地学会妥协,成为当初自己厌恶的模样,还要用尽后半生弥补年轻时的后悔,以求内心安稳。他的悲剧人生,是我们所怜悯的.而透过周朴园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样,渴望扼住命运的喉咙,却反被命运挟制,越挣扎、越沦陷,这是我们人类可怜的通病。面对命运,我们时常只能忍受它的残忍和无奈,而无法主宰它.正如《雷雨》的自序中,曹禺先生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态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篇六:周朴园人物分析

  周朴园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周朴园作为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天生地带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伪善和冷酷。

  伪善

  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不但没有模糊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反而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

  冷酷

  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他专横独断、惟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强迫繁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首先,他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在他得知侍萍还活着前,家里的大部分家具是她十分喜欢的,无论搬了多少次家,这些东西都是保留着,在最后一次搬家前,还特意拿着她的照片,怕丢了。她因生孩子受了病而总要关窗户,这习惯周朴园至今保留着,即使夏天家里闷热也雷打不动。她的生日,周朴园每年总记得。大儿子周萍取名也是取自侍萍。

  他的这些举动是为了不忘她,弥补自己的罪过。在他与侍萍重逢后,他本想给一笔钱给侍萍,被拒绝了,之后侍萍要离开此地时,他还惦记着把钱寄给她。他曾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因为那个地方承载着他们曾经的感情,他想去那儿给她修墓,这又说明他对侍萍的死放不下。在尾声中,侍萍,繁漪都疯了,周朴园在探望时下意识地先询问侍萍的情况,低声唤她。自然他对侍萍的感情要高于繁漪。

  当然,他的唯利是图也是半分不假。对他来说,利益大于一切。他从前在哈尔滨保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人,从每个小工的命里克扣三百块,这就是他如此冷酷、血腥的发家史。他为了追名逐利,他抛弃了侍萍迎娶了有钱人家的小姐。矿场工人罢工,他收买警察射杀了三十多人,在鲁大海跟他谈判之前,他又收买了三个代表签字复工。他的“事业”、“地位”是靠着这许许多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成就的,可以说周朴园的身后是累累的白骨。

  同时,他在家庭里也是个病态的封建家长。繁漪其实起初并没有病,她只是一个被丈夫和儿子抛弃的可怜人,“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在喝药这一场景中,周朴园带着绝对的权威,逼迫她喝她不愿喝的药,她不从,就让两个儿子相继劝她,更是让大儿子下跪请求。他的专制、冷酷、无情超越了亲情,他的家庭就是如此被他一手毁掉。

  其实,他也渴望得到家人的温暖。周冲找母亲,周朴园遇到他主动搭话,“找我吗”,“打球了没有”,“快活吗”,拉着他的手,寂寞地说觉得自己老了,问他怕不怕自己死了后没人照顾他。我们能想象地出来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表现出来的一个慈祥的父亲吗?周冲不出意外的冷淡,不愿和他搭话。看着又让人有点小心疼。

  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封建社会的糟粕、对爱情的忏悔、对亲情的渴望,构成了这么一个周朴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周朴园人物分析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

  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

  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

  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

  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

  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

  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

  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的性格、容貌、生活方式、地位等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同自己印象中的侍萍相比较,简直相差千里,侍萍现在已人老珠黄,今非昔比了。从而他觉得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了。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内心的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来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此时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当他弄清了事实、答案是令他满意的、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纯属巧合。接着他马上又玩起了小把戏、伺机使出、力图将三十年的恩怨作以瞬间的了断,下面不防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来加以说明:

  一说:“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说:“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还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四说:“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真是快刀斩乱麻啊!

  五说:“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六说:“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全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

  七说:“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太好不过了。

  通过周、鲁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流露,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现罢了。这种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

  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周朴园怀念鲁侍萍也是真心实意的,保护现有的身份、地位,以及绝情寡义就不会让人难以理解了。这就是周朴园虚假伪善的真实表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在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然后他从每个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矿上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多名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从而可以看出:周朴园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上,都沾满了工人阶级的鲜血,以及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和其罪恶的发家史。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

  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家庭中他是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在对待侍萍的情感上他是虚假伪善的;在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在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在私人生活上他也是十足的伪君子。正如曹禹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正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而又是多么贴切的“操行评语”啊!

  参考文献

  ①《雷雨》作者:曹禺

  编者: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OO三年七月出版

  ②《中国现代文学史》

  编者: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③《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O年十一月出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编者:荆宝峰时代文艺出版社

  二OO三年八月出版

篇八:周朴园人物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

  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深受封建文化传统侵蚀的周朴园,他的无情体现在对亲人的专制、霸道、冷漠上。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封建思想影响在周朴园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周公馆一切大小事都由他说了,妻子和儿子没有决定权、发言权,他永远是对的,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第一幕中让繁漪吃药这一过程,就将他的独裁暴露无遗。妻子不愿意喝药,就逼迫妻子,妻子再次拒绝,便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撇开周冲的为难,让他逼迫他所爱的母亲喝药;不顾及周萍的自尊心,让这个三十岁的儿子在继母面前下跪,并且严厉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

  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正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繁漪说的“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封建专制的典型。他把整个周公馆禁锢在二十年前,囚禁似的对待妻子繁漪。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对繁漪说的最多的话是让她上楼休息,我们也不难发现繁漪经常长时间待在房间里。身为丈夫在外工作,偶尔回趟家,理应与妻子好好聊一聊,互相关心关心,而周朴园与繁漪的聊天内容除了让繁漪休息就是让她吃药看医生,缺少了夫妻之间该有的亲密与相互理解。在繁漪的外貌描写中这样写到,“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生活在周公馆的繁漪像是只被折了翼又渴望逃脱的飞鸟。

  这个周公馆,对于繁漪而言,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囚笼,一个缺少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囚笼。而造成这个囚笼没有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他对亲人的专制、冷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封建文化把他侵蚀的浑身散发冷意,家人对他的话语不敢不从;家人也怕和他说话,怕说错话惹怒他,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都不敢在他面前多一句说话。第一幕中周冲本想与他商量把一半学费供四凤读书,却硬是被他的专制独裁吓得把话咽了回去。当他感到人生的孤独与凄凉,想好好与周冲聊一聊时,作为儿子的周冲,对父亲的转变不是欣喜,却是恐惧与不安。周萍虽然在他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对他非常尊敬,把他当做学习的对象,但是尊敬的背后更多是惧怕。他在教育周萍时,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教育周萍也是那样的无情,他的教育为的是维持这个家表面上的圆满与秩序,为的是所谓他人眼中的体面。

