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8篇)

| 浏览次数:

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8篇)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心得体会: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8篇),供大家参考。

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8篇)

篇一: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心得体会: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看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是否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好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雄厚基础,落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握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将长期存在。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洞察世情国情的变化,深入把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正确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采取科学的战略举措提供了科学指导。

  澄清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模糊认识

  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由一国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能为该国提供实现某一特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重大机遇,并对该国发展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看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是否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发展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不仅没有结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为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高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对我国是否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比如,有观点把过去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和环境等同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条件和环境,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观点错误地认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意味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消失,而没有看到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发展目标的升级必然要以发展条件和环

  境变化为前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支撑传统粗放式高速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另一方面,告别粗放式增长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而且具备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更好基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为有利。应当看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在大国发展的历史上是常见现象。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志就明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

  又如,一些人没有正确理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战略空间和战略机遇。他们没有认识到危和机可以互相转化,只盯着世界变局中的危而忧心忡忡。其实,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危和机是一对同生并存、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克服了危即是机。对我国来说,只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抓住和用好机遇,在应对

  危机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机遇,就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坚实基础和新的内涵

  综合来看,我国发展之所以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为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雄厚基础,是因为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使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天,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本、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发展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出决策效率高、社会动员能力强、资源配置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突出制度优势,为我国发展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作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有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延长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不仅证明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存在,而且彰显了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和新动能培育,努力更新经济发展动力系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赢得了新空间和新机遇,使重要战略机遇具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机遇——科技创新快速推进,专利申请量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一;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得到激发;加快绿色发展的机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逐步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机遇——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长期存在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科学认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这一大变局,当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变革,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仍占优势地位,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是全球不平等问题和一些国家内部不平等问题激化,导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关键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体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变了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但更主要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空间和战略机遇。

  虽然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导致我国外需增长放缓,但也带来倒逼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中国成功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正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积极变化,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

  虽然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有所回落,但中国创新发展的脚步正在加快,特别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干中学”更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新技术创新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变道超车。

  中国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使中国人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空间。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版图变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3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1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得到提升。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正在得到提升,完善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篇二: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篇三: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跨越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LT

  跨越关口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政策解读·聚焦现代化经济体系④)

  ——专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本报记者

  陆娅楠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3日

  03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又面临哪些重大挑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

  记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个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我个人体会可以概括为“121343”:

  贯彻“一个理念”,即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两个优先”,即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抓住“一个主线”,即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由静态供需平衡向动态供需平衡的跃升;

  推动“三大变革”,即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四个协同”,即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有效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

  健全“三有体制”,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记者:为什么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既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

  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从领域范围上看,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层级和质量上看,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而机器人、临床创新药物等大量依靠进口;城乡、

  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补上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靠改革。必须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把握机遇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目前人均利用外资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且传统竞争优势还有所减弱。要抓住世界经济回升、分工格局调整的新机遇,既要加大力度培育外贸新业态,优化进出口结构;也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发展新领域;还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建设美丽中国。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改革将释放更多红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记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宁吉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我们党一直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构成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为下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保证。

  经济基本面良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支撑条件。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推进改革创新,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失速”,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态势日益明显。从经济整体结构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初见端倪,新兴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是下阶段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基础。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持。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数量虽然连续下降,但劳动力质量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在不断累积。目前,我国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和支撑。

  改革红利、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再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靠的是因时因势的改革;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平衡,靠的也是锲而不舍的改革。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依然离不开改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改革将释放更多红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篇四: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Word文档高考满分作文《跨越时代的守望》

  笔与纸亲吻的瞬间,浮云飘飘,流水潺潺,挥之不去的是千年的淡定与希望。

  ——题记

  文字总是伴随着一个文明时代的到来,一个民族的伊始。它威风凛凛地传承文化,铭记着不灭的永恒。文化在渗透,文化在交织,涤荡心河的文字终究会入了历史的长河。这东方的文字好似张壳的牡蛎含着的圆润的珍珠,而给这些珍珠装饰上熠熠光彩的是那些才华横溢、天马行空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大抒豪迈激昂之志,有的大赞旖旎瑰丽之景,有的大悲国运民生之况……然而,撷取其中的几段历史,他们守望的是国家的持久发Word文档

  展。

  “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腐朽不振的君主,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发出了绝望的哀叹。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使得他独醒于世,拥有一身正气。最终,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的汨罗河水中,他将自己洗刷的如此透彻清澄,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这是动当时他的襟怀是如此的豁达,志向是如此的高远。他以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为乐,而此时我的眼前却浮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裳,用愁苦覆盖脸面的老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悲叹百姓生活的悲惨,他悲叹来自那个时代的凄怆。多少人才高八斗得不到重用,多少人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皆大悲哀!——这是慌乱无诞的时代,不是人才的盲目自大是悲剧的开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声疾呼荡浑浊的时代,仅祖国的统一都不能实现,谈何发展?