  同时,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在周朴园身上也表现的恰到好处,无情的资本家是他的重要称号。在他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为了金钱,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脸上带着岁月流干的沧桑和世故。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工人,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笔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当时骂他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他的浓浓的资本主义思想不光体现在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还体现他与周冲的对话中。周冲作为《雷雨》中最美好地存在,他无法理解周朴园为何被金钱所驱使,为何把金钱看得比其他人性命更重要。周朴园回答的是:“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自认为所做的一切合乎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手段,却不知自己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失去了人性,成为了一个被利益驱使的无情的残忍贪婪的资本家,正如曹禺先生所评价的他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虽说周朴园是充满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但不论是哪种资本家,是有多坏,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如曹禺和他语文老师谈《雷雨》时提到的:“周朴园也是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不是脸谱化人物,他是希望通过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因而危险狡诈的周朴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或许他的很多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行为,令人觉得他无情冷漠,但在这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背后,是阴暗与微弱的善良的斗争,更是周朴园微弱的“有情”的体现。

  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专制的背后是霸道的爱。第一幕中,周朴园动用一切手段,逼着繁漪喝药,让我们不禁厌恶怎么会有如此独裁的人。但也在这第一幕中,我看到了一位深受封建思想“秩序”毒害,又受“金钱至上”观念影响的老人对家人霸道的爱。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对繁漪的关心是真实存在的。从矿上回来,他看到繁漪发烧的厉害,让下人不要惊动繁漪,自己一个人在楼下睡。繁漪身体不适,怕繁漪因为搬房子的事嫌麻烦,就不打扰繁漪。并且提醒下人给繁漪煎药,和鲁贵一起给繁漪买药,并很周到地为繁漪请德国的克医生给她看病。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专制独裁的周朴园对繁漪的体贴,对她身体健康的关心。第四幕中,繁漪从外面回来,作为丈夫的周朴园并不是无情地一再询问她去了哪,从哪回来,而是见繁漪浑身湿透,让繁漪赶紧脱了它。或许他对繁漪的爱并不深,繁漪对他而言可能就只是一种生育工具,如他所说的:“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但是他对繁漪的关心和照料是实际存在的,丈夫爱护妻子的言行依旧是处处可见的。不论是逼着繁漪喝药还是给繁漪请医生,不论是更细微地不惊动繁漪、不打扰繁漪,让繁漪脱

  掉淋湿的衣服等,都可以看出周朴园还是存在着人性的,对家人是关心爱护的。即便,这关心爱护可能很微弱,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

  周朴园霸道的爱不光体现在关心繁漪的身体上,也体现在对待孩子上。在上文中提到周朴园对周萍的教育是无情的,他的教育是为着他所谓的圆满、秩序与体面。周萍是他的长子,在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残害的周朴园眼中,周萍要继承他的家业,他要教授给周萍的是封建制度下如何管理家庭,如何让这个家庭在社会上生存。他对周萍无情的教育是受封建思想这颗毒瘤的侵害。事实上周朴园对孩子的关爱并不少,他也是需要亲情的,需要家庭的温暖的。同样,他对孩子也是有情的。在第二幕时,鲁贵与四凤被一同开除,周冲向周朴园求情未果而伤心哭泣时,周朴园与繁漪说“繁漪,冲儿又叫我说哭了,你叫他出来,安慰安慰他”。在第四幕中,周朴园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报纸。这时周冲找他的母亲来到客厅,周朴园见到周冲就一反常态地面露喜色,主动搭话:“你……你没有睡?”、“找我吗?”、“冲儿,不要走”,还慈爱地问他“你现在怎么还不睡?”、“打了球没有?”、“快活吗?”并站起来拉着周冲的手,寂寞地说:“今天……呃,爸爸有点觉得自己老了”、“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你今天早上说要拿你的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我也许答应你”,这几处无不体现出他对周冲的关爱。对于周萍的关爱也有描写,比如说周萍想要趁早到矿上去时,他慈爱地说:“外面下着大雨,半夜走不大方便吧?”也有对最后才认得的儿子鲁大海的爱护,当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反抗周朴园的卑劣行径时,他教育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并且耐心听鲁大海的言论,还说“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在鲁大海气急揭露他的各种污秽的事情辱骂他时,他还让周萍不要打人。在尾声中还告诉我们,周朴园已经找了鲁大海十年。种种行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霸道残忍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有人情味的,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周朴园的有情更体现在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看了不少论文,许多读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是虚伪的,他所怀念的是年轻时的侍萍,否则怎么会在再次见到侍萍时,认为侍萍是有目的的、有人指使的,想要用钱来息事宁人呢?这种理解稍失偏颇。的确,作品中的周朴园再次看到侍萍时恐慌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害怕侍萍的到来影响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圆满、秩序、体面的家,但他对侍萍的情感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作品中周朴园也说过“你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吗,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并不虚假的蛛丝马迹。序幕中,周朴园走进教堂附属医院,他首先下意识想要去探望的不是繁漪,而是侍萍。第一幕中,繁漪与四凤有这样一段对话:

  繁漪:两礼拜没下来,这屋子改了样子了。

  四凤:是的,老爷说原来的样子不好看,又把您添的新家具搬了几件走。这是老爷自己摆的。

  繁漪:这是他顶喜欢的衣柜,又拿来了。

  从繁漪的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一直记念着三十年前,记念着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四凤在后面也说到:“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从周朴园念经吃素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忏悔,想要通过念经吃素来消解内心深处对侍萍的亏欠,并且他一直保持着当年与侍萍相关的点点滴滴,三十年如一日。周朴园一直保持着关窗的习惯,因为侍萍当年生周萍落下了病根,不能吹风。房间的布局与侍萍在时基本保持一样。喜欢穿当年的旧雨衣,旧衬衫等,因为这些是经过侍萍的手缝补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侍萍闲聊时,他并没有把侍萍当做不能讲的污点,而是说她是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不是无情的把侍萍当做陌生人,而是说有点亲戚,还询问侍萍的坟墓在哪里,渴望能够修一修,以弥补内心的愧疚。此外,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多次提到给侍萍钱。很多读者认为这是封口费,希望侍萍不要去认周萍,这是周朴园无情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表现。但细细推敲,这种理解有点狭隘。如果说只是资本主义“金钱是万能的”思想表现,那当侍萍把支票撕了时候,他的回答应该是:“怎么,嫌太少?”而不是“侍萍,可是你——”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答案,周朴园问侍萍:“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侍萍问:“什么?”他的回答是:“留着你养老。”他给侍萍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侍萍保密,而是想给侍萍用来养老,想让侍萍过得好些,好弥补一点内心的愧疚。所以当侍萍拒绝收钱时,他也想别的办法让侍萍接受他的好意,想替侍萍和四凤承担去济南的一切路费、用费,让下人寄钱到济南给姓鲁的。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就不可能再考虑将钱特意寄到济南。更何况他还答应侍萍让她看一看周萍,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周朴园针对侍萍的这一要求,肯定是直接否定的。而周朴园答应侍萍的这一要求,则是更明显地体现了他是真得想要弥补侍萍。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的,他虽然有着封建思想的专制腐朽,有着资本主义的残忍贪婪,但他依旧是个人,依旧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第四幕中,周朴园的人性被完全激发出来。第四幕的时间是在半夜两点,夜晚人的思绪最为繁杂、最为感性,周朴园也不例外,他也会在深夜寂寞地自言自语“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而当繁漪让四凤叫周朴园爸爸,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事情暴露了,周萍已经知道生母是侍萍时,他尊严地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亲,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并沉重地对周萍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