  使我认识了龚自珍。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最后衰世,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令我不能相信那个昔日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潇洒身姿。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腹板,思想的禁锢,人才的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的社会风气。虽然如此,但他还是热切希望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昔日强盛国家Word文档

  的再现。他继而又抒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愿望。他呼唤改革“风雷”:一扫九周的沉闷,这是普天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这是令人窒息的年代,是需要人才却事与愿违的悲凉。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毛泽东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指点江山,点燃了照耀人民前进的道路的熊熊火炬;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吹响了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的战斗豪情的号角;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他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这是一代伟大领袖的革命理想,在那些豪华精美的韵调时辞采中蓬勃而发,使人热血沸腾地惊叹那时的激情。

  ……

  今天,没有食不饱的“冻死骨”,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走进了各家各户;今天,没有百无一用的“书生”,因为企业的生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今天,没有动荡不安的“叛乱”,因为国家推崇的是民主、平等的社会体系……没有领导的英明决策,政府的辛勤工作,工人的努力建设,何来这和谐平安的幸福生活?从屈原的悲愤投江,我们感到今日生活的安宁;从杜甫的无奈悲吟,我们感到今日生活的富足;从龚自珍的殷切期望,我们赶到今日生活的跃进……这个跨越千年的守望,永远仰望的是社会的持久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需Word文档

  要做的便是将这份守望永远传承下去,完成这隽永的守护。

  Word文档

篇五: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广大青年如何利用有利社会条件成就出彩人生论文

  需要靠奋斗才能实现的。因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只有努力学习,认真钻研,踏实工作,才能使自己工作出成就,才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有

  所建树,才能被人们认可,这样才能够出彩人生。

  在未来人生征途上走得远,飞得高。认识到飞得高不高,取决于能力;走

  得远不远,取决于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

  半点虚假;坚定自己的毅力,是经久磨砺的功,不容有半点懈怠。

  扩展资料:

  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青年人最富活力、最有闯劲、最敢担当,勇立时代潮头,放飞青春梦想,奋力在火热实践中留下青春足印,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成就出

  彩人生。

  一、志存高远,坚定"报国梦"。

  二、勤学敏思,实现"成才梦"。

  三、奋发有为,成就“创业梦"。

  四、倡树新风,共筑"幸福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实青年学生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成就出彩人生”也是需要靠奋斗才能实现的。因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只有努力学习,认真钻研,踏实工作,才能使自己工作出成就,才能在自

  己工作的领域有所建树,才能被人们认可,这样才能够出彩人生。

  你这问题没法准确回答。不过我可以给点浅见,供你参考。

  1:什么才算是你想要的出彩的人生。人的需求不同,那么对出彩的定义

  也不同。有些人认为自己有花不完的钱,妻妾成群,左拥右抱才算出彩。

  有些人求名,有些人求利。这个说白了,就是你的目标去向问题,你要先

  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给自己定个最终追求,没目标就想无头苍蝇,谈不上追求也就更无出彩可言。这是第一步。

  2你有什么样的有利条件,老爸是李刚?还是老爸是马云,你要知道你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你的这些条件能给你带来哪些方便。然后循着这个轨迹

  追思下去,看看自己该从哪一步做起,想干啥,后干啥,要有个具体的思

  路。这样才行。才能算是有效利用自己的有效条件。比如王思聪,刚脱下

  开裆裤,换上封裆裤,老爸就给几个亿开开心心的利用老爸金钱人脉资源,赚的盆赢钵满。

  然后,你做事要先会做人,什么是会做人,不是让你学厚黑学,也不是让

  你什么都礼让三分,谁都不得罪。而是要你,1明白自己的位置。2知道

  自己与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关系。3知道自己要什么。4知道别人要什么。

  5敢承担责任。6明事理,会做事

  之后试着做个有文化的人,有文化不是让你学历一梦筐,文章独步天下,说话出口成章。而是一种尊重他人的修养,是一种善待他人的修养,是一

  种顾及他人的修养。

  这些,你若做到,人生不愁不出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那些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

  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一

  :

  1978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

  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_: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25年来,中国坚定