  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都体现了周朴园是有情的,他对侍萍的内疚不是虚假的,他是真实想要弥补侍萍。所以让侍萍走后,他感到后悔,他感到自己太对不起侍萍。所以他也不再在乎所谓的体面,让周萍认侍萍,希望这能対侍萍有所弥补,并且希望自己无法补偿侍萍的,儿子能够弥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那颗刚硬的心的柔软,他那冷漠无情下的人性在熠熠生辉。

  这位曾冷漠抛妻弃子的人,这位“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这位迷失在秩序与金钱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却也成为了这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他无情,因为他要维护他封建思想的圆满、秩序与体面;他无情,因为他思想是现实的,他想要避免在这个“吃人”的社会被吃,所以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他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作为生存的信条。但他还是个人,还是个需要情感的人,他还是个有情的人!“无情”却也“有情”的他,一面在封建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把自己推向了情感的火坑,一直处在忏悔与内疚之中;一面却在原始人性的促动下,拼命挣扎。因而周朴园也如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越挣扎,越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最后大毁灭似的结局,是命运给他的重击,他终究还是被命运主宰了。一夜之间、一屋之内,只剩孤独相伴。但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故事的最后他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情“地活着,一边照料着两位被命运折磨疯了的女人,另一边想方设法寻找鲁大海。这位原本在社会上拥有好名声的资本家,继续赎着他先前所犯得罪,坚强地扛起这命运的重压,默默地承受失去亲人的孤独,坚强忍受命运的残忍与无奈。

  “无情”却也“有情”的周朴园,这剧中坏透了的人,却又是让我们格外怜悯的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担者——周朴园典型地表现了曹禺先生所要着力刻画的模样。想要把握命运,却对命运不太熟悉,拼命反抗、挣扎,终究被家庭、社会各方面牵制,最后无奈地、被动地学会妥协,成为当初自己厌恶的模样,还要用尽后半生弥补年轻时的后悔,以求内心安稳。他的悲剧人生,是我们所怜悯的。而透过周朴园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样,渴望扼住命运的喉咙,却反被命运挟制,越挣扎、越沦陷,这是我们人类可怜的通病。面对命运,我们时常只能忍受它的残忍和无奈,而无法主宰它。正如《雷雨》的自序中,曹禺先生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态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篇九:周朴园人物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蘩漪、周萍、鲁侍萍、周冲、鲁大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制造了多个矛盾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周朴园串联起了剧中所有的人物,一直都是人们争议和评论的对象。笔者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谈谈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认识。

  一、残忍贪婪的资本家

  周朴园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具有浓厚的封建,年轻时又留学德国,接受了资本主义,可以说他是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集合体,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剥削阶级。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用无数人的血泪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小工,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次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骂他时说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__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

  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它,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

  二、封建专制的独裁者

  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一家之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独裁者、专制者,在他的思想中,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受他的控制,作为周公馆的主人,他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质疑和违背,因此,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严厉霸道,不仅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于妻子,他也没有半分尊重,而是任意对其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折磨。可以这么说,周朴园与蘩漪虽然是一对夫妻,但他们之间却是一种主仆关系,蘩漪的作用只是为孩子们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比如,周朴园强迫蘩漪吃药的一幕就反映了他的专制、独裁,当他得知蘩漪违背自己的规矩把药倒掉了,便令四凤端药过来,蘩漪拒绝后,周朴园不同意,逼着周冲劝自己的母亲喝药,当蘩漪说等一会再喝时,周朴园依然不依,之后又要求周萍跪下劝母亲喝药,最后蘩漪在夫权和孝道双重伦理枷锁下屈服了。而这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另一面――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他发号施令、独断专行、自

  以为是,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当成了周公馆的“皇帝”,主宰着这个大家庭的一切,所有人都必须屈服于他、听从于他。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典型。

  三、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最能体现周朴园虚伪自私的特点的是他对鲁侍萍的态度,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一直在强调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和眷恋,如不许搬走侍萍喜欢的家具,不能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习惯??初读此处,我们会认为周朴园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事实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此掩盖自己不光彩的往事,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他的自欺欺人、自我标榜。当侍萍真正出现在周朴园面前,并有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在这个过程中,周朴园伪善的面目便暴露无遗了。比如,一连串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

  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些话既是周朴园内心紧张、恐惧的表现,又是他虚伪、自私、丑恶面目的体现。之后,他又辞退了鲁贵和四凤,生怕事态扩大,对自己不利,并提出

  了“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条件,与他之前怀念侍萍的态度截然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利相冲突时,他必然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种感情会立即消散,这说明了周朴园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在家庭中,他冷酷严厉、独断专横;在情感上,他虚伪自私、自欺欺人;在经济上,他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样一个性格复杂、多元的人物是一切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他的坏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了,我们可以借鉴曹禺先生对他的评价:“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文娟,,现居江西信丰。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周朴园人物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

  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深受封建文化传统侵蚀的周朴园,他的无情体现在对亲人的专制、霸道、冷漠上;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封建思想影响在周朴园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周公馆一切大小事都由他说了,妻子和儿子没有决定权、发言权,他永远是对的,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第一幕中让繁漪吃药这一过程,就将他的独裁暴露无遗;妻子不愿意喝药,就逼迫妻子,妻子再次拒绝,便认为

  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撇开周冲的为难,让他逼迫他所爱的母亲喝药;不顾及周萍的自尊心,让这个三十岁的儿子在继母面前下跪,并且严厉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正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繁漪说的“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封建专制的典型;他把整个周公馆禁锢在二十年前,囚禁似的对待妻子繁漪;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对繁漪说的最多的话是让她上楼休息,我们也不难发现繁漪经常长时间待在房间里;身为丈夫在外工作,偶尔回趟家,理应与妻子好好聊一聊,互相关心关心,而周朴园与繁漪的聊天内容除了让繁漪休息就是让她吃药看医生,缺少了夫妻之间该有的亲密与相互理解;在繁漪的外貌描写中这样写到,“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生活在周公馆的繁漪像是只被折了翼又渴望逃脱的飞鸟;这个周公馆,对于繁漪而言,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囚笼,一个缺少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囚笼;而造成这个囚笼没有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他对亲人的专制、冷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封建文化把他侵蚀的浑身散发冷意,家人对他的话语不敢不从;家人也怕和他说话,怕说错话惹怒他,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都不敢在他面前多一句说话;第一幕中周冲本想与他商量把一半学费供四凤读书,却硬是被他的专制独裁吓得把话咽了回去;当他感到人生的孤独与凄凉,想好好与周冲聊一聊时,作为儿子的周冲,对父亲的转变不是欣喜,却是恐惧与不安;周萍虽然在他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对他非常尊敬,把他当做学习的对象,但是尊敬的背后更多是惧怕;他在教育周萍时,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教育周萍也是那样的无情,他的教育为的是维持这个家表面上的圆满与秩序,为的是所谓他人眼中的体面;同时,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在周朴园身上也表现的恰到好处,无情的资本家是他的重要称号;在他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为了金钱,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脸上带着岁月流干的沧桑和世故;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可以不顾一切,

  做尽所有坏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工人,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笔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当时骂他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他的浓浓的资本主义思想不光体现在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还体现他与周冲的对话中;周冲作为雷雨中最美好地存在,他无法理解周朴园为何被金钱所驱使,为何把金钱看得比其他人性命更重要;周朴园回答的是:“知道社会是什么

  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

  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自认为所做的一切合乎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手段,却不知自己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失去了人性,成为了一个被利益驱使的无情的残忍贪婪的资本家,正如曹禺先生所评价的他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虽说周朴园是充满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但不论是哪种资本家,是有多坏,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如曹禺和他语文老师谈雷雨时提到的:“周朴园也是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不是脸谱化人物,他是希望通过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因而危险狡诈的周朴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或许他的很多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行为,令人觉得他无情冷漠,但在这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背后,是阴暗与微弱的善良的斗争,更是周朴园微弱的“有情”的体现;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专制的背后是霸道的爱;第一幕中,周朴园动用一切手段,逼着繁漪喝药,让我们不禁厌恶怎么会有如此独裁的人;但也在这第一幕中,我看到了一位深受封建思想“秩序”毒害,又受“金钱至上”观念影响的老人对家人霸道的爱;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对繁漪的关心是真实存在的;从

  矿上回来,他看到繁漪发烧的厉害,让下人不要惊动繁漪,自己一个人在楼下睡;繁漪身体不适,怕繁漪因为搬房子的事嫌麻烦,就不打扰繁漪;并且提醒下人给繁漪煎药,和鲁贵一起给繁漪买药,并很周到地为繁漪请德国的克医生给她看病;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专制独裁的周朴园对繁漪的体贴,对她身体健康的关心;第四幕中,繁漪从外面回来,作为丈夫的周朴园并不是无情地一再询问她去了哪,从哪回来,而是见繁漪浑身湿透,让繁漪赶紧脱了它;或许他对繁漪的爱并不深,繁漪对他而言可能就只是一种生育工具,如他所说的:“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但是他对繁漪的关心和照料是实际存在的,丈夫爱护妻子的言行依旧是处处可见的;不论是逼着繁漪喝药还是给繁漪请医生,不论是更细微地不惊动繁漪、不打扰繁漪,让繁漪脱掉淋湿的衣服等,都可以看出周朴园还是存在着人性的,对家人是关心爱护的;即便,这关心爱护可能很微弱,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周朴园霸道的爱不光体现在关心繁漪的身体上,也体现在对待孩子上;在上文中提到周朴园对周萍的教育是无情的,他的教育是为着他所谓的圆满、秩序与体面;周萍是他的长子,在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残害的周朴园眼中,周萍要继承他的家业,他要教授给周萍的是封建制度下如何管理家庭,如何让这个家庭在社会上生存;他对周萍无情的教育是受封建思想这颗毒瘤的侵害;事实上周朴园对孩子的关爱并不少,他也是需要亲情的,需要家庭的温暖的;同样,他对孩子也是有情的;在第二幕时,鲁贵与四凤被一同开除,周冲向周朴园求情未果而伤心哭泣时,周朴园与繁漪说“繁漪,冲儿又叫我说哭了,你叫他出来,安慰安慰他”;在第四幕中,周朴园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报纸;这时周冲找他的母亲来到客厅,周朴园见到周冲就一反常态地面露喜色,主动搭话:“你……你没有睡

  ”、“找我吗

  ”、“冲儿,不要走”,还慈爱地问他“你现在怎么还不睡

  ”、“打了球没有

  ”、“快活吗

  ”并站起来拉着周冲的手,寂寞地说:“今天……呃,爸爸有点觉得自己老了”、“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

  ”“你今天早上说要拿你的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我也许答应你”,这几处无不体现出他对周冲的关爱;对于周萍的关爱也有描写,比如说周萍想要趁早到矿上去时,他慈爱地说:“外面下着大雨,半夜走不大方便吧

  ”也有对最后才认得的儿子鲁大海的爱护,当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反抗周朴园的卑劣行径时,他教育鲁大海只

  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并且耐心听鲁大海的言论,还说“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在鲁大海气急揭露他的各种污秽的事情辱骂他时,他还让周萍不要打人;在尾声中还告诉我们,周朴园已经找了鲁大海十年;种种行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霸道残忍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有人情味的,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周朴园的有情更体现在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看了不少论文,许多读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是虚伪的,他所怀念的是年轻时的侍萍,否则怎么会在再次见到侍萍时,认为侍萍是有目的的、有人指使的,想要用钱来息事宁人呢

  这种理解稍失偏颇;的确,作品中的周朴园再次看到侍萍时恐慌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害怕侍萍的到来影响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圆满、秩序、体面的家,但他对侍萍的情感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作品中周朴园也说过“你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吗,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并不虚假的蛛丝马迹;序幕中,周朴园走进教堂附属医院,他首先下意识想要去探望的不是繁漪,而是侍萍;第一幕中,繁漪与四凤有这样一段对话:

  繁漪:两礼拜没下来,这屋子改了样子了;四凤:是的,老爷说原来的样子不好看,又把您添的新家具搬了几件走;这是老爷自己摆的;繁漪:这是他顶喜欢的衣柜,又拿来了;从繁漪的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一直记念着三十年前,记念着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四凤在后面也说到:“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从周朴园念经吃素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忏悔,想要通过念经吃素来消解内心深处对侍萍的亏欠,并且他一直保持着当年与侍萍相关的点点滴滴,三十年如一日;周朴园一直保持着关窗的习惯,因为侍萍当年生周萍落下了病根,不能吹风;房间的布局与侍萍在时基本保持一样;喜欢穿当年的旧雨衣,旧衬衫等,因为这些是经过侍萍的手缝补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侍萍闲聊时,他并没有把侍萍当做不能讲的污点,而是说她是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不是无情的把侍萍当做陌生人,而是说有点亲戚,还询问侍萍的坟墓在哪里,渴望能够修一修,以弥补内心的愧疚;此外,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多次提到给侍萍钱;很多读者认为这是封口费,希望侍萍不要去认周萍,这是周朴园无情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表现;但细细推