  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

  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

  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型是怎样的.:L实现了

  从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的转型.2、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3、实现了从封闭型国家到开放型国家的转型.4、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

  会的转型.社会转型包括:一、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

  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

  改善.中国市

  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中还面临

  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劳动就业、社—:(1)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①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政党,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②说明我国政府执政为民,是为人民

  办事的机构;③说明党和政府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维护社会公

  平,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①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

  “四个尊重”的方针,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是

  什么.:靠的是资本,市场,和中国几亿廉价的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

  就—:①政治: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②经济:2007年经济总量跃升

  为世界第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四经济体.③文化:嫦娥一号、神七发射成

  功.④社会:限塑令实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时间:1978年底.改革开放历程L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2、在城市:重点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有哪些理论创

  新.:在经济上,建立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相对来说,政治上的创新相对少一点,不过看现在形势,政治创新要开始

  了.对于社会,主要是民生建设,如医保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养老政策以及农

  民的三农政策生态的话就是十八大把生态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五

  位一体文化建设现状加速了脚步,我具体不是很清楚了如果有帮助别忘了

篇六: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七大有利条件助力陕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周期的历史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宏观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随着我国形成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新的格局下,陕西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劣势,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崛起。笔者认为,陕西经济赶超进位具有一定的空间。有利条件主要有:

  首先,陕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陕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多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和潜在价值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陕西农业资源丰厚,粮、棉、油、畜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投资少、见效快。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扩张,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价格大多已放开且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非常重要。有利于将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陕西的潜在市场,予以大力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开发生产文化旅游产品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固定资产形成的产业项目产能将逐步释放。“十五”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强劲。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10亿元,2001―2006年投资累计完成9240亿元,年均递增21.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投资率由43%提高到60%。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能源工业投资得到加强。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始终突出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通过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煤、气、油、电、重化工等能源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引进投资力度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2001-2006年,能源化工业投资累计1782亿元,年均增长19.2%,相继建成投产了西安灞桥热电有限公司以大代小技改项目,户县第二发电厂技改工程,东岭集团凤翔焦化钢厂焦炭生产项目,宝鸡第二发电厂送出工程,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和陕西电力公司西安西北郊输变电工程,延长油矿管理局、长庆油田陕西地区的原油开采项目,定边县石油开采工程、吴起县钻采公司石油开采项目,陕西电力公司330千伏关中至陕北送变电工程等一批能源化工建设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省能源化工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08.16亿元,2001-2006年累计完成投资3108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改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0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40公里。西安至黄陵、潼关、宝鸡、蓝田、户县、阎良、西安绕城、西安至咸阳机场、延安至黄陵、陕蒙界至榆林、西安至柞水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以“米”字形主骨架为重点的高等级公路建设获得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第一长隧”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穿越秦岭这一天然屏障亘古难题,使西安―柞水的行车里程比原有公路缩短了60公里,车程缩短2.5个小时,陕南人民走出大山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安康和延安北至神木北铁路的相继建成,让陕西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的“铁脊梁”。西安至合肥铁路的开通,形成了陕西省及西部地区通达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便携通道,密切了陕西省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

  第四,陕西省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要素,这是吸引东部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陕西省转移的重要优势。2005年职工平均工资14796元,相当于全国的80.6%,居全国第23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或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该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第五,陕西具备人才优势。各国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的快速增加,远胜于实际资本投资的报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与科技投入是发展新经济的关键。在新经济指标比较中,陕西高等教育、技术工作者人数处于较高位次,较高水平教育人口在全国处于相对先进位置。充分发挥陕西的人才优势,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是陕西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第六,“观念也是生产力”,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促进陕西省各地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思路。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依据陕西省各地的自然资源、行业布局、人才配置、地域特征等具体特点先后制定了关中“一线两带”发展战略;高新技术、果业、畜牧业、旅游业、国防科技、能源化工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渭北绿色果品、陕南绿色茶叶四大基地发展战略以及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式发展等一系列促进各地竞相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这些战略和规划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全省各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陕北地区集煤、气、油于一地,能源高度富集,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近几年陕北地区以能源重化工业为核心,不断加大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业的培育,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06年,陕北地区经济增长16.5%,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全省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

  关中地区依托其科技和经济优势率先崛起,辐射带动陕南陕北,在调整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06年关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增长12.7%。

  陕南充分发挥其自然环境、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初步建成了以生猪、茶叶、桑叶、烟叶、中药材、菌及其他林特产品为重点的陕南农业产业带。其中陕南的现代中药材基地建设快速发展,药、果、茶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6年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加快,增长10.6%。