  敲,这种理解有点狭隘;如果说只是资本主义“金钱是万能的”思想表现,那当侍萍把支票撕了时候,他的回答应该是:“怎么,嫌太少

  ”而不是“侍萍,可是你——”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答案,周朴园问侍萍:“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侍萍问:“什么

  ”他的回答是:“留着你养老;”他给侍萍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侍萍保密,而是想给侍萍用来养老,想让侍萍过得好些,好弥补一点内心的愧疚;所以当侍萍拒绝收钱时,他也想别的办法让侍萍接受他的好意,想替侍萍和四凤承担去济南的一切路费、用费,让下人寄钱到济南给姓鲁的;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就不可能再考虑将钱特意寄到济南;更何况他还答应侍萍让她看一看周萍,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周朴园针对侍萍的这一要求,肯定是直接否定的;而周朴园答应侍萍的这一要求,则是更明显地体现了他是真得想要弥补侍萍;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的,他虽然有着封建思想的专制腐朽,有着资本主义的残忍贪婪,但他依旧是个人,依旧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第四幕中,周朴园的人性被完全激发出来;第四幕的时间是在半夜两点,夜晚人的思绪最为繁杂、最为感性,周朴园也不例外,他也会在深夜寂寞地自言自语“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而当繁漪让四凤叫周朴园爸爸,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事情暴露了,周萍已经知道生母是侍萍时,他尊严地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亲,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并沉重地对周萍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都体现了周朴园是有情的,他对侍萍的内疚不是虚假的,他是真实想要弥补侍萍;所以让侍萍走后,他感到后悔,他感到自己太对不起侍萍;所以他也不再在乎所谓的体面,让周萍认侍萍,希望这能対侍萍有所弥补,并且希望自己无法补偿侍萍的,儿子能够弥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那颗刚硬的心的柔软,他那冷漠无情下的人性在熠熠生辉;这位曾冷漠抛妻弃子的人,这位“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这位迷失在秩序与金钱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却也成为了这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他无情,因为他要维护他封建思想的圆满、秩序与体面;他无情,因为他思想是现实的,他想要避免在这个“吃人”的社会被吃,所以他要主

  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他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作为生存的信条;但他还是个人,还是个需要情感的人,他还是个有情的人“无情”却也“有情”的他,一面在封建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把自己推向了情感的火坑,一直处在忏悔与内疚之中;一面却在原始人性的促动下,拼命挣扎;因而周朴园也如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越挣扎,越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最后大毁灭似的结局,是命运给他的重击,他终究还是被命运主宰了;一夜之间、一屋之内,只剩孤独相伴;但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故事的最后他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情“地活着,一边照料着两位被命运折磨疯了的女人,另一边想方设法寻找鲁大海;这位原本在社会上拥有好名声的资本家,继续赎着他先前所犯得罪,坚强地扛起这命运的重压,默默地承受失去亲人的孤独,坚强忍受命运的残忍与无奈;“无情”却也“有情”的周朴园,这剧中坏透了的人,却又是让我们格外怜悯的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担者——周朴园典型地表现了曹禺先生所要着力刻画的模样;想要把握命运,却对命运不太熟悉,拼命反抗、挣扎,终究被家庭、社会各方面牵制,最后无奈地、被动地学会妥协,成为当初自己厌恶的模样,还要用尽后半生弥补年轻时的后悔,以求内心安稳;他的悲剧人生,是我们所怜悯的;而透过周朴园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样,渴望扼住命运的喉咙,却反被命运挟制,越挣扎、越沦陷,这是我们人类可怜的通病;面对命运,我们时常只能忍受它的残忍和无奈,而无法主宰它;正如雷雨的自序中,曹禺先生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态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篇十一:周朴园人物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

  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深受封建文化传统侵蚀的周朴园,他的无情体现在对亲人的专制、霸道、冷漠上。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封建思想影响在周朴园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周公馆一切大小事都由他说了,妻子和儿子没有决定权、发言权,他永远是对的,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第一幕中让繁漪吃药这一过程,就将他的独裁暴露无遗。妻子不愿意喝药,就逼迫妻子,妻子再次拒绝,便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撇开周冲的为难,让他逼迫他所爱的母亲喝药;不顾及周萍的自尊心,让这个三十岁的儿子在继母面前下跪,并且严厉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

  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正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繁漪说的“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封建专制的典型。他把整个周公馆禁锢在二十年前,囚禁似的对待妻子繁漪。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对繁漪说的最多的话是让她上楼休息,我们也不难发现繁漪经常长时间待在房间里。身为丈夫在外工作,偶尔回趟家,理应与妻子好好聊一聊,互相关心关心,而周朴园与繁漪的聊天内容除了让繁漪休息就是让她吃药看医生,缺少了夫妻之间该有的亲密与相互理解。在繁漪的外貌描写中这样写到,“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生活在周公馆的繁漪像是只被折了翼又渴望逃脱的飞鸟。

  这个周公馆,对于繁漪而言,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囚笼,一个缺少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囚笼。而造成这个囚笼没有人情味、没有温度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他对亲人的专制、冷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封建文化把他侵蚀的浑身散发冷意,家人对他的话语不敢不从;家人也怕和他说话,怕说错话惹怒他,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都不敢在他面前多一句说话。第一幕中周冲本想与他商量把一半学费供四凤读书,却硬是被他的专制独裁吓得把话咽了回去。当他感到人生的孤独与凄凉,想好好与周冲聊一聊时,作为儿子的周冲,对父亲的转变不是欣喜,却是恐惧与不安。周萍虽然在他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对他非常尊敬,把他当做学习的对象,但是尊敬的背后更多是惧怕。他在教育周萍时,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教育周萍也是那样的无情,他的教育为的是维持这个家表面上的圆满与秩序,为的是所谓他人眼中的体面。

  同时,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在周朴园身上也表现的恰到好处,无情的资本家是他的重要称号。在他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为了金钱,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脸上带着岁月流干的沧桑和世故。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工人,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笔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当时骂他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

  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他的浓浓的资本主义思想不光体现在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还体现他与周冲的对话中。周冲作为《雷雨》中最美好地存在,他无法理解周朴园为何被金钱所驱使,为何把金钱看得比其他人性命更重要。周朴园回答的是:“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自认为所做的一切合乎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手段,却不知自己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失去了人性,成为了一个被利益驱使的无情的残忍贪婪的资本家,正如曹禺先生所评价的他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虽说周朴园是充满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但不论是哪种资本家,是有多坏,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如曹禺和他语文老师谈《雷雨》时提到的:“周朴园也是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不是脸谱化人物,他是希望通过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因而危险狡诈的周朴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或许他的很多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行为,令人觉得他无情冷漠,但在这专制独裁、狡诈贪婪的背后,是阴暗与微弱的善良的斗争,更是周朴园微弱的“有情”的体现。