  第七,陕西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即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通过结构调整,要素从生产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高的地区或部门,有助于提高要素利用率,这是后发地区的一个特有优势。中、东部和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外转移,这是陕西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陕西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加之农业人口多,如何提升和改造传统工

  业、农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突破口。

  在未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陕西经济更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既要紧紧咬住既定目标,又要有超越目标的勇气,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步步紧逼,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树立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以跨跃式思路发展。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从全国各地的发展趋势看,这个目标应该是陕西省发展最基本的目标,而不是陕西省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把眼光看的更远一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2004年以来,陕西省经济增长连续保持12%以上,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加快发展的稳定阶段,这样的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但从全国发展情况来看,陕西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仅处于全国第16位,比2002年的12位下降了4位,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基本处于20位左右,这充分说明,我们在前进,别人也在前进,有的比我们的步子跑的更快。目前陕西省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积累的历史问题比较多。因此,今后陕西省仍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积极有为的工作方针,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认真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巩固良好的发展局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陕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关中和陕南地区的发展,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发展战略,努力形成陕西省三大经济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缩小地区差距,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二、坚持在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切实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走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之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看,陕西省地处承东启西交汇之处,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交通便利,人文资源积淀雄厚,对全省乃至周边地区辐射作用较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使其迅速成为今后陕西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坚持在抓好改革工作中,力争在一些障碍上有所突破,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以科学发展为抓手,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陕西众多优势资源和经济要素作用发挥不好,瓶颈在制度,根子是改革滞后。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其生产上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拓展吸引外资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转换体制、创新机制,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坚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陕西省有较强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要看到陕西省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转化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自主创新要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解决制约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瓶颈因素,重点支持与陕西省产业关联密切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攻克获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风险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组织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快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作用,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和资源,形成攻关创新合力。积极促进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人民安全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对外开放度,增强陕西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认真执行有关招商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改善市场开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水平,同时注意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围绕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牢牢把握国内外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的机遇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面临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任务,陕西要实现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仅仅依靠省内财政的扶持和本地存量的挖潜改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吸引省外、境外、国外的投资,进一步增强陕西工业发展的动力。充分利用陕西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全面推动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进而提升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省内企业开阔思路,广泛与国内外同行联系、合作。招商引资要有大的突破,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摆脱对微观的干预,强化宏观调控,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增强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力。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引擎。从目前来看,陕西不仅城镇化水平低,而且缺乏强大的城市经济圈的带动。虽然近几年来,陕西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作为全省经济增长极的雏形已经形成。但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作用的比较分析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严重阻碍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是要积极实施“三集中”战略。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发展战略,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引导乡镇企业走向集中化,农民进城后原有的承包土地,其经营权应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转移。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地区建房买房、务工经商,逐步放宽小城镇务工经商人员的户口控制。三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取消与户籍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城镇福利。四是突出中心城市在培育发展极中的特殊地位。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进行超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多极化城市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七、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传统产业在陕西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陕西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陕西拓展传统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改造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加大对纺织、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力度,可鼓励一些重工企业转产或部分转产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利用重工企业的资金优势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目前向发达地区输出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的现象,实现最终消费品和高档次消费品的生产。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突出发展汽车、机械装备及配件、新型家电、新型建材、优质金属材料等制造业,通过高起点改造、多元化重组、低成本扩张、国际化经营,实现超常规发展。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物流现代化。制造企业要抓紧搭建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使企业生产与部件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传统制造业要进行产业转型和业态升级。一些企业可适当选择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享受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以集中力量增强主竞争力。

  八、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虽然陕西信息化建设近年不断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和机制建设、产业结构和规模等不具备优势。二是信息产业总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营机制不完善,上规模、上档次、高质量的“拳头”产品不多。三是人才不足,特别是专业人才和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领头人员严重短缺。四是资金紧张,信息化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据调查,全省信息化指数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4%,仅有34%的大中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到200户,大大低于发达省份。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进一步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先进的主干通信网和新一代网络数字处理中心,以及与城市化相配套的城域网和局域网。二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以数据库建设为“龙头”,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诸如法人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等,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努力推进金关、金卡、金税、金财等工程的试点和应用。三是要加强信息运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库及其服务系统。四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产品设计数据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商务电子化。