  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专制的背后是霸道的爱。第一幕中,周朴园动用一切手段,逼着繁漪喝药,让我们不禁厌恶怎么会有如此独裁的人。但也在这第一幕中,我看到了一位深受封建思想“秩序”毒害,又受“金钱至上”观念影响的老人对家人霸道的爱。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对繁漪的关心是真实存在的。从矿上回来,他看到繁漪发烧的厉害,让下人不要惊动繁漪,自己一个人在楼下睡。繁漪身体不适,怕繁漪因为搬房子的事嫌麻烦,就不打扰繁漪。并且提醒下人给繁漪煎药,和鲁贵一起给繁漪买药,并很周到地为繁漪请德国的克医生给她看病。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专制独裁的周朴园对繁漪的体贴,对她身体健康的关心。第四幕中,繁漪从外面回来,作为丈夫的周朴园并不是无情地一再询问她去了哪,从哪回来,而是见繁漪浑身湿透,让繁漪赶紧脱了它。或许他对繁漪的爱并不深,繁漪对他而言可能就只是一种生育工具,如他所说的:“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

  做个服从的榜样。”但是他对繁漪的关心和照料是实际存在的,丈夫爱护妻子的言行依旧是处处可见的。不论是逼着繁漪喝药还是给繁漪请医生,不论是更细微地不惊动繁漪、不打扰繁漪,让繁漪脱掉淋湿的衣服等,都可以看出周朴园还是存在着人性的,对家人是关心爱护的。即便,这关心爱护可能很微弱,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

  周朴园霸道的爱不光体现在关心繁漪的身体上,也体现在对待孩子上。在上文中提到周朴园对周萍的教育是无情的,他的教育是为着他所谓的圆满、秩序与体面。周萍是他的长子,在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残害的周朴园眼中,周萍要继承他的家业,他要教授给周萍的是封建制度下如何管理家庭,如何让这个家庭在社会上生存。他对周萍无情的教育是受封建思想这颗毒瘤的侵害。事实上周朴园对孩子的关爱并不少,他也是需要亲情的,需要家庭的温暖的。同样,他对孩子也是有情的。在第二幕时,鲁贵与四凤被一同开除,周冲向周朴园求情未果而伤心哭泣时,周朴园与繁漪说“繁漪,冲儿又叫我说哭了,你叫他出来,安慰安慰他”。在第四幕中,周朴园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报纸。这时周冲找他的母亲来到客厅,周朴园见到周冲就一反常态地面露喜色,主动搭话:“你……你没有睡?”、“找我吗?”、“冲儿,不要走”,还慈爱地问他“你现在怎么还不睡?”、“打了球没有?”、“快活吗?”并站起来拉着周冲的手,寂寞地说:“今天……呃,爸爸有点觉得自己老了”、“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你今天早上说要拿你的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我也许答应你”,这几处无不体现出他对周冲的关爱。对于周萍的关爱也有描写,比如说周萍想要趁早到矿上去时,他慈爱地说:“外面下着大雨,半夜走不大方便吧?”也有对最后才认得的儿子鲁大海的爱护,当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反抗周朴园的卑劣行径时,他教育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并且耐心听鲁大海的言论,还说“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在鲁大海气急揭露他的各种污秽的事情辱骂他时,他还让周萍不要打人。在尾声中还告诉我们,周朴园已经找了鲁大海十年。种种行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霸道残忍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是有人情味的,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周朴园的有情更体现在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看了不少论文,许多读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是虚伪的,他所怀念的是年轻时的侍萍,否则怎么会在再次见到侍萍时,认为侍萍是有目的的、有人指使的,想要用钱来息事宁人呢?这种理解稍失偏颇。的确,作品中的周朴园再次看到侍萍时恐慌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害怕侍萍的到来影响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圆满、秩序、体面的家,但他对侍萍的情感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作品中周朴园也说过“你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吗,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

  忘了吗”。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与内疚并不虚假的蛛丝马迹。序幕中,周朴园走进教堂附属医院,他首先下意识想要去探望的不是繁漪,而是侍萍。第一幕中,繁漪与四凤有这样一段对话:

  繁漪:两礼拜没下来,这屋子改了样子了。

  四凤:是的,老爷说原来的样子不好看,又把您添的新家具搬了几件走。这是老爷自己摆的。

  繁漪:这是他顶喜欢的衣柜,又拿来了。

  从繁漪的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一直记念着三十年前,记念着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四凤在后面也说到:“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从周朴园念经吃素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忏悔,想要通过念经吃素来消解内心深处对侍萍的亏欠,并且他一直保持着当年与侍萍相关的点点滴滴,三十年如一日。周朴园一直保持着关窗的习惯,因为侍萍当年生周萍落下了病根,不能吹风。房间的布局与侍萍在时基本保持一样。喜欢穿当年的旧雨衣,旧衬衫等,因为这些是经过侍萍的手缝补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侍萍闲聊时,他并没有把侍萍当做不能讲的污点,而是说她是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不是无情的把侍萍当做陌生人,而是说有点亲戚,还询问侍萍的坟墓在哪里,渴望能够修一修,以弥补内心的愧疚。此外,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多次提到给侍萍钱。很多读者认为这是封口费,希望侍萍不要去认周萍,这是周朴园无情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表现。但细细推敲,这种理解有点狭隘。如果说只是资本主义“金钱是万能的”思想表现,那当侍萍把支票撕了时候,他的回答应该是:“怎么,嫌太少?”而不是“侍萍,可是你——”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答案,周朴园问侍萍:“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侍萍问:“什么?”他的回答是:“留着你养老。”他给侍萍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侍萍保密,而是想给侍萍用来养老,想让侍萍过得好些,好弥补一点内心的愧疚。所以当侍萍拒绝收钱时,他也想别的办法让侍萍接受他的好意,想替侍萍和四凤承担去济南的一切路费、用费,让下人寄钱到济南给姓鲁的。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就不可能再考虑将钱特意寄到济南。更何况他还答应侍萍让她看一看周萍,如果只是为了不想让侍萍认周萍,周朴园针对侍萍的这一要求,肯定是直接否定的。而周朴园答应侍萍的这一要求,则是更明显地体现了他是真得想要弥补侍萍。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的,他虽然有着封建思想的专制腐朽,有着资本主义的残忍贪婪,但他依旧是个人,依旧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第四幕中,周朴园的人性被完全激发出来。第四幕的时间是在半夜两点,夜晚人的思绪最为繁杂、最为感性,周朴园也不例外,他也会在

  深夜寂寞地自言自语“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而当繁漪让四凤叫周朴园爸爸,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事情暴露了,周萍已经知道生母是侍萍时,他尊严地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亲,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并沉重地对周萍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都体现了周朴园是有情的,他对侍萍的内疚不是虚假的,他是真实想要弥补侍萍。所以让侍萍走后,他感到后悔,他感到自己太对不起侍萍。所以他也不再在乎所谓的体面,让周萍认侍萍,希望这能対侍萍有所弥补,并且希望自己无法补偿侍萍的,儿子能够弥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那颗刚硬的心的柔软,他那冷漠无情下的人性在熠熠生辉。

  这位曾冷漠抛妻弃子的人,这位“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这位迷失在秩序与金钱的封建思想的资本家,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却也成为了这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他无情,因为他要维护他封建思想的圆满、秩序与体面;他无情,因为他思想是现实的,他想要避免在这个“吃人”的社会被吃,所以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他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作为生存的信条。但他还是个人,还是个需要情感的人,他还是个有情的人!“无情”却也“有情”的他,一面在封建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把自己推向了情感的火坑,一直处在忏悔与内疚之中;一面却在原始人性的促动下,拼命挣扎。因而周朴园也如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越挣扎,越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最后大毁灭似的结局,是命运给他的重击,他终究还是被命运主宰了。一夜之间、一屋之内,只剩孤独相伴。但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故事的最后他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情“地活着,一边照料着两位被命运折磨疯了的女人,另一边想方设法寻找鲁大海。这位原本在社会上拥有好名声的资本家,继续赎着他先前所犯得罪,坚强地扛起这命运的重压,默默地承受失去亲人的孤独,坚强忍受命运的残忍与无奈。

  “无情”却也“有情”的周朴园,这剧中坏透了的人,却又是让我们格外怜悯的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担者——周朴园典型地表现了曹禺先生所要着力刻画的模样。想要把握命运,却对命运不太熟悉,拼命反抗、挣扎,终究被家庭、社会各方面牵制,最后无奈地、被动地学会妥协,成为当初自己厌恶的模样,还要用尽后半生弥补年轻时的后悔,以求内心安稳。他的悲剧人生,是我们所怜悯的。而透过周朴园这一充满悲剧

  色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样,渴望扼住命运的喉咙,却反被命运挟制,越挣扎、越沦陷,这是我们人类可怜的通病。面对命运,我们时常只能忍受它的残忍和无奈,而无法主宰它。正如《雷雨》的自序中,曹禺先生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态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篇十二:周朴园人物分析

 学习-----好资料

  真爱与虚伪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真爱

  虚伪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中国自古就将治家和治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定家庭也就成为秩序践行的最基本单位。

  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就得以确立,但中国封建社会对夫妻关系有严格的条件认定。首先是身份的认定。伦理秩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辈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的婚姻关系,这种规定显然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次是过程的认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南山》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记述,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等长辈的手中,《清律》甚至明文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2]

  最后是责任的认定。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患难与共,做到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当决定形成夫妻时,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契约关系就已经得以认可。

  2.《雷雨》中的周朴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自私、虚伪、残暴的资产阶级代表,但这种阶级分析方法过分附着的社会意义让曹禺诚惶诚恐,他申辩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3]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语言去理解,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4]在他看来秩序是家庭圆满的必要前提,可见“秩序”是周朴园思想的标准,也是读者准确把握周朴园的出发点。

  对于秩序,周朴园有过痛苦的接受过程。他与侍萍的感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也是秩序的受害者。但他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忘记:记着侍萍的生日;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以表示对侍萍的纪念;到处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里;家道富实却始终舍不得丢弃三十年前的旧衬衣;把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带在身边,从南方带到北方并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亲手摆放;即使是在夏天,仍保留着侍萍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三十年后他仍然还熟悉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周朴园说:“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5]可见周朴园并不是在年老孤独时才回忆起旧日的爱情。他早年留学德国,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四凤也说:“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厚道的。”[6]其实侍萍来到周公馆完全可以避开周朴园,但他是要试探周朴园的反应,正因为同样不能忘怀的情感她才痛心疾首地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7]而事实是,同侍萍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鲁贵也没有从照片中认出当年的侍萍,因此说,对周朴园的指责是苛刻的。经历了挫折并默认了所处阶层秩序的周朴园,也嘲笑起“半瓶醋的社会思想”。以周朴园的势力,他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付侍萍,但他只想逼走侍萍全家,以维持家庭一夫一妻的现状,但夜里他几次端详侍萍的照片,并准备寄两万块钱给她,可见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冷漠者,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秩序规范下的无奈之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三十年后见面又逼走侍萍,完全是“秩序”的破坏,周朴园就是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秩序的捍卫者。

  二.从阶级立场上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有人否认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认为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周朴园就是一个虚伪狡诈、无情的资本家,所以他对侍萍不会存在真的感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感情的。他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具有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

  周朴园是一个外资煤矿的中方老板,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在外国留过学,崇尚旧道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家里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相恋,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但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最终向封建势力妥协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刚刚生下二儿子三天的侍萍,致使侍萍在那天的晚上跳河自尽,自己却娶了当时一位富家小姐,但两人的感情一直不好,那位小姐郁郁而终。后来又娶了蘩漪,有了一个儿子周冲。在这部剧作中,周朴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君独裁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人。但《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物特有的心灵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周朴园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思想。因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爱上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丫头侍萍,并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当时并不存在故意玩弄的倾向,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周朴园为什么抛弃侍萍?是他对侍萍厌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别无选择,这正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他的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也是人性被社会所异化的结果。以前在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上,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尽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这样认定周朴园,就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缺少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所以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虚伪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所以周朴园本应该是一个知情知意,多情多义的公子。但黑暗社会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了,他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新人,可最终也没有跨过那一道门槛,最终投降了,又回到本阶级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

  2.周朴园具有被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本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崇尚旧道德的青年,但是当他经历重重感情伤痛之后,他已看透了这个世界,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在与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中,他一方面表现对侍萍的怀念,另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一方面有提防来之不易的身份和地位会因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受到威胁,所以当他感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似曾相识,又听说对方对侍萍的情感了如指掌时,立即“汗涔涔的”,表明了他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和不安。这正是他良心未泯的具体表现。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所以用“是一个亲戚”、“想去给她修坟”等语来了解侍萍的情况,当他确认眼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侍萍时,他马上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这也是阶级立场所决定,所以他惊恐地责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8]而后又企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这一连串的惊恐的责问,有人认为,这充分暴露出了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我认为这一切是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后善良人性被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有阴险残忍的一面,但又不是生来如此。应归罪那个时代,那个扭曲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社会。

  他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悲剧的发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就像当年的陆游和唐婉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我认为错不在周朴园,不能用“虚伪”对他进行定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情实感的。

  三.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1.青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确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如胶似漆的真挚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美妙的爱情却似流星般消逝了。《雷雨》