  九、继续转变观念,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支持陕西经济的发展。内蒙、山西近年来之所以发展迅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勇于创新和讲求实效,因此陕西人要摈弃一些传统文化中官本位、轻实重名的落后意识,树立重商务实的新观念,将聪明才智用到发展经济、兴办实业上来。特别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学习浙江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同时要在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中树立双赢意识,破除经济活动中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破除传统理论中简单把市场经济视为弱肉强食的陈旧观念,善于寻找合作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在理性整合中实现合作效益的最佳化。当前,要特别注意树立联大靠强的思想,克服“不敢碰硬”的小打小闹观念,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鸡头”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只有敢于与强者对话,善于合纵连横,才能成为一个产业的领军人物,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十、坚持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更加关注民生,积极构建和谐陕西。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遵循产业升级规律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

  业和服务业,开辟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大财政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力用到解决民生上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增加对社会公用事业的投资。切实改变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省人民共同建设新陕西,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调整完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和水资源调配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篇七: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题材选择风格,题材影响风格

  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阶级条件的影响。写作者总是在一个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生活的,时代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变化、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同的阶级地位等,势必给写作者的思想、心态以及写作情绪带来很多影响。因此,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总是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作者与作品的风格也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二、写作题材的影响。在创作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总会具有自己的性质以及特点,不同题材的选择也会使风格的形成出现不同状态。如壮美之物就难以显现柔媚风格;遇到庄重严肃的事,就不能赋于滑稽可笑的笔调了。

  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和语言特点等。这些特点虽然会因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化,但总是具有一定的跨越时代而又相对稳定的特点。这样的民族特色也会影响写作风格的形成。

  四、文章体裁及文学样式的影响。不同的文章体裁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和表现手法,不同的文学样式也有自己所固有的形式特征和所擅长表现的对象。如科学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诗歌的审美特点绝不等同于长篇小说。这种文体特征也会影响写作风格的形成。

篇八: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

  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邓小平同志指导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著名论断,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起始于实践标准,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它决非是一般意义上对实践标准的重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创造性的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仅在当代中国具有鲜明的决策性、政策性和实践性,而且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结论,评判一切工作的最根本准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对实践标准的卓越贡献是永载史册的。马克思的最主要贡献是指明了鉴别真理的领域,真理标准是属于实践领域解决的问题。列宁对实践标准问题的探索比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他提出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论断,论证了必须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毛泽东在实践标准上的独特贡献,则在于他第一个明确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并以实践标准为基础,揭示了有关真理的一系列新观点,尤其是他把实践标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很显然,毛泽东大大深化了对实践标准的认识。但如同任何个人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一样,毛泽东也没有穷尽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发展实践标准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身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实践标准。纵观小平同志的全部理论,可以看出他在实践标准上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第一,在总体布局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实践,“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首先要求从生产实践,即从生产力的发展上去认识和评判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这实际上是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角度,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核心和基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从这个总体布局上来看,“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以往我们都承认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但都没有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检验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突破了这一点,把认识论与历史观结合起来,使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并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小平同志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在内容规范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具体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发展的一个伟大创见。然而,检验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毛泽东都没有详尽的论述过。“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把与“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关的真理首先拿来检验。

  这里,着重检验的是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而且,在检验过程中,要同时用三把尺子,即是否“三个有利于”,对同一真理进行检验。很显然,这样检验出来的真理无疑更具有确定性,无疑更明确、具体地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使实践标准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实现这种“跨越”,正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把握。

  第三,在转化职能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供了中介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我们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根本标准,这就意味着在“根本标准”之外,还存在着若干不同层面的非根本性标准即具体标准。那么,如果把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转化为具体标准,换句话说,应当通过何种中介性标准来实现这种转化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时都不曾涉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是否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作为判断尺度,就解决了把生产力标准应用于各层面的中介性标准问题。综合国力标准所以能充当中介性标准,关键在于综合国力本身包含了国家实力的各个主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和经

  济实力,政治和精神素质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很明显,把综合国力作为判断标准的一个基本尺度,就有利于把生产力标准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具体标准,有助于对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从而发展了实践标准。

  第四,在检验功能上,“三个有利于”标准承担着检验真理和检验实践本身的双重功能。以往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只局限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却忽视了实践还是联结事实和价值的桥梁,忽视实践本身还需要检验。毛泽东一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对于实践本身要不要检验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来得及进行研究。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充分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以是否“有利”来判断认识中的是非,其中,是否“有利”属于价值范畴,“是非”属于认识范畴。这表明,实践不仅在认识中充当着标准,而且同时在价值论中充当着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是检验实践本身的价值标准。

  第五,在检验范围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正因为这样,“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社会主义同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将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检验真理的范围界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而在此之前,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没有确定的检验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检验的范围泛指“整个人类社会”;毛泽东则认为要检验的是由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检验范围划定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六,在具体运用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新的形式。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社会实践的结果”作为充当真理标准的尺度,对于这样一个验证既成的认识的过程,这在实践过程较为简单时,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代实践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新的验证形式。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259页)既然是在实践中摸索,这就增加了这项全新事业的风险程度,更何况改革开放是很大的实验,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计划,中间也可能出现问题,只能试着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出了问题及时调整。这意味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运用形式上,必须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二是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实践目标。这一点也是“结果标准”在运用形式的延伸。由于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多变性,它必然多方面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目标。衡量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就不能原则性地谈论“实践证明”、“实践成功”,而是看它是否实现了这些指标,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些指标。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首先,为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所体现的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也是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根本依据。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认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制定分三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使我国逐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必须长期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付出重大代价才得来的一条正确路线。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是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它象一把金钥匙,启开了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大门。

  其次,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一面透视镜。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内涵看,它既突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又突出了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还突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这三个方面,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然而,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过不少曲折和失误,以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味强调纯粹的公有制,强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停留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上,错误地看待商品经济属性。对此,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如同一面透视镜,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据此,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这一科学概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错误理解,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维定势提供了一副清醒剂。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非“社”即“资”的“左”的思维定势。一事当前,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追究姓“资”姓“社”。小平同志针对这种凡事都要抽象地先问姓“社”姓“资”

  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犹如一副清醒剂,促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左”的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处理“姓社姓资”问题的科学态度。从这个特殊意义上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衡量“姓社姓资”问题的根本标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告诉我们,既然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否正确的最终尺度,那么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会在思想上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在政治上导致“左”的路线,在实践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就存在这样一种貌似公正实为荒谬

  的“左”的僵化思想,即离开“三个有利于”,空谈社会主义原则,空谈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空谈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用离开生产发展的种种空想原则、空想的理论教条来评价社会制度,来衡量改革的新事物。如对股份制、市场经济、土地成片包租转让,有些人不是看是否“三个有利”,而是主观认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对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和办法,有些人全然不顾这些东西对发展生产力的有益作用,而一概都打上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标记。这些僵化的观念,看上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一切有利生产力发展的,哪怕是过去被认为是姓“资”的东西,都应认定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并且在行动上加以提倡、支持和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实施,大胆地创新,错了及时纠正。对社会主义原有的东西,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坚决地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新的事业中,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断排除“左”的僵化思想的干扰,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更大胆地改革开放,更大胆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三个有利于”成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兼顾了社会、国家、人民三方面的利益,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符合人性的要求;对于社会来说,国家强大了社会才稳定,因此,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稳定的必然条件;对于国家来说,生产力发展了国家就强大,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国家强大的必经之路。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过去宣扬“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样严重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要,违背了人性的需要,必然失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高度表现了物质第一性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生存欲求性的思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首先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脱离这两者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社会制度等等。

  第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的内容,并且为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继续发展指引方向,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人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总是对应贫穷,资本主义总是对应富裕,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就是选择了贫穷、落后。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彻底突破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上达到了新的程度,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坚持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认识的革命,是思想飞跃的产物。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启示我们注重从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角度来认识

  和把握社会历史。“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以结果表明论英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民心所向,也是衡量任何的社会制度进步程度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推荐访问: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跨越 时代

【跨越时代的有利条件(8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简短设计师年度工作总结面对_年的结尾,我来到公司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

  • 科研工作的个人总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

  • 公司业务员年度总结20xx年我公司按照市计生委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的要求,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履行计生工作的程序和职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

  • 出纳个人先进总结20xx年是紧张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财务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

  • 幼儿园教师培训总结格式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海西专题培训,我有以

  • 老师个人教学总结格式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20__年,我扎扎实实开展好六年级三班语文教学,怀抱一颗初心,我始终对教学工

  • 宪法日活动总结500字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

  • 酒店营销的年终总结20xx年,营销部在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及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部门全体成员本着“提高服务质量,开拓销售渠道,增进最优效益”的宗旨,紧紧围绕年

  • 校园元旦晚会策划书一、基础工作安排1、时间20xx年12月29日18:30~21:302、地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四楼3、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4、协办

  • 高中生寝室打牌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很惭愧,作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竟然做出在寝室打牌这样的事情,就此事而言,我向您道歉,对不起。您对我的批评,我都记在心