  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描述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但我们不难从三十年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中推测出青年时代周朴园的感情世界。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1)周朴园是爱当年的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朴园在爱侍萍以前是不是还爱过其他人,在这个戏里所看到的,周朴园第一个爱的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地一夜风流。你看,他们两个老是回忆“三十年前”,其实“三十年前”是个笼统的概念。出场时,周萍二十八岁,侍萍四十七岁,就是说侍萍十九岁生周萍,又过一年生大海,侍萍正好二十岁,然后侍萍被赶出周家,所以侍萍被赶是二十七年以前。可是这个戏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回忆,没有一句话是说到二十七年以前怎么怎么,都是说“三十年以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9]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意识里面有一个错觉。并不是说三十年比较顺口,记得住,最重要的一点,三十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侍萍相爱的时候,也就是说,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维持了三年,从三十年以前到二十七年以前。因为二十七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是他们两个人分手的时刻,而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按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说法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所以在他们脑子里出现的话语都是三十年以前,二十七年这个概念是被他们遗忘的。

  那么,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萍,一个少爷和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的恋爱的时间最起码三年。刚才提到鲁妈出场时是四十七岁,二十七年以前被赶走,他是二十岁,也就是说,她与周朴园相爱正好是四凤现在的年龄,十七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她跟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一个有钱的少爷相恋相爱,两个人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关系,或者是什么少爷诱惑丫环的关系。他们不是偷偷摸摸地恋爱,他们是在周家同居,是在周家生的孩子,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环境布置,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客厅的布置,就是当年侍萍在他们家里生活的环境,侍萍被赶走以后,周朴园保持了侍萍当年的所有家具和所有摆设,连侍萍当年生了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好几次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不叫开”[10],为什么?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的。可以想象,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周朴园把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嗔怪同情罢工工人的周冲的情节表明: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留过洋,受过包括“爱情至上”主义等西欧教育的热血青年。作为一个留学德国的青年,又拥有不少财富,在他的世界里,可供挑选的对象应该是不会少的,但他却偏偏喜欢上女佣的女儿侍萍,并且与她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引诱与玩弄,而是有真爱因素存在。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在那修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她年少时静慰的神韵。……依然像大户人家里落迫的妇人。”[11]曹禺把年近五十,已生过三个孩子并饱经生活折磨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的侍萍定位得很美,那三十年前的侍萍又是何等的美丽动人。三十年前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少爷追求一个年方十七,含苞欲放、娇媚动人的梅姑娘,去倾心爱她,也是人之常情。

  可以想象到,青年时期的与侍萍热恋的周朴园是青春勃发,热情洋溢的。他们之间是存在真爱的,不能用“虚伪”一词来描述。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像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周萍一样,要寻找自己的爱情空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会同情青年人们的爱情,所以周朴园从他的婚姻突转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

  2.中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周朴园在失去侍萍以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排遣积郁,他时常躲进曾经与心上人相恋的房间里,以回味和想象永不复得的却又刻骨铭心的甜蜜。他一直以年轻时侍萍的照片作为“参照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为年轻的周朴园。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朴园表面上越来越事故、冷漠,似乎它的生命力在衰退,热情在消减。但从他思念侍萍的一举一动里,青年周朴园热情奔放的血液依然在他衰老的血管里沸腾。

  (1)三十年前,年轻的周朴园并没有因为侍萍不是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不去爱她。那么赶走侍萍恐怕并非完全出自他的心甘情愿。剧中第二幕,当侍萍与周朴园意外相见时,曾满腔怨愤地诉说起这段痛苦的往事:“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学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12]前面也提到过,这里侍萍不用“你”而用“你们”,显然是指封建家庭的逼迫。当年周朴园与侍萍虽然在一起同居三年,毕竟没有得到周家的正式承认。当周家要为大少爷明媒正娶的时候,自然要选择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而不是身为婢女的侍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周朴园也只有屈从了。这种“屈从”与“不忍”,造成可周朴园内心的矛盾痛苦,也使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难忘旧情,保持着对侍萍的怀念。

  (2)周家从南方的无锡迁徙到北方,搬了好多次的家,但客厅里的家具还是侍萍当年喜欢的旧家具,并且按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设,桌子上仍摆放着侍萍年轻时的照片,就连侍萍当年生周苹时受病,总喜欢关窗户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了三十年,即使闷热的夏天也从来不准家人打开窗户,并且还牢记侍萍的生日。这种深情的怀念,决不仅仅是“虚伪”的表现。因为三十年前的这段旧情,恰恰是周朴园的一件丑事,他不去掩盖,反而堂而皇之地表现自己的怀恋,显然用“虚伪”两字是解释不通的。

  (3)第二幕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旧衬衣时,三十年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五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上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有一个萍字。”[13]旧绸衬衣是周朴园和侍萍爱情的见证物。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以想见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这旧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件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的那段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美好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明白了这一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了。

  (4)既然是真实的怀念,为什么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又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14]这一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里面有一定的阶级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周朴园内心的写照。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年轻,同样,自己心目中的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温柔、体贴已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周朴园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事业有成的周老爷子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痴恋的女人是生是死,而这个女人也一直没有再找他。周朴园的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一直把年轻时侍萍照片作为参照系的他,在侍萍出现后,参照系彻底毁灭。周朴园猛然发现“参照系”老了,对命运竟这样的无能为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力。这些话是周朴园失望、愤怒的声音。

  总之,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之间是有真爱的,因为这种怀念是真心的,不是做样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表现。

  3.老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经受了人生不幸的遭遇,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中年的周朴园又承受着失去爱情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而等待老年周朴园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三个儿子两个先他而去,另一个则十年杳无音信。妻子及过去的恋人发疯,活下来的人中,就只有他一个人头脑清醒——这是常人几乎很难经受的悲剧。

  面对人生种种的痛苦,周朴园先是皈依佛教。在《雷雨》刚刚拉开帷幕时,作品借他人之口,交代了周朴园把自己的住房卖给教堂作医院,四凤则介绍“老爷念经吃素”,回家之后,“除了会客,念念经,打坐,在家里,一句话都不说。”[15]

  直到最后家与教堂医院合二为一。周朴园整天在弥撒声中度过:在《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中,十年前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一种弥漫着宗教气息的医院。宗教环境与戏剧本身形成强烈反差:作为公馆(世俗凡尘),带给人们的是痛苦与煎熬;作为教堂医院(宗教机构)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片刻安宁。周朴园苍老可怜的形象与十年前的眼睛发光、精神饱满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定期来探望病人,不仅是看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也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的自责、自赎。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从这种赎罪的观点看,周朴园的内心还是存在真爱的,因为有爱,才会感到愧疚,所以才会有赎罪的表现。这种赎罪的方式,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还是从阶级立场或年龄的增长来看,周朴园的内心都是有真爱的,不能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于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周朴园对侍萍的爱自始至终都十分执着,这是读者所有目共睹的。从前面所论述的内容看,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充满复杂矛盾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3]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出版社,1979年版。

  第3页、110页。

  [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4][5][6][7][8][9][10][11][12][13][14][15]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89页、75页、88页、88页、88页、40页、69页、88页、87-88页、88页、37页。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编著:《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胡叔和主编:《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5.田本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推荐访问:周朴园人物分析 人物 分析 周朴园

【周朴园人物分析(12